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貴榮


【摘 要】目的:探究神經介入治療癥狀性腦血管狹窄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癥狀性腦血管狹窄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實驗組,兩組各有患者3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神經內科治療的方式,而實驗組應用神經介入治療的方式,一年時間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經過對兩組患者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后期恢復情況進行對比之后,發現,實驗組患者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死率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比較之后,發現,實驗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實驗組神經缺損程度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介入的方式在治療癥狀性腦血管狹窄的過程中發揮了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神經介入治療;癥狀性腦血管狹窄;療效探討
【中圖分類號】R4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2
現階段,我國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患者基數正在不斷增大,在對其進行治療的時候,最為常見的治療方式是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定斑塊的藥物治療方式,但是,在很多時候如果只是單純應用藥物治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尋找一種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1]。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頑固性,很難完全恢復,同時,還有可能導致多種并發癥情況的出現。因此,在對其進行治療的時候應該秉持著盡早治療、盡早康復的原則。基于此,我院對神經介入治療癥狀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效果進行了探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癥狀性腦血管狹窄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實驗組,兩組各有患者3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神經內科治療的方式,而實驗組應用神經介入治療的方式。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區間在55~64周歲之間,平均收縮壓為(155.3±13.2)mmHg,平均舒張壓為(88.7±11.2)mmHg;實驗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區間在54~65周歲之間,平均收縮壓為(146.3±17.2)mmHg,平均舒張壓為(84.3±6.9)mmHg。經過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發病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之后,確定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應用神經內科的常規治療方式,其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降血脂、使用腦保護劑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劑等藥物進行治療。
實驗組:實驗組應用神經介入治療。神經介入治療方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環節:首先,所有患者在進行神經介入治療之前都應該進行血常規以及心肝腎功能的檢測,這樣一來可以對現階段患者的綜合身體狀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確定患者應用神經治療的程度以及方向。在神經介入治療前7d時患者應該口服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來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時完善血栓彈力圖檢驗保證氯吡格雷藥物起效[2]。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應該對其進行頭顱MRI+DWI檢查,確保無新發大面積腦梗塞。同時,還應該對患者進行經顱多普勒、CTA、MRA檢查,從而對患者動脈狹窄的位置進行確定,這樣可以更加準確的將導管置入患者的病變處。當對患者的病變部位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之后,要對患者應用球囊擴張后支架植入的治療方式。并且在手術完成之后,還應該及時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及神經系統檢查。術后嚴密監測患者臨床表現,及時處理并發癥。
1.3 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癥狀性腦血管狹窄的復發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進行比較。還要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的評分(NIHSS)進行對比,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越理想。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操作,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癥狀性腦血管狹窄的后期恢復情況對比
經過對兩組患者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癥后期恢復情況進行比較之后,發現,實驗組患者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死率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對比
經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比較之后,發現,實驗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實驗組神經缺損程度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討論
腦血管疾病是現階段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病,發病人數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這與現階段人們的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系,其發病年齡段以中老年人為主,最近幾年發病年齡范圍開始呈現出擴大的趨勢,這也使得我國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形勢更加嚴峻。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并且存活的患者中5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受損以及偏癱的情況,很難完全康復[4]。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在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上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究,經過研究之后發現,在患者發病后及時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神經功能受到損傷的可能性。我國神經介入材料的發展也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也更加深入。應用神經介入的方式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進行治療開始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神經介入治療主要是指在放射影像技術的指導之下,通過導絲、導管以及其他材料對狹窄或者是已經堵塞的血管進行改善腦血流治療,應用此種方式展開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后期患者出現神經功能缺陷的可能性,同時也使得那些重度狹窄或者閉塞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動脈管腔得到恢復重塑的可能性有效提升[5]。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應用常規的內科治療方式,而對照組應用神經介入的治療方式,經過對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病死率進行對比之后,可以看出神經介入治療的方式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經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進行對比之后,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評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神經介入的方式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過程中起到了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魏官,辛雁瑞,韓慧茹.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效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7):2216-2217.
郝忠臣,劉曉會,荊濤.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1):184-185.
段佳.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效果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5):156,158.
祖合熱阿依·牙合甫,黨輝,王成鳳,等.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近、遠期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7):70-73.
陳斌,金林,張冬子, 等.顱內血管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6):113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