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萍 張紅梅 張宇寧

【摘 要】目的:就糖尿病患者的內科護理方案展開論述,探究臨床療效及實際應用價值。方法:現將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來我院治療就診的7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調查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對照組37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應用內科護理手段,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護理后的血糖指標變化、對護理的滿意度,分析研究臨床資料并得出結論。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血糖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治療后情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糖尿病患者應用內科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臨床效果,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少康復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糖尿病;內科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糖尿病是常見的內分泌系統代謝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的影響,糖尿病患者數量顯著增長,患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糖尿病發病率高,病因復雜,恢復期長,現階段無法根治,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安全,降低患者生活水平的重大疾病之一[1]。因此,糖尿病患者后續的預后護理工作極其重要,現將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來我院治療就診的7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探究糖尿病患者應用內科護理方案的臨床療效,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治療就診的7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調查對象,采用數字分組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對照組37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年齡范圍在34-80歲,平均年齡(46.52±5.27)歲,病程5-12年,平均病程(7.43±2.51)年;對照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范圍在33-76歲,平均年齡(44.97±4.86)歲,病程5-12年,平均病程(7.58±2.64)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深入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日常監測患者生理指標,觀察患者血糖指標變化,督促患者按時用藥,給予相關飲食建議。保證患者病房舒適、衛生,滿足患者常規性生活需求,給予相關幫助[2]。
觀察組患者應用內科護理手段,在常規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從飲食干預、康復訓練、心理指導等方面進行指導。
①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監督,改正不良飲食習慣,規范患者的日常用餐食物,調整患者的飲食規劃,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完善、健康的飲食清單,保持患者營養均衡且充足,有效控制血糖指標變化,防止出現患者無節制飲食的情況出現。
②運動鍛煉能夠促進全身代謝,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患者血脂、血壓,還能改善患者精神狀態。所以內科護理方案會根據患者身體狀態和恢復情況制定特殊的鍛煉計劃,讓患者參與一些能夠完成的運動項目,增加運動量,進行適度運動,提升患者的身體素質,但是也要注意防止患者過度勞累而血糖提升。
③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導,根據患者的精神情緒進行針對性護理,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提升日常聊天的頻率,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開展健康宣教和心理輔導,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態度,建立信任關系,以積極面對康復治療手段[3]。
1.3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采用 SPSS20.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表示,組間數據予以t檢驗,計數數據以%描述,予以 x2 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數據結果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患者血糖指標數據變化結果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作為常見的長期性生理系統代謝疾病,由于其無法治愈、恢復期長、從根本上改變飲食習慣等問題,使得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抑郁、消極、焦慮、易怒等負面情緒,抗拒并抵觸相關治療手段,使得病情惡化。通過對糖尿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內科護理,加強對患者的飲食干預,督促患者進行適量的鍛煉,解決患者負面情緒。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臨床效果,改善預后,使患者血糖水平回歸正常,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總而言之,對糖尿病患者應用內科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臨床效果,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少康復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玉霞,查秀玲.糖尿病患者的內科護理臨床研究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07):64.
黃淑貞.康復護理干預對消化內科糖尿病患者臨床效果的影響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1):96-97.
宋艷紅.糖尿病患者內科護理的臨床方法初探[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0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