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敏

【摘 要】目的:小兒無痛胃鏡在鉗取異物中的配合及護理。方法:選擇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無痛胃鏡鉗取異物的6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為2組每組30例,對照組沿用一般護理措施,觀察組應用綜合性護理,比對2組患兒發生的并發癥、配合度優良率和操作時間。結果:比對后得知,觀察組數值均優過對照,其中對照組并發癥為26.67%,觀察組為6.67%(p值<0.05)。結論:在小兒接受無痛胃鏡鉗取異物時應用綜合性護理,可以顯著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加以應用。
【關鍵詞】小兒無痛胃鏡;鉗取異物;配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前言:小兒由于對認知程度較低,危險判斷較差,容易誤吞異物,多見于6個月-6歲小兒[1],與成人不同,小兒在發生誤吞后因為消化道較細,吞入的異物如果比較硬或尖銳容易損傷消化道,這時就需要在胃鏡下將異物取出,隨著無痛胃鏡的出現,因具有減輕病患痛苦的優勢被大范圍應用到了臨床中,對于配合度較低的患兒也比較適用,另外在對小兒進行無痛胃鏡鉗取操作中護理人員的護理可以提高患兒的配合度,以配合操作醫師順利完成鉗取操作[2],本文將以此展開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資料
選擇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無痛胃鏡鉗取異物的6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異物包括魚刺、彈珠、硬幣、紐扣等,納入指標:(1)經過X線顯示均在患兒上消化道中發現異物;(2)經過與患兒監護人協商屬于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存在消化道畸形或狹窄的患兒。
1.2 方法
對照組沿用一般護理措施,觀察組應用綜合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術前護理。詳細詢問病史,結合x線結果確定異物大小、種類、數量,做好家屬的溝通工作,評估患兒年齡、體征等一般情況[3],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判斷患兒可能存在的護理問題,并提出對應的護理措施;準備好物品,保證胃鏡、異物鉗消毒合格,連接好注水瓶,檢查胃鏡鏡頭,打開顯示器觀察圖像是否清晰、易辨認;備好異物鉗、網籃、口咬器等物品,連接好吸引器,保證光線明亮,室內溫度適宜、安靜。(2)術中護理。將患兒擺放到屈膝左側臥位,后往后仰,放入一次性口咬器,一只手扶住口咬器以免口咬器脫落咬壞胃鏡,另外一只手固定患兒頭部,待操作醫師將胃鏡插入咽喉部時,指導年齡稍長的患兒做吞咽動作,以免誤入氣管,操作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是否出現嗆咳情況,若出現異常表現立即停止操作;在胃鏡順利插到異物上方將異物暴露清楚后根據患兒年齡、異物大小、數量、形狀等選擇合適的鉗子,從胃鏡活檢孔插入,操作過程中盡量固定好患兒,并利用多種方式穩定患兒情緒,比如播放患兒喜歡的兒歌、操作過程中輕拍患兒等,以免患兒亂動影響操作,觀察顯示器配合操作者調整體位,待夾住異物退出到咽喉部后,讓患兒后部稍微往后仰,盡量讓咽部和食道處于一條直線。(3)術后護理。術后將患兒口腔內的分泌物清理干凈,評估患兒面色、呼吸等一般情況,對于年齡較小是患兒可以輕抱、安撫患兒,告知年齡較長的患兒操作已經結束,取物順利者告知家屬取物成功,以打消家屬擔心,觀察1-2h無異常即可離院;對于有出血或粘膜受損的患兒禁食禁飲6-8h,生命體征穩定無其它異常方可進食少量溫涼、易消化食物,叮囑家屬盡量不要喂食刺激性的食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兒出現的并發癥,包括呼吸抑制、黏膜損傷、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脹;記錄所有患兒操作時間并將配合度優良的病例匯總到本文結果處,并對患兒配合度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 文中計數(x檢驗)、計量(t檢驗)資料用SPSS20.0軟件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據有很大差別。
2 結果
如表1,比對2組患兒并發癥,觀察組顯著優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無痛胃鏡下取異物對患兒來說減輕了痛苦,但是想要順利完成鉗取異物,還需要患兒良好的配合度,這就需要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引導和配合以提高患兒的配合度[4],本文通過綜合性的護理及配合,極大的提高了患兒的配合度,并減輕了無痛胃鏡操作的并發癥。
比對后得知,觀察組數值均優過對照,其中對照組并發癥為26.67%,觀察組為6.67%(p值<0.05)。總結,在小兒接受無痛胃鏡鉗取異物時應用綜合性護理,可以顯著減少并發癥[5],值得臨床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趙喜娜.舒適護理在小兒胃鏡下異物取出術中的有效應用[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03):166-167.
李軼,王娜.舒適護理在小兒胃鏡下異物取出術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9):247-248.
寸永葵.無痛胃鏡下小兒上消化道異物取出術60例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4):71.
李曉蕓. 小兒胃鏡檢查的舒適護理及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20):103-104.
無痛胃鏡檢查的護理配合體會[J].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22(3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