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榮

【摘 要】 目的:研究在血常規檢驗中采取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采取回顧性分析法處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入的72例血常規檢查樣本,參考隨機法對樣本實施分組研究,將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作為實驗組(n=36),將傳統血常規檢查作為參照組(n=36),比對實驗組與參照組例血常規檢查樣本的臨床診斷情況。結果:實驗組血常規檢查樣本中有5例紅細胞形態異常、3例血小板數目異常、6例白細胞形態異常,參照組血常規檢查樣本中有4例紅細胞形態異常、3例血小板數目異常、7例白細胞形態異常。實驗組常規檢查樣本血液細胞異常檢出率92.85%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0.00%,P<0.05,數據指標之間展現統計學計算意義。結論:將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用于血常規檢驗中可將檢出率提高,減少誤診和漏診發生率。
【關鍵詞】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血常規檢驗;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3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249-02
血液系統主要涵蓋胸腺、骨髓、脾臟及其淋巴結等組織器官,依據血液運行在全身血細胞上進行散布,屬于重要的機體構成系統。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及其醫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在血液檢查中操作簡單快捷的血細胞分析儀得到使用,血常規檢查可對血液系統情況進行準確顯示[1]。本次闡述了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入的72例血常規檢查樣本中使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與傳統血常規檢查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本文項目分析對象即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入的72例血常規檢查樣本,依據隨機法進行分組研究,參照組收入36例,其中女性患者與男性患者之比即為17:18,最大年齡數值77歲,最小年齡數值16歲,中位年齡數值(49.21±4.58)歲。實驗組收入36例,其中女性患者與男性患者之比即為18:17,最大年齡數值70歲,最小年齡數值24歲,中位年齡數值(48.22±4.32)歲。比對兩組血常規檢查樣本基礎信息,P>0.05,數據指標之間無計算分析意義。
納入樣本標準:有意識的年齡超過20歲,符合血常規檢查的標準,并且患者及其家屬對檢測同意書表示同意,申報醫學倫理會得到認可。
排除樣本標準:存在代謝性疾病患者、存在惡性腫瘤史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實驗組使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選擇邁瑞BC-68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驗,主要包括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數目、白細胞數目、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等內容,可動態觀察血小板及其紅細胞。
參照組使用傳統的血常規檢查,主要涵蓋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及其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檢測。
1.3 計算指標
觀察實驗組與參照組血常規檢查樣本血液細胞異常檢出率及其臨床癥狀分析情況與血常規檢驗結果。
1.4 數據驗證方法
本次通過SPSS20.0 for Windows 統計學軟件研究72例血常規檢查樣本涉及的所有臨床數據,采用卡方檢驗分析本次涉及的計數資料(n,%),采用t檢驗分析本次涉及的計量資料(x±s),P<0.05,數據指標之間展現統計學計算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血常規檢查樣本臨床癥狀分析情況與血常規檢驗結果數據指標表明,實驗組血常規檢查樣本中有5例紅細胞形態異常、3例血小板數目異常、6例白細胞形態異常,參照組血常規檢查樣本中有4例紅細胞形態異常、3例血小板數目異常、7例白細胞形態異常。
2.2 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血常規檢查樣本血液細胞異常檢出率
數據指標表明,實驗組常規檢查樣本血液細胞異常檢出率92.85%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0.00%,P<0.05,數據指標之間展現統計學計算意義。
3 討論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可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的形態與比例進行清晰地觀察,從形態學上可對血液細胞變化情況進行分子,屬于基礎的一種血液疾病形態學檢查方法[2]。所以,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血常規檢驗過程中應用可將檢測準確性提升,利于操作人員全面了解細胞分布、形態、比例,能夠直接觀察血細胞形態、密度及其分布情況,確保獲得的結果更準確[3]。
本文計算研究表明,實驗組血常規檢查樣本中有5例紅細胞形態異常、3例血小板數目異常、6例白細胞形態異常,參照組血常規檢查樣本中有4例紅細胞形態異常、3例血小板數目異常、7例白細胞形態異常。實驗組常規檢查樣本血液細胞異常檢出率92.85%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0.00%,P<0.05,數據指標之間展現統計學計算意義。
研究顯示,血細胞分析儀具備檢測快、操作簡答、效率等優勢,得到日常檢測的廣泛應用,但經常忽視血細胞形態學檢測技術,不利于鑒別細胞內部結構和形態,導致降低診斷準確率。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屬于篩查方法的一種,不能將血細胞形態學檢測完全取代,且血細胞形態學檢測利于彌補血細胞分析的不足和缺陷,因此,需要臨床結合顯微鏡與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診斷,提升診斷準確率。
綜合以上結論,將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用于血常規檢驗中與傳統血常規檢查相比較具有更具優勢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彭云娟.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3):44-45.
[2] 董良哲,陸愛英.骨髓形態學聯合外周血常規檢查對全血細胞減少性疾病的診斷及預后意義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3):164.
[3] 王霄霞.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報告及危急值設定的建議[J].臨床檢驗雜志.2018,36(12):881-885. DOI:10.13602/J.CNKI.JCLS.2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