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恒 楊雪 車延旭
【摘 要】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在頭頸動脈狹窄中的診斷價值。方法:140例臨床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頭頸CT血管造影檢查,使用多種后處理方法對原始圖像進行重建、分析,評價頭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zhì),和頭頸部DS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結果相對比,計算得出CT血管造影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140例患者頸部動脈(含兩側(cè)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段、椎動脈)輕度狹窄194處,中度狹窄58處,重度狹窄或閉塞37處;頭部動脈(含兩側(cè)頸內(nèi)動脈顱內(nèi)段、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輕度狹窄82處,中度狹窄47處,重度狹窄或閉塞26處。140例患者頸部動脈存在非鈣化斑塊115處,鈣化斑塊34處,混合性斑塊129處,共278處;頭部動脈存在非鈣化斑塊53處,鈣化斑塊42處,混合性斑塊41處,共136處。CT血管造影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敏感性為95.4%,特異性為98.4%。CT血管造影和DS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對比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121.49,p>0.05,為無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CT血管造影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和DSA診斷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并且能清晰的顯示頭頸動脈斑塊的性質(zhì)。
【關鍵詞】CT血管造影;頭頸動脈;狹窄;DSA
【中圖分類號】R5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各種原因?qū)е碌哪X組織供血減少而引起的腦部疾病[1],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和不同類型的腦梗死,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大部分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的特點,如不及時、準確的治療,致殘甚至致死率很高,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2]。頭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最常見的原因。頭頸部CT血管造影(CTA)是通過高壓注射器靜脈內(nèi)注入造影劑后,利用自動觸發(fā)掃描技術對頭頸部動脈進行一次性連續(xù)、薄層掃描,再由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處理,獲得各種重建圖像的技術[3]。頭頸部CTA能清晰、形象、準確的顯示頭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zhì),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準確診斷和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將140例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頭頸CT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結果和DSA相對比,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很高,現(xiàn)將研究過程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河北滄州市中心醫(yī)院2019年1月至4月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齡38~73歲,平均55.8±4.6歲。腦梗死92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48例,臨床癥狀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無力、視物模糊、語言障礙等。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頭頸血管造影(CTA)和DSA檢查,都排除了CTA和DSA檢查的禁忌癥。
1.2 檢查方法
1.2.1 頭頸CTA檢查方法 采用Tonshiba ONE Aquilion320排螺旋CT掃描儀。檢查前準備:第一:撫慰患者情緒,避免緊張。簡單介紹檢查過程,囑咐患者良好配合。第二:去除患者身體上可能會導致偽影的物品,如義齒、耳環(huán)、項鏈、眼鏡、拉鏈等。準備工作完成后,患者仰臥于檢查床,頭部置于特定固定裝置。先進行正側(cè)位定位像掃描,確定頭頸CTA的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至顱頂。然后在主動脈弓層面掃描單幅圖像,于降主動脈中心區(qū)劃定圓形適當尺寸感興趣區(qū)。采用OptiVantage高壓注射器經(jīng)右側(cè)肘靜脈注入造影劑碘佛醇60ml,流速為4~6ml/s,(根據(jù)每位患者肘靜脈情況決定)造影劑注射10s后動態(tài)監(jiān)測程序自動啟動,當感興趣區(qū)CT值達閾值120HU時智能觸發(fā)頭頸CTA掃描[4]。足→頭向掃描,掃描過程約4s。掃描參數(shù)[5]如下:電壓120kV,電流125mAs,X線球管旋轉(zhuǎn)時間0.35s。重建層厚1.0mm,間距1.0mm, FOV 200mm。檢查完成后,掃描設備自動進行圖像薄層重建并通過網(wǎng)絡傳輸至Advantage Workstation4.6工作站。
1.2.2 頭頸DSA檢查 所有患者均在一周內(nèi)接受頭頸CTA和DSA檢查。頭頸DSA由介入科經(jīng)驗豐富醫(yī)師執(zhí)行并獲得頭頸動脈狹窄的數(shù)據(jù)。
1.2.3 圖像處理方法 在Advantage Workstation4.6工作站上使用專用軟件對頭頸CTA薄層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后處理,主要方法有容積再現(xiàn)(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管腔分析[6]。由兩位高年資影像診斷醫(yī)師分別對頭頸動脈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zhì)作出評價,兩人結論不一致時通過共同分析圖像達成一致,必要時參考原始圖像。
1.2.4 頭頸動脈狹窄的評價標準 依據(jù)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nèi)膜切除術(NASCET)[7]標準對血管狹窄程度進行分級,劃分為:輕度狹窄:狹窄程度<50%;中度狹窄:狹窄程度50%~69%;重度狹窄:狹窄程度70%~99%;閉塞:狹窄程度100%。
1.2.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8],并計算頭頸部CT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
2 結果
2.1 CT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結果 140例患者頸部動脈(含兩側(cè)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段、椎動脈)輕度狹窄194處,中度狹窄 58處,重度狹窄或閉塞37處;頭部動脈(含兩側(cè)頸內(nèi)動脈顱內(nèi)段、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輕度狹窄82處,中度狹窄47處,重度狹窄或閉塞26處。140例患者頸部動脈存在非鈣化斑塊115處,鈣化斑塊34處,混合性斑塊129處,共278處;頭部動脈存在非鈣化斑塊53處,鈣化斑塊42處,混合性斑塊41處,共136處。
2.2 CTA和DS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結果的對比 CTA和DSA對140例患者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位置和數(shù)目上完全一致,只是在少數(shù)狹窄程度的評價上不一致。以DSA結果為金標準,CTA對狹窄評價過重的,為假陽性(FP),CTA對狹窄評價過輕的,為假陰性(FN),CTA和DSA對狹窄程度評價一致的,為真陽性(TP),其他所有頭頸部動脈兩種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狹窄的,為真陰性(TN)。本研究FP=27,F(xiàn)N=19,TP=398,TN=1634,CTA和DS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結果比較行檢驗,得=121.49,p>? 0.05,證明了CTA對頭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和DSA沒有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CTA的診斷結果是可信的。根據(jù)敏感性和特異性的計算公式,敏感性=TP/(TP+FN)*100%;特異性=TN/(TN+FP)100%,計算得敏感性為95.4%,特異性為98.4%。所以頭頸CT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是很高的。
3 討論
目前,診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仍然是DSA,因為它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以在正位和側(cè)位下動態(tài)觀察血管的情況。但是,DSA有以下缺點,限制了其臨床應用。第一:DSA是有創(chuàng)性檢查,需要動脈穿刺,增加患者痛苦;第二:DSA操作復雜,費時;第三:檢查費用高,加重患者經(jīng)濟負擔;第四:DSA使用的造影劑較多,而且患者接受的X線輻射劑量大;第四:DSA僅能顯示充盈造影劑的血管管腔,無法顯示血管壁和血管周圍組織。
隨著CT檢查設備的發(fā)展,掃描速度越來越快,單次檢查覆蓋范圍越來越大,圖像質(zhì)量也是逐步提高,而且CTA相關設備如高壓注射器功能也在不斷升級,圖像后處理的工作站和軟件同樣一直在更新,使得CTA的檢查方便、快捷,診斷結果準確,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9-10]。CTA的優(yōu)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CTA基本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患者痛苦很小,配合容易;第二:安全性高,頭頸CTA患者接受的造影劑量和X線劑量均比DSA少,重度過敏反應的發(fā)生概率僅十萬分之一[11];第三:快捷,本研究一位患者頭頸CTA檢查時間約為5分鐘,明顯短于頭頸DSA檢查時間;第四:經(jīng)濟,本研究所在醫(yī)院頭頸CTA檢查費用明顯低于頭頸DSA,根據(jù)收費規(guī)則推算,其他醫(yī)院也是一樣的情況;第五:頭頸CTA后處理時可對重建圖像進行任意角度旋轉(zhuǎn),并且能隨時參考原始圖像,通過多種方法的顯示來綜合評價血管狹窄的程度;第六:頭頸CTA能清晰顯示斑塊的性質(zhì)、位置、大小,便于明確血管狹窄的原因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第七:頭頸CTA還能形象的展示病變血管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提供三維立體的重建圖像,如顱底骨質(zhì)、頸椎、其它重要血管等,這些對于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非常重要;第八:CTA結果可重復性好,在臨床上有些患者進行了兩次或以上的頭頸CTA檢查,證明了CTA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可信度,其本質(zhì)就是CTA結果的準確性高。本研究出現(xiàn)的少數(shù)假陽性結果,可能和以下原因有關:第一:部分患者循環(huán)功能差致血管顯影較淡;第二:較嚴重狹窄血管的遠端分支顯影淺淡;第三:DSA檢查的導管、導絲對血管有擴張作用;第四:DSA檢查對目標血管快速注入的造影劑有擴張作用,而且對斑塊有沖洗作用。對于少數(shù)假陰性結果,與頭頸CTA后處理時剔除血管周圍無關組織波及血管壁結構有關,尤其當血管與骨質(zhì)或靜脈等走行貼近時。
總之,頭頸CTA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能力和DSA相當,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都很高,而且檢查無創(chuàng)、快捷、安全、經(jīng)濟,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白雪,劉會玲,李韜,等.TCD與CTA在顱內(nèi)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比較觀察[J].疑難病雜志,2009,8(4):204-206.
成江,杜彥輝,馬斌武,等.缺血性腦血管病顱內(nèi)動脈狹窄TCD、CTA與DSA檢查的對比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9,31(6):521-522.
陳曉東.顱內(nèi)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CTA與DSA檢查的對比分析[J].醫(yī)療裝備,2010,23(8):24-26.
周樹青,楊光釗.癥狀性腦動脈狹窄患者顱內(nèi)側(cè)枝循環(huán)的多層CT研究[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7(6):1123-1125.
金征宇.頭頸部CT血管成像掃描方案與注射方案專家共識[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9,53(2):81-87.
顏利輝,高歌軍,戴峰,等.64層螺旋CTA評估腦缺血患者供血動脈及Willis動脈環(huán)[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25(4):525-528.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 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NEngl J Med,1991,325:445-453.
鐘井松,沈海林,丁乙,等.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病因[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5):828-831.
王慶國,張貴祥,趙京龍,等.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自發(fā)性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7(10):738-740.
王濤,康殿貴,步文廣,等.缺血性腦血管病全腦血管造影術99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4,21(21):3254-3256,3257.
王雁,張見影,宋敬卉,等.不同血管影像學檢查對頸內(nèi)動脈TIA診斷的對比研究[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26(4):45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