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喆

【摘 要】目的:探究患者在進行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后對患者咬肌的影響分析。方法:本次實驗對象選自2016.1月-2018.8月在本院應用下頜角截骨整形術進行治療的50例患者,將患者治療前、術后10天、術后1年的咬肌的最大橫截面積進行了解,主要應用的就是頜面部CT三維成像。結果:治療之后10天,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較治療之前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較治療之前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患者在進行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后患者的咬肌面積會在短時間之內受到顯著的影響,隨著逐漸恢復,咬肌橫截面積逐漸得到恢復,與治療之前無顯著的變化。
【關鍵詞】頜角截骨整形術;咬肌;橫截面積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2
相關研究顯示,患者下面部過寬與患者的下頜角肥大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并非是由此原因決定的,還與患者的下頜骨上的咬肌頰脂墊等相關軟組織具有顯著的相關性[1]。但是臨床中在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對患者咬肌產生影響方面的研究不多[2]。因此本研究主要討論了患者在進行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后對患者咬肌的影響分析,同時選擇2016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應用下頜角截骨整形術進行治療的50例患者納入實驗對象,經過詳細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選自2016.1月-2018.8月在本院應用下頜角截骨整形術進行治療的50例患者,男女患者的分別為27例和3例,年齡均在18-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67±2.46)歲。患者均不存在面部畸形,并且未進行過正畸手術治療。本次實驗研究的開展已經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手術之前,先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之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并將患者的肩部墊起,使患者保持頭后仰位,并對其進行無菌鋪巾,將患者的口腔打開,對患者的下頜骨表面及口腔前庭溝黏膜進行生理鹽水注射,沿著翼下頜韌帶外側—前庭溝黏膜—黏膜下層—對側咬合平面,避免對下唇系帶產生影響[3];對患者的肌層進行切開,并將骨膜切開,將附著于下頜角外部的分翼內肌及咬肌進行剝離,使下頜骨充分暴露。對截骨范圍進行有效的標記之后對其下頜骨下緣及下頜角進行去除,之后對其進行打磨后應用生理鹽水及稀釋碘伏進行有效的沖洗,對其進行止血之后逐層縫合,并戴彈力頭套。
1.2.2 實驗方法 對患者局部進行CT掃描,并將其掃描數據進行三維圖像重建,并對其測量平面進行標記,對患者的最大咬肌面積進行測量,時間段分別為:術前、術后10天、術后1年,測量值一般為3次測量的平均值。
1.3 評價指標
對患者治療前、術后10天、術后1年的咬肌的最大橫截面積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處理
此次選用統計軟件SPSS19.0,計量資料通過均數±平方差表示,檢驗值為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進行治療之后10天,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較治療之前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較治療之前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在對患者的下頜角進行截骨時會對患者的咬肌產生顯著的影響,主要就是由于下頜角上附著著咬肌,此種情況對患者的面部容貌具有極大的關聯[4]。在對進行截骨之后,應用的影像學檢測方式主要包括:CT、MRI、B超及三維重建等,三維重建方式能夠將得到的數據進行整合,之后形成相關的整體數據,為臨床診斷的正確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咬肌主要指的就是咀嚼肌中的一塊扁肌,并且此部分的肌肉主要分為3層。淺咬肌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維持咀嚼中的下頜姿勢的,深咬肌一般就是用來維持下頜穩定的,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資料顯示[5],對咬肌的厚度、面部的寬度應用CT進行測定之后綜合分析能夠發現下頜角角度與咬肌的厚度呈現出正相關狀態;還有研究顯示[6],咬肌的寬度及橫截面積也呈現出現正相關。
實驗結果表明,進行治療之后10天,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較治療之前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患者的最大橫截面積較治療之前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可知,患者在進行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后患者的咬肌面積會在短時間之內受到顯著的影響,隨著逐漸恢復,咬肌橫截面積逐漸得到恢復,與治療之前無顯著的變化。
綜上所述,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對進行治療后,患者的咬肌會受到顯著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下頜角上附著著咬肌,還與患者的面部容貌具有極大的關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逐漸恢復,咬肌受到的影響會逐漸減低,與治療之前存在的差異較小。此種治療方式受到了醫生及患者的一致好評,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Baek SM,Kim SS,Bindiger A.The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preoperative management,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results in 42 patients[J].Plast Reconstr Surg,1989,83:272-280.
賴仁發,周志迎,楊陽,等.螺旋CT 三維重建在修復頜面部復雜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3,9(1):27-29.
郭軍,常財旺,楊樂,等.下頜角截除并下頜骨外板切除一次成形面下份縮小術[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11):1507-1510.
張強,郭軍,孟志兵,等.顴骨截骨整形聯合淺表肌腱膜系統提緊術在面型綜合改造術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3,19(2):83-85.
歸來,鄧誠,張智勇,等.口內入路 L形截骨術矯正高顴骨[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2,18(5):288-290.
范錫印,付升旗,王慶志,等.顳下間隙的橫斷層解剖及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6,24(6):65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