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楠 魯亞晶 孫明華

【摘 要】目的:研究中晚期宮頸癌開展阿帕替尼聯合同步放化療治療的價值。方法:納入本院自2017年08月至2019年04月接收的中晚期宮頸癌患者(n=50)作為研究對象,以入院前后時間為基準,分為試驗組(n=25)、對照組(n=25),對照組開展同步放化療治療,試驗組開展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治療,評估臨床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2.00%(P<0.05)。兩組不良反應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經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聯合治療后,臨床總有顯著升高,值得借鑒。
【關鍵詞】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中晚期宮頸癌;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宮頸癌為全球高發惡性腫瘤,為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疾病,既往多開展單純放療或放化同步治療,該方法可適用于任一分期患者,且療程確切。宮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故確診率較低,發現時一般為中晚期,但確診后對早期病例,給予手術或根治性放療治療,均可取得滿意療效,隨著病情加重達到中晚期,臨床首選同步放化療治療,雖可達到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因個體差異導致同步放化療治療失敗,故需尋求新的治療方法,以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本次選擇50例中晚期宮頸癌患者,開展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聯合治療。
匯總治療經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7年08月至2019年04月于我院就診的中晚期宮頸癌患者(n=50)研究。分為試驗組25例、對照組25例。
試驗組:年齡區間(33.56-54.35)歲,年齡均值(44.02±10.24)歲;腫瘤直徑(1.05-6.84)cm,直徑均值(3.52±2.15)cm。
對照組:年齡區間(34.68-55.35)歲,年齡均值(44.25±9.52)歲;腫瘤直徑(1.24-6.94)cm,直徑均值(4.01±3.21)cm,對比P>0.05。
1.2 方法
納入研究50例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對照組開展同步放化療治療,試驗組開展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治療,對比臨床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評價聯合治療價值。
(1)同步放化療:
①放療:患者均選擇適型調強放療,治療機器為美國瓦里安直線加速器,盆腔放療首程計劃DT=50.4Gy/28F,1.8Gy/次,5次/周;首程計劃結束后依據分期進行宮旁或淋巴結補量。外照射第5周時加入腔內后裝治療,后裝治療機為美國瓦里安后裝治療機,實施三維計劃,30Gy/5f。
②化療:靜脈注射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40mg/m2,每周方案,連續5周)。
(2)阿帕替尼:H20140105,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餐后口服,500mg/次,1次/天,若患者無法耐受可指導其餐后口服,250mg/次,1次/天,治療4月[1]。
1.3 觀察指標
根據病灶直徑變化評價臨床總有效率,完全緩解(CR):所有可見病灶完全消失并至少維持4周以上;
部分緩解(PR):
腫瘤病灶的最大徑及其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50%以上,維持4周以上;
穩定(SD):
腫瘤病灶兩徑乘積縮小25%以上,但<50%,無新發病灶出現,維持4周以上;
病變進展(PD):
腫瘤病灶兩徑乘積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2]。
總有效率CR+PR。
治療過程中常見乏力、蛋白尿、腹瀉、骨髓抑制、皮疹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總有效率屬計數資料范疇,檢驗值以卡方、百分數表示,50例患者統計數據借助SPSS22.0分析,檢驗結果以P值表示。
2 結果
2.1 臨床總有效率
試驗組聯合治療后,完全緩解18例、部分緩解6例、穩定1例、進展0例,臨床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2.00%,詳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
試驗組聯合治療后,出現乏力2例、蛋白尿4例、骨髓抑制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2.00%,經對比與對照組無差異,詳見表。
3 討論
宮頸癌發病率位居婦科惡性腫瘤首位,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癥第4位,基于該病早期無顯著臨床癥狀,故多于中晚期確診,此時腫瘤體積較大,且手術難度明顯升高,并伴有腫瘤浸潤、淋巴結轉移情況,此外術后復發率較高,預后效果較差,故多以放療、化療為主,經同步放化療治療后預后效果更佳[3]。
腫瘤的生長多依賴新生血管的生長,腫瘤細胞分泌與血管生成關系密切,阿帕替尼為我國研發新型抗腫瘤靶向藥物,該藥物可高選擇性阻斷VEGFR-2信號通路,并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進行抑制,以達到抗腫瘤血管生成的目的[4]。臨床多將阿帕替尼應用于胃癌、乳腺癌、肺癌、膽管癌治療中,但臨床對阿帕替尼治療宮頸癌報道較少,但經參考相關學術性文獻發現,阿帕替尼可降低機體腫瘤標志物水平,達到控制腫瘤細胞分泌的目的,將阿帕替尼與同步放化療聯合進行治療,可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改善其預后效果[5]。結果顯示:試驗組開展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聯合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2.00%,不良反應發生率32.00%與對照組36.00%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經阿帕替尼、同步放化療聯合治療后,可明顯減少病灶直徑,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參考文獻
崔大偉,季麗梅,胡旻,等.阿帕替尼在巨塊型宮頸癌新輔助化療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9,36(12):1553-1555.
彭紅菊,劉偉,張建文,等.阿帕替尼聯合放療對HeLa細胞Ki-67表達的影響及與生長抑制相關性研究[J].中國藥業,2019,28(05):27-29.
成遠,華海清,耿海云,等.阿帕替尼為主的方案多線治療晚期婦科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18,26(14):2266-2271.
遠麗芳,劉俊寶,秦嶺,等.阿帕替尼治療多線治療失敗的轉移性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癌癥進展,2017,15(4):411-415.
李琪,趙峻峰,史曉宇,等.阿帕替尼聯合化療用于二線治療失敗晚期卵巢癌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7,38(12):1384-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