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目的:研究在孕婦剖腹產術中采取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的價值。方法:納入82例剖腹產孕婦于2017.02~2019.02在我院開展研究。依據病歷單雙號隨機選出41例予以大劑量羅哌卡因麻醉(甲組),另外41例實施小劑量羅哌卡因麻醉(乙組),評估兩組生命體征及麻醉質量。結果:乙組孕婦T2、T3時段的MAP及HR指標均顯著優于研究1組;乙組最大感覺阻滯平面相較于甲組更低(P<0.05)。結論:在孕婦剖腹產術中采取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腰-硬聯合麻醉;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孕婦;剖腹產
【中圖分類號】R71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國家二胎政策開放后,我院產婦數量明顯增加,且大部分產婦屬于高齡妊娠,因此剖宮產手術較為常見。腰-硬聯合麻醉作為剖宮產手術最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其主要是將蛛網膜下腔麻醉(簡稱腰麻)與硬膜外麻醉的優勢相結合運用于臨床[1]。本文對應用不同劑量麻醉藥物對剖腹產孕婦形成的影響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案
1.1 基線資料
納入82例剖腹產孕婦于2017.02~2019.02在我院開展研究。根據病歷單雙號隨機分為2組(n=41),其中研究1組年齡為24~36歲,均值為(30.12±2.78)歲;研究2組年齡為24~35歲,均值為(30.08±2.74)歲,以上基線資料(P>0.05)。
1.2 方案
孕婦取右側臥位,選擇L3~4或L2~3間隙為穿刺點,硬針成功穿刺入硬膜外后,再將25G腰穿針插入蛛網膜下腔,見腦脊液回流后,甲組與乙組分別注入2ml和1ml的0.75%鹽酸羅哌卡因+1ml生理鹽水;完成后將腰麻針拔出,向孕婦頭端置入4cm的管道,體位轉變至仰臥位,利用針刺法對其阻滯平面進行判定。
1.3 觀察指標
(1)T1(麻醉前)、T2(麻醉10min)及T3(胎兒分娩時)的MAP(平均動脈壓)及HR(心率)指標。(2)運動及感覺阻滯起效時長和最大感覺阻滯平面。
1.4 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用()表示,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生命體征
兩組病人在T1時段生命體征對比(P>0.05),乙組孕婦T2、T3時段的MAP及HR指標均顯著優于研究1組(P<0.05),見表1:
2.2 運動及感覺阻滯起效時長和最大感覺阻滯平面
甲組產婦運動、感覺阻滯起效時長分別為(60.27±6.74)s、(40.68±5.82)s,乙組分別為(58.41±6.95)s、(41.29±6.13)s,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乙組最大感覺阻滯平面(6.85±1.13)相較于甲組(6.07±1.02)更低(t=3.281,P=0.002)。
3 討論
腰-硬聯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阻滯完善、肌肉松弛效果良好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良反應較多、易對穿刺部位的脊柱形成損傷等)。有研究發現,減少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可以使得病人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2]。因此合理選擇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尤為必要。根據楊遠平等人[3]報告顯示,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運用于臨床剖腹產腰-硬聯合麻醉中具有顯著效果。兩組病人在T1時段生命體征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孕婦T2、T3時段的MAP及HR指標均顯著優于研究1組(P<0.05),原因可能為鹽酸羅哌卡因屬于酰胺類局麻藥,對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不會產生較大毒副作用,且其不易透過胎盤屏障,確保母嬰生命安全,但是大劑量使用會影響孕婦的血流動力學,進而造成麻醉及手術風險增加。兩組產婦麻醉后運動、感覺阻滯起效時長無顯著差異(P>0.05),但乙組最大感覺阻滯平面相較于甲組更低(P<0.05),充分說明選擇小劑量可以改善腰-硬聯合麻醉的麻醉質量,有利于麻醉及手術安全性的提高。
綜上所述,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在腰-硬聯合麻醉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維持剖腹產孕婦生命體征的穩定,還能顯著提高麻醉質量,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劉德來.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應用于剖腹產孕婦麻醉中的價值分析[J].海峽藥學,2018,30(5):209-210.
梁楠.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對剖腹產孕婦血流動力學及麻醉質量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9):1092-1094.
楊遠平.小劑量鹽酸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對剖腹產產婦麻醉效果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遼寧醫學雜志,2016,3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