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霞 王海嬌
【摘 要】目的:探討急診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按照內鏡治療時間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給予急診內鏡檢查和止血治療,對照組患者擇期進行內鏡檢查和止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經內鏡檢查,均發現出血性病變,均為消化性潰瘍檢出例數最多。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急診內鏡治療,可有效查明消化道出血病因,及時止血,可提高患者止血效果。
【關鍵詞】急診內鏡;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黑便
【中圖分類號】R7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隨著內鏡技術的逐漸成熟,內鏡在臨床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應用內鏡進行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較好。急診內鏡是一種在上消化道出血發生24 h內應用內鏡檢查、止血、治療的方法,是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該院選擇2014 年1月—2014年8月期間收治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急診內鏡和擇期內鏡的治療效果進行了比較,證實了急診內鏡的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內鏡檢查時間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均為急診內鏡檢查者,其中,男 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47.3±12.6)歲;對照組患者均為擇期內鏡檢查者,其中,男 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6.9±11.6)歲。入選患者中,已排除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內鏡檢查禁忌癥者等,兩組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該研究。
1.2 方法
1.2.1 主要器械 該研究兩組患者使用電子胃鏡型號均為GIF-230/240,生產廠家為奧林巴斯(中國),其他耗材均為廠家配套產品。
1.2.2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禁食,并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包括同時止血、抑酸等治療。出血量較大患者(休克),給予輸血治療,恢復正常紅細胞計數,并糾正休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躁動不安患者,給予術前地西泮注射鎮靜[1]。
1.2.2.1 觀察組內鏡檢查 觀察組患者給予急診內鏡檢查和止血治療(出血24 h內)。內鏡檢查中,使用NM-3K內鏡注射針進行蛇毒凝血酶局部注射,吸凈局部血液及血凝塊,顯露清晰視野,出血部位噴灑(局部)冰凍腎上腺素生理鹽水,至出血量減少[2]。發現出血段后,使用止血夾夾住出血斷端,并注射蛇毒血凝酶(局部);未發現出血段時,采用氬等離子和蛇毒血凝酶多點注射方式,在出血部位周圍進行注射。確認止血滿意后,完成內鏡檢查和治療。內鏡治療后,患者需禁食,給予抑酸、胃黏膜保護等治療,同時嚴密監測再出血情況。
1.2.2.2 對照組內鏡檢查 對照組組患者擇期(出血24h內)進行內鏡檢查和止血治療,檢查、止血、后續治療方法同觀察組。
1.3 療效平均
以患者的總有效率作為療效評價指標,評價標準為:顯效:術后未發現黑便(血便),未見嘔血,紅細胞計數基本正常、血壓穩定;有效:術后發現存在少量黑便(血便),未見嘔血,血壓穩定,紅細胞計數接近正常值;無效:與術前相比,術后黑便、血便、嘔血未見改善(加重),紅細胞計數異常,嚴重偏離正常值,血壓不穩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樣本數×100%[3]。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數資料采用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內鏡檢測結果
兩組患者經內鏡檢查,均發現出血性病變。觀察組檢查結果顯示:胃潰瘍9例,十二指腸潰瘍9例,食管炎7例,胃黏膜糜爛5例,其中消化性潰瘍的例數最多18例(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與其他出血類型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25,P<0.05)。對照組檢查結果顯示:胃潰瘍7例,十二指腸潰瘍10例,食管炎7例,胃黏膜糜爛6例,其中消化性潰瘍的例數最多17例(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與其他出血類型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34.P<0.05)。兩組患者均為消化性潰瘍檢出例數最多。
2.2 兩組患者止血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當前,應用內鏡進行上消化道出血檢查和止血治療的技術較為成熟、準確、有效,對消化道出血病因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中,應用內鏡檢查,準確發現了患者的出血病因,其中消化道潰瘍患者最多,與國內報道結果相符,證實了內鏡檢查病因診斷的敏感性,對于止血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中,經過內鏡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急診內鏡的治療效果優于擇期內鏡治療,提示臨床治療中應盡早給予患者內鏡止血,以提高止血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為消化道潰瘍,約占30%~60.0%,發病較為急迫,患者常見嘔血、黑便、血便等癥狀,出血量較多者伴有血容量減少,進而引發周圍循環障礙,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上消化道出血后,應盡快給予治療,否則將加重患者的病情。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排除了胃底靜脈曲張病因,其主要病因仍為消化道潰瘍、急性胃黏膜糜爛出血性胃炎等。
急診內鏡是臨床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優勢在于診斷靈敏。止血快速、療效穩定,可迅速發現出血部位進行止血,從而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避免延誤病情。由于上消化道具有自行止血功能,如未及時治療,內鏡檢查很難準確判斷出血部位,而急診內鏡則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出血,及時修復,止血較為徹底,從而降低了再出血率。
綜上所述,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急診內鏡治療,可有效查明消化道出血病因,及時止血,可提高患者止血效果,應將急診內鏡作為內鏡治療的首選時機。
參考文獻
都超群,張立瑋,喬維臣,等.急診內鏡在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4(8):920-922.
陳剛.內鏡下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68例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9):17-20.
鄔學勇.在內鏡下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1):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