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 劉征

【摘 要】目的:探究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方法:從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選取104例產婦,將產婦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2例,一組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另一組為觀察組,采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觀察比較兩組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新生兒護理質量優良率96.15%,明顯高于對照組76.92%(P<0.0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率94.23%,明顯高于對照組73.08%,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采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使家屬更加滿意。
【關鍵詞】移動健康小助手;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2
新生兒是比較特殊的群體,身體機能發育還不完善,需要細心護理,使新生兒能夠健康成長。在新生兒護理中,即使細小的差錯,也會導致感染,引起一系列問題,甚至危害新生兒的生命安全。產婦初為人母,缺乏新生兒護理常識,也很難快速適應角色的變化,容易出現緊張、焦慮、不知所措等[1]。近年來婦產科逐漸建立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使母親參與其中,有利于產婦快速融入母親的角色,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為探究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效果,特選取我院104例產婦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的104例產婦。所有產婦明確研究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新生兒均為病理性嬰兒,早產,肺炎等。排除有宮內窘迫、胎膜早破等;有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疾病。將104例產婦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2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3±3.4歲。對照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8.5±3.7歲。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沒有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獨立完成護理,對新生兒進行沐浴,監測新生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更換尿片,喂養等。觀察組采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母嬰同室第一天,護理人員向產婦教授喂養技巧,正確哺乳的方法。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呼吸、啼哭等情況,預防各類并發癥。保持溫和的室溫。使新生兒側臥休息。每次哺乳量因人而異,通常到新生兒停止啼哭即可。注意預防感染,勤換尿布,及時清理。如果發生感染,使用植物油涂抹。指導產婦沐浴、臍部護理等方式。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護理質量情況,自擬護理質量評分表,90-100分是優,70-90分是良,70分以下為一般。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調查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用%表示計數資料,計數資料的檢驗采用X2,用()表示計量的資料,計量資料檢驗采用t值。當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護理質量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護理質量優良率96.15%,明顯高于對照組76.92%,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如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率94.23%,明顯高于對照組73.08%,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5),如表2。
3 討論
新生兒娩出后,從溫暖濕潤的環境,進入一個干燥寒冷的環境,新生兒各方面發育還不完善,適應能力弱,必須給予科學的護理。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對于新生兒的護理,母嬰同室受到關注和應用[2]。母嬰同室是將產婦、剛出生的問題新生兒,放置于同一房間內,促進嬰兒的護理,以及安全,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科學的護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提高對新生兒的護理質量。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強調家屬和護理人員共同參與,共同對新生兒進行護理,可以幫助家屬掌握新生兒護理的規范操作,促進疾病的治療,提高新生兒護理能力,保障新生兒健康[3]。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的護理質量、產婦的滿意率,均比對照組更高(P<0.05),反映了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的積極作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滿足了產婦產后的自我護理需求,也使產婦和家屬,變成新生兒護理的主動參與者,提高自己的護理能力。
綜上所述,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應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有利于產婦提高護理能力,適應新角色,提升新生兒護理質量,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
參考文獻
張穎,張紅.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2195-2197.
涂麗芳.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 16(7):205-206.
楊雋.母嬰同室新生兒共同參與護理模式臨床觀察[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