胡有忠 陳飛
【摘 要】目的:對比切復內固定與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治療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5月~2019年4月作者在他院及現在醫院工作期間處理三踝骨折患者50例(不包括后踝骨折超三分之一),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內固定組和外固定組,各25例。內固定組采用切復內固定法治療,外固定組采用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治療。比較兩組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結果:經Ridit檢驗,外固定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內固定組(P<0.05);內固定組并發癥發生率4.00%(1/25)與外固定組8.00%(2/25)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外固定組住院時間短于內固定組(P<0.05)。結論:與切復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對比,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能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及早恢復踝關節功能,且并發癥少。
【關鍵詞】切復內固定;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三踝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據統計,踝關節骨折患者數約占各類關節骨折總發生率的10%,是骨科常見骨折類型[1]。三踝骨折是一種復雜的復雜的踝關節內骨折,主要由踝關節受力不當、暴力性外傷等因素導致,部分患者合并韌帶損傷、脛骨下聯合分離等,影響患者踝穴結構及踝關節穩定性,因此應及早予以治療[2]。目前臨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療、外科手術等方式治療,但兩種方案各有優劣。本研究以50例三踝骨折患者(不包括后踝骨折超三分之一)為研究對象,旨在從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住院時間等方面對比切復內固定與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的應用價值?,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協會批準,選取2015年5月~2019年4月作者在他院及現在醫院工作期間處理三踝骨折患者50例(不包括后踝骨折超三分之一),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內固定組和外固定組,各25例。內固定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6~58歲,平均(38.96±8.61)歲;外固定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5~59歲,平均(40.03±8.37)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例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X線檢查確診;均為閉合性骨折;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合并血管或神經損傷;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內固定組采用切復內固定法治療,硬膜外麻醉,平臥位,患肢露出墊高,固定。內側標準內踝切口、外側腓骨外縱切口、后側內踝切口延長,復位骨折,固定;骨折粉碎嚴重、外踝骨折較長,腓骨采取鋼板固定;內后踝骨折可用空心釘固定。內固定完成,被動活動觀察穩定性,縫合切口,置引流管,石膏固定。(2)外固定組采用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治療,平臥,屈膝90°,助手分別自膝部、足部縱向牽引對抗5min,內翻骨折內翻踝部,外翻骨折外翻踝部,若無內外翻畸形垂直牽引;若下脛腓分離,于內外踝對向合擠,牽引重疊、后上移位骨折遠端后,術者拇指自骨折線向上、向下推擠內、外兩踝,解脫嵌入骨折裂隙中的骨膜、韌帶,持續牽引,糾正旋轉,助手將足外旋或內旋,同時改變牽引方向;糾正后踝往上移位,一手握脛骨下端往后施壓,一手握前足往前提,踝關節背伸至90°,借助緊張關節囊拉下后踝;拇指自內踝后下方往前上推內踝糾正前張口;石膏、繃帶固定,塑型,X片確認復位情況,石膏復位后抬高患肢7到10天,3到4周床上功能鍛煉,6周下床康復訓練。
1.4 評估標準 踝關節功能恢復標準如下:(1)差:疼痛劇烈,踝關節功能明顯受限;(2)可:踝關節部分功能受限,關節輕微畸形;(3)良:骨折愈合,踝穴間隙輕微增加,踝關節無畸形,關節功能基礎正常,但存在輕微疼痛;(4)優:骨折愈合,踝穴及踝關節均恢復正常,未出現并發癥。
1.5 觀察指標 (1)術后隨訪6周,對比兩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2)并發癥發生率。(3)住院時間。
1.6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踝關節功能 外固定組優15例(60.00%),良9例(36.00%),可1例(4.00%);內固定組優8例(32.00%),良11例(44.00%),可5例(20.00%),差1例(4.00%)。經Ridit檢驗,外固定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內固定組(u=2.146,P=0.032)。
2.2 并發癥發生率 外固定組1例出現石膏壓瘡,經換藥治療后痊愈;內固定組出現1例患肢腫脹,1例淺表感染,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均消失。內固定組并發癥發生率4.00%(1/25)與外固定組8.00%(2/25)對比,無明顯差異(=0.000,P=1.000)。
2.3 住院時間 外固定組住院時間(9.53±1.24)d短于內固定組(16.48±1.46)d(t=18.141,P<0.001)。
3 討論
三踝骨折是一種典型踝關節骨折類型,因踝關節為屈戍關節,負重大,發生骨折時既需考慮負重穩定性,又要求滿足靈便活動要求,處理難度較大。
目前三踝骨折主要治療手段有切復內固定、手法復位,二者各具優勢,前者復位效果確切,利于恢復踝關節正常解剖結構,但切開骨膜損傷,影響血運,易延遲骨痂出現時間;后者患者痛苦小,但有報道顯示,其在關節對位方面效果欠佳[3]。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固定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內固定組(P<0.05),可見,與切復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對比,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能及早恢復踝關節功能。提示手法復位可獲得與切復內固定相當的效果。手法復位操作要點在于:手法復位中要求外、內兩踝對位正確,恢復正常生理斜度,以符合距骨體形,能最大程度確保骨折愈合后踝穴結構符合距骨活動需求,對操作醫師臨床經驗有較高要求[4-5]。本研究三踝骨折操作醫師均為資深專科醫師,臨床經驗豐富、對踝關節解剖結構清楚,能確保最大程度恢復踝關節解剖結構。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外固定組住院時間短于內固定組(P<0.05),且僅出現1例石膏壓瘡,經對癥治療痊愈,表明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更利于病情康復。
綜上可知,與切復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對比,手法復位石托外固定能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及早恢復踝關節功能,且并發癥少。
參考文獻
趙海濤,陳偉,孫濤,等.2003年至2012年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成人距骨合并同側踝關節骨折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4,16(12):1089-1093.
葛喆,張新潮,徐吉,等.踝關節骨折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后Pilon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8,34(4):376-380.
曹建剛,張傳開.手法整復外固定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B型踝關節骨折的早期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7,21(4):296-300.
丑鋼,張漢慶,李宏軍,等.手法復位治療三踝骨折脫位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2):56-57.
吳漩森,王月義.中醫閉合手法復位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踝部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10):251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