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素婷 玄麗霞 錢素妍

【摘 要】目的:延續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及環境因子評分影響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依據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心理因子以及環境因子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康復效果高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心理因子與環境因子評分優于常規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實施延續性護理能夠穩定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更好的康復。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6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在臨床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為主,相關資料顯示,在治療過程中加以延續性護理方法,能夠保障整體的治療效果,降低后期的復發率,促進患者更好的康復。本研究通過對我院選取的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以下就具體護理過程實施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依據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
常規組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在23~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0±8.27)歲。實驗組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在24~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5±8.43)歲。兩組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沒有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以及晚期癌癥。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組間并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于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住院期間的健康知識宣教、飲食護理、衛生管理、用藥指導,作息規律等護理內容。對于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延續性護理。①整理患者在治療期間所有信息資料,統計患者住址以及聯系方式,以便于與家屬及時的溝通以及隨訪工作,叮囑患者定期地進行復查。②注向患者發放健康安全手冊,加深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給予家屬一些緊急救治措施,以便于患者突發癥狀時,能夠及時進行干預,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③叮囑患者,在家屬的配合下規范患者的生活作息規律。按時休息、避免熬夜,整改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注重飲食的營養健康與易消化吸收。④定期的隨訪,對患者的遵醫行為進行評價,針對患者用藥治療后的好轉幅度,適當的調節用藥劑量,并針對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向患者以及家屬說明,消除其緊張的心理[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心理因子以及環境因子評分[3]。康復效果從患者的遵醫行為來進行對比,主要內容包括情緒管理、飲食運動、用藥依從性、定期復診來進行評價。心理因子以及環境因子評分從實施護理前后的得分情況進行對比[4]。
1.4 統計學方法
把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數據資料用SPSS23.0進行統計分析,患者的康復效果、心理因子以及環境因子評分用t檢驗,表示為(),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評分
實驗組護理后的康復效果相對于常規組有著明顯的改善,差異明顯P<0.05,效果更佳(見表一)。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多發于青壯年群體當中,患者的情感思維能力等方面存有一定的障礙,患者的意識清楚,但是在疾病反復發作的過程中,患者的認知功能會受到一定的損害,出現精神殘疾和各項機體能力衰退的現象。
基于延續性護理措施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當中的運用,在患者出院后仍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實施后續護理服務方式。把患者在家康復期間的突發癥狀與注意事項進行全面規劃,并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加強對患者以及家屬的指導,確保在患者突發癥狀時,家屬能夠掌握正確的方法,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定期對患者隨訪,調整患者的用藥劑量,營養安全與運動訓練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患者整體康復效果。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實驗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延續性護理,實驗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優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的心理因子以及環境因子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護理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護理效果顯著,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馮玉勤.精神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9,35(16):2555-2557.
王松燁,劉艷娜,魏煒.延續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12):158-159.
于新紅.延續性健康教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精神癥狀與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6):145-146.
霍麗麗.依從性干預護理模式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自尊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6):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