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麗


【摘 要】 目的:了解某創傷??漆t院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藥性,為感染患者早期的經驗性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并對其中的主要致病菌進行耐藥性分析。結果: 2452例創傷住院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685例,感染率為27.94%。G+菌感染379例,占55.33%,G-菌感染298例,占43.50%。G+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為主,G-菌以大腸埃希氏菌、鮑曼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藥敏結果顯示:主要的G-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較為嚴重,并呈多重耐藥。主要的G+菌對青霉素高度耐藥,對萬古霉素、頭孢西丁、奎奴普丁/達福普汀的敏感性最好。結論: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細菌的耐藥形勢嚴峻,了解本地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耐藥動態,可為臨床制定合理有效的用藥方案提供依據。
【關鍵詞】 創傷;醫院感染;病原菌;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R76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238-01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機動化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創傷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隨著我國創傷急救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救治技術的不斷提高,因創傷直接導致的死亡雖已明顯減少,但是,早期救治得以生存的嚴重創傷患者在院內治療過程中仍面臨各種并發癥的嚴重威脅[1]。感染是較為常見的創傷并發癥之一,若處理不當,可誘發嚴重膿毒癥、MODS,治療困難,預后惡劣。有文獻報道[2]對于創傷患者,感染并發癥在疾病后期死亡的原因中占總病死率的45%。因此需加強對創傷后感染并發癥的早期識別和有效干預來積極防治感染。而病原菌流行病學的改變及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使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發生變化,并常導致治療失敗[3]。因此,本文對我院創傷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了解我院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藥趨勢,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入院的2452例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54例,女598例,年齡7歲-117歲,根據2001年《醫院感染診斷標準》[4]進行醫院感染診斷。
1.2 細菌培養及鑒定 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對創傷住院患者送檢的各類標本進行常規細菌接種和培養,嚴格遵守儀器操作及細菌鑒定流程,應用美國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對分離菌株進行鑒定。
1.3 藥敏試驗 采用K-B紙片擴散法和MIC法做藥敏試驗,判斷標準遵循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2008標準,M-H瓊脂及K-B藥敏紙片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公司。
1.4 統計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細菌種類、例數、抗菌藥物的敏感實驗數據運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用頻數和頻率來表示病例數及所占的比例。
2 結果
2.1 病原菌種屬分布及構成 在2452例創傷患者中,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7.94%,G+菌感染占55.33%,G-菌感染占43.50%,G+菌明顯多于G-菌。詳見表1。
2.2 主要病原菌種類及構成 G+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檢出率較高,占比分別為17.81、15.47%、12.12%。檢出G-菌菌株種類較多,以大腸埃希氏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見,占比分別為15.04%、11.09%、9.74%,詳見表2。
2.3 主要G-菌耐藥性分析 主要G-菌除鮑曼不動桿菌外,均對阿米卡星、亞胺培南、美洛培南有較好的敏感性。而鮑曼不動桿菌對氨曲南、頭孢唑啉敏感。詳見表3。
2.4 主要G+菌耐藥性分析 主要G+菌對青霉素、紅霉素的耐藥性極高,為70.49%~93.40%,對苯唑西林、復方新諾明也具有較高的耐藥性,為44.26%~69.88%,但對萬古霉素有較高的抗菌活性,未發現對萬古霉素耐藥的葡萄球菌菌株。詳見表4。
3 討論
我院為三級創傷專科醫院,以急診急救為主要救治方式,收治的嚴重創傷及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比例較大,因其創傷機制復雜、住院時間較長、加之介入性操作等診療措施的實施,極易發生獲得性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更好地了解本院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趨勢及其耐藥性,更合理地向臨床提供抗菌藥物應用策略,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452例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希望能為臨床選擇抗菌藥物提供一些幫助與警示,以逐步促進我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在病原菌分布上,統計結果顯示,分離的685例感染病原菌中,G+菌感染占55.33%,G-菌感染占43.50%,G+菌感染已經變得非常普遍,這與賴劍波[5]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我院在臨床的診療過程中,三代頭孢菌素的過度使用或濫用以及大量侵襲性診療操作,使得葡萄球菌感染增加,耐藥菌株增多。
在G+菌中,葡萄球菌屬占比最大,依次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也是所有病原菌中分離率最高的細菌,位居首位,為17.81%(122/685),說明金黃色葡萄球菌目前仍然是我院醫院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在G-菌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別是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創傷患者合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雖有一些差異,但導致醫院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基本相同,只是在病原菌種類的排序上略有不同。
在耐藥性方面,大腸埃希氏菌是院內感染常見的G-菌,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唑啉、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頭孢噻肟、頭孢吡肟、四環素、復方新諾明、環丙沙星等都具有較高的耐藥性,耐藥率均超過50%。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較高,與邱付蘭[6]等報道相符,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可將其作為有效治療藥物。
鮑曼不動桿菌也是醫院感染重要的G-條件致病菌,因其高分離率、高病死率、泛耐藥性對臨床感染控制構成嚴重威脅。2013年美國CDC發布的抗菌藥物耐藥威脅中,指出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被列為“嚴重威脅”,可引發如尿路、傷口軟組織感染、肺炎、菌血癥等一系列感染。本研究顯示,鮑曼不動桿菌對大部分常用抗菌藥物均有較高的耐藥性,耐藥率多在35%以上。只有對氨曲南及頭孢唑啉的敏感性較好,可作為臨床經驗用藥的首選。
另一種重要的G-菌是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種對人致病性較強的機會性致病菌。近年來,由于臨床上抗菌藥物的過度使用,引起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加,使臨床治療可使用的抗菌藥物越來越少。本次調查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100%耐藥,對頭孢噻肟、復方新諾明耐藥率維持在50%以上,對氨曲南、頭孢唑啉、哌拉西林、四環素的耐藥率均>30%,對阿米卡星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有著比較理想的敏感性,均為3.13%,推薦使用這兩種藥物治療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阻止其耐藥性產生。
本次研究檢出的G+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腸球菌屬。雖然此次監測尚未發現耐萬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菌株,但顯示葡萄球菌屬的耐藥情況相當嚴重,對青霉素、紅霉素的耐藥率最高,對苯唑西林、復方新諾明及紅霉素也有較高的耐藥性,對萬古霉素、奎奴普丁/達福普汀、頭孢西丁及利福平呈高度敏感。本次研究雖未分離到萬古霉素耐藥菌株,但國內外均有文獻報道已發現耐萬古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且呈增長趨勢,由此提示臨床不僅要慎用萬古霉素,以延緩耐藥株發生,而且要加強監測,采取積極措施預防控制其在醫院內流行[7]。
總之,創傷患者因侵入性操作常見,加之創傷致患者抵抗力下降,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且耐藥現象日趨嚴重。因此,充分了解本地創傷患者醫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趨勢,可為臨床制定合理有效的用藥方案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創傷感染學組.創傷急救與多發傷學組.創傷后并發癥的定義域診 斷專家共識.2012,29(6):481-482.
[2] 余猛進,張黔.降鈣素原與嚴重創傷感染并發癥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8):761-763.
[3] 沈群峰,趙風景,唐彩娟,等.急診骨科創傷面細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2,39(1):32-34.
[4] 周翠香,于雪梅,何小平,等.急診科重癥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J].中華醫學感染學雜志,2014,24(5):1141-1143.
[5] 賴劍波,姚志軍,李健球,陳少霖,周華鋒,陳興旺,陳后旺.嚴重創傷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5,(7):1094-1097.
[6] 邱付蘭,鐘榮榮,黃浩南.血培養病原菌的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5,33(2):185-187.
[7] 任繼欣,吳連杰,周善榮.2018年某基層中醫院臨床分離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20):3036-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