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目的:探究對出現交通事故的人員的創傷主要特點及進行院前急救對患者病死率的影響。方法:現選取2018年全年昆明機場醫療急救部接受的因交通事故導致創傷的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對這些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患者受傷主要特點,院前搶救方案對于患者病死率的影響。結果:98例交通事故患者出現四肢受傷的有34例,出現頭部損傷的有19例,出現面部損傷的有7例,出現頸椎受傷的有12例,出現骨盆受傷的有10例,出現其他部位受到損傷的有17例;以上受傷人員經創傷評分,創傷程度在16分及以上的有46例,當場死亡有11例,急救送診過程中死亡人數為9例,經過搶救但最終死亡的有15例;轉送入院后進行手術治療的有70例,院前檢查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的有82例,對于符合休克診斷標準的63例患者在采取靜脈滴注后有好轉跡象的有48例,無變化的3例,休克加重的有12例。結論:交通事故傷亡主要特點是患者在短時間內受到高能量損傷,容易出現腦部嚴重損失,病死率較高,而骨盆損傷患者在急診室內經過搶救后容易因失血過多等引發創傷性休克,進而導致搶救不利而死亡,在對因交通事故導致損傷的患者應該在醫療條件容許條件下及時在院外送往醫院途中進行處理與搶救,提高患者搶救效率。
【關鍵詞】交通事故傷特點;院前急救;病死率
【中圖分類號】R605.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2
交通工具廣泛使用使得交通事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交通事故出現傷亡的人數也在增加,若不能及時對在交通事故中出現損傷的患者進行搶救和護理,將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或搶救后預后不佳而出現后遺癥及死亡等[1-2]。本文重點在于對交通事故傷亡特點進行分析,并用標準化搶救流程對相關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為急救過程留下寶貴時間,有助于患者生存率提高,對于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提高也有積極意義,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隨機選取2018年全年被昆明機場醫療急救部接診的因交通事故導致創傷的患者98例,其中男63例,女35例;患者年齡在21歲到60歲不等,平均年齡在(42.32±3.21)歲;患者主要受傷部位在四肢的有34例,頭顱損傷19例,面部損傷7例,頸椎損傷12例,骨盆損傷10例,其他部位出現損傷的有17例;排除腫瘤患者,排除存在嚴重心腦血管及肝腎肺等器官存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意識不清晰或言語表達能力存在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根據情況采取必要的院前護理措施[3]。護理人員要對受傷人員氣道,呼吸,循環及意識等方面進行逐項排查并進行針對性急救,對患者頭部,頸椎,胸部,四肢,腹部等部位進行初步檢查與判斷,并對患者進行常規止血,包扎,固定,保持患者氣道通暢等。對于患者因受傷導致血壓異常的患者,及時服用升壓藥或者降壓藥,保證患者血壓處于正常范圍,并給予患者吸氧措施。對于檢查發現患者出現無意識狀態,血壓脈搏基本為無的患者,應及時注射腎上腺素,建立通氣道,對患者進行胸部按壓,行心肺復蘇。急診處理包括對患者血壓,心率,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等常規生命體征進行檢查;保證患者呼吸道通常,對于發生呼吸困難或呼吸功能出現障礙及頭腦受傷嚴重的患者,要及時通過氣管插管和采用呼吸機等措施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若發現患者出現活動性出血,及時加壓供氧,進行抗休克治療,為患者及時補充體液,必要時采取輸血措施,保證患者血壓穩定,為手術進行做好前置準備。之后對患者進行血常規,生化,X線,彩超及超聲等檢查,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全面評估,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治療措施。
2 結果
2.1 損傷特點
對患者損傷情況進行記錄與統計分析發現,四肢損傷有34例(占比34.69%),頭顱損傷19例(占比19.39%),面部損傷7例(占比7.14%),頸椎損傷12例(占比12.24%),骨盆損傷10例(占比10.20%),其他部位出現損傷的有17例(占比17.35%)。
2.2 搶救結果
當場死亡有11例(占比11.22%),急救送診過程中死亡人數為9例(占比9.18%),經過搶救但最終死亡的有15例(占比15.31%);到醫院后進行手術治療的有70例(占比71.43%),院前檢查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的有82例(占比83.67%),對于符合休克診斷標準的63例患者在采取靜脈滴注后有好轉跡象的有48例(占比48.98%),無變化的3例(占比12.24%),休克加重的有12例(占比12.24%)。
3 討論
交通事故創傷主要是患者受到外傷較為嚴重,當場及搶救途中因時間耽擱等導致病死率較高[4]。多數患者是因為出現失血性休克死亡,少部分患者會因血管斷裂,骨盆分離及其他病癥等導致死亡;部分患者則是因為在去往醫院的路上耽誤時間較多,錯過最佳搶救時間而引發死亡。頭顱受到致命損傷是患者送院后死亡主要原因。在搶救途中,為患者盡早建立安全氣道,必要時進行開顱放血能夠有效避免患者顱內壓過高,為患者開顱手術爭取時間,全程有效監護及針對性治療措施對于患者生存率提升,改善預后等具有積極意義。科學急救與規范化的護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搶救率,因交通事故導致受傷的患者往往較為嚴重,護理人員和醫生需密切配合,對患者情況做到準確評估,快速建立給氧通路,配合止血包扎及輸血治療,對患者進行及時檢測,為入院后立即進行手術做好前置準備,通過程序化與規范化的搶救程序,能夠保證分工合作,使搶救過程迅速有效,為患者入院救治提供寶貴時間[5]。本文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患者大多為腦部損傷和四肢損傷,配合有效的搶救方案,對于提高患者成活率具有較大幫助。
綜上所述,因交通事故導致損傷的患者往往受傷嚴重,對出行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使其具備迅捷應急能力和搶救技能,并通過科學流程和規范化操作有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徐敏.持續濕化在喉癌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的要點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7,12(30):295-296.
溫嫻松,吳湘玉,李延萍,etal.喉癌術后早期帶氣囊氣切導管患者的氣道濕化護理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17,02(08):60-62.
許湘華,周蓮清,谷梅,etal.持續自控式氣管內滴藥泵在喉癌術后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7,01(2):170-172,共3頁.
王榮華,張曉云,崔萍萍.系統性氣道濕化管理方式在喉癌術后氣管切開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13):2043-2045.
王曉琳,張小萍.人工鼻聯合吸濕冷凝加濕導管在喉癌氣管切開患者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7,23(23):3806-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