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在實踐中簡化而模糊,不利于對養老中本源問題的探討。老年社會理論中的社會角色理論、脫離理論、活動理論、社會建構理論從不同側面揭示:“老”是一個社會判斷,是一個可變的、建構的觀念;“老”是指個體在社會公認的退休年齡標準后、需要外界幫助來恢復、維持、促進其健康和自主的一種狀態。
關鍵詞:社會角色理論;社會撤離理論;活動理論;社會建構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4-0065-03
實踐中對“老”的判斷和認定具有極度簡化的傾向。從政策上看,簡化、去模糊化是可操作的前提,但不加思辨地簡化本身就包含了模糊,再結合社會養老資源的有限性和必須要考慮的資源配置效率,使得簡化、模糊的概念在現實中無法實際操作——這是現實中的一大“悖論”。基于此,從不同維度思考“何謂老”這個本源的問題就顯得極有價值和意義。有關老年的社會理論中常見的有社會角色理論、脫離理論、活動理論、社會建構理論等,[1]這些理論視角有助于我們對“老”的界定進行深入探討。
一、社會角色理論
角色是社會交往和互動中成套的行為期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穩定的相互關系。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會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對老年人來說,從年輕和中年時的角色過渡到老年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決定其晚年生活是否幸福。人在年輕時是父母、工作人員、社會組織成員、配偶等等,而老年人承擔的角色就會轉變為祖父母、退休人員、喪偶等,一些中年時所承擔的角色會喪失,也會得到一些新的角色;角色扮演是否成功關系著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也維系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角色理論認為,老年人從原有的角色中成功過渡到與年齡相匹配的角色時,老年人就能擁有幸福滿足的生活,如果轉化不成功,或無法建立相應的替代角色,老年人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
與老年相關的社會角色是這個社會對老年人的整體期待,如何適應老年角色是老年人成功老化的一個衡量標準,老年人找到和適應新的角色是老年人掌控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說,角色理論為老年人調整和適應新的環境和情況提供了指引。老年角色綜合了年齡和社會整體的期待,是具體的社會環境給老年人行為進行模式化規定的一種努力。
二、社會撤離理論
該理論也常被稱為脫離理論。衰老是在整個社會背景下進行的,老年人退出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的活動之后,年輕人進行補缺;老年人退出積極的社會角色,接受被動的社會角色,可以給年輕人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因此,老年人與社會之間的脫離是符合社會發展的一種必要選擇,同時對老年人來說也是利好:擺脫積極角色之后也就擺脫了社會對其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期待。該理論的前提是人的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人隨著年紀增大也愿意減少與社會的交往和減少活動水平,更愿意關注自己的內心和過平靜的生活。
社會撤離理論強調老年人對社會角色關系變化的調適,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然而也受到諸多指責,從其理論前提我們能發現其飽受詬病的缺陷:(一)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普遍延長,發達國家基本上都達到了80歲以上,身體狀況和健康狀況比以往要好很多,也就是說,在老年人退出工作崗位之后還可以生活20年以上,而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的可能會一直為社會奉獻到生命的終結;因此,如何開發老年人的潛能、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適當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關系到“老有所為”的實現。(二)老年群體內部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既有愿意主動退出積極社會角色的老人,也有愿意一直保持較高活動水平的老人;許多老人的生活滿意程度直接與社會參與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與社會和他人的交往以及參與社會活動更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一些文化傳統中,老年人能為年輕人提供經驗和指導,為家庭提供巨大的支持,他們并不能套用到社會撤離理論中;而老年人退出積極的社會角色是否一定對社會有利也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許多在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領域從業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繼續在原來崗位上工作對社會來說也是一個有利的選擇。
三、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的主張與社會撤離理論相反,認為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社會環境保持良好互動關系的老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對生活更為滿意,更有可能度過成功的晚年。從理論上來說,老年人與社會保持積極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衰老、喪偶、退休、空巢等不利處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使老年人將注意力和精力分配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互動中,延緩大腦退化的進度,促進身心的健康。該理論普遍為老年社會工作者所接受,認為為老年人提供參與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條件,鼓勵老年人參與合適水平的社會活動是老年人生活品質的保障。
當然,活動理論并非能適用于所有老年人,在實際情況中還得具體對待。一方面,每位老年人對適當水平的社會活動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部分老年人如活動理論所假定的那樣,高程度地參與社會活動能帶來高質量的生活品質,如果沒有機會參與或低程度的參與則會郁郁寡歡,只能枯坐家中,導致老年抑郁癥或老年癡呆;還有部分老年人則會更傾向內心的自我交流,對不再承擔一些角色和職責感到輕松和愉悅,賦閑在家養花寫字生活滿意度更高;另一方面,活動理論忽視了老年人在經濟水平、身體健康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異:外出旅行、積極參與多樣的社會活動等需要相應的經濟條件和健康狀況作為基礎;年輕時傾心撫養孩子,中年時又沒有經濟上的積累,晚年可能還得撫養孫子女,這樣一來,老年人就沒有保持積極活動的金錢、時間和能力,對這些老人而言,輕松一些的生活更有吸引力,他們生活質量的提升與活動理論預設的路徑可能并不一致。
活動理論關于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幫助老人參與社會和人際交往的主張是增權理論、積極老齡化等主流觀念認可和推崇的:增加老人自主決定活動水平的決策能力和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機會,對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是一個關鍵的變量;當然,活動理論對老年人經濟情況、家庭情況和身體情況的忽視而帶來的質疑也是在具體實踐中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四、社會建構理論
社會心理學領域中關于“污名”“刻板印象”等概念的提出開拓了群體壓迫和歧視的研究,而角色理論、標簽理論等對人類互動領域的描述和解釋給人們更為深刻的理解。社會建構理論綜合了社會心理學中的成果,基于后現代主義哲學的視角對個人生活世界做出了獨特的詮釋。社會建構理論認為,一成不變的客觀事實并不存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建立在意義賦予的基礎之上的;人們自己創建了現實,而這些現實又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2]年輕人會在特定的階段將謀取生存資源、對家庭盡責作為生活世界的首要任務,而隨著時間的推進,當進入晚年之后,對自己現實世界的社會建構就會將做好伴侶排在靠前的位置,人們自己建構了自己的現實,認為老年應該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降低社會活動水平,那么他就會如此行動;反之,如果老年人認為應該在老年階段完成更多以前沒有完成的事情,那么他也就會積極去行動。總之,社會建構論認為老年生活是個人對自己所處人生階段看法的反映。[3]
社會建構論放棄了將老年人歸為某種類型的努力,也不再注重老年人對生活調適的共同標準,而是著力于理解老年人自己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從老年人個體的視角來看待他的生活經歷,并理解其對此如何賦予意義。
五、老年社會理論對判斷“老”的啟示
(一)老年社會理論的解析
社會角色理論、脫離理論和活動理論是具體的社會環境對老年人行為模式的期待,是對老年人“應該”如何的規定,是指導社會如何看待老年人的觀念;社會建構理論則從老年人自身經歷出發,對主流的觀念進行解構,試圖從老年人自身對生命歷程的理解來尋求對老年人當前生活方式的解釋。角色理論和脫離理論描述了社會曾經或現在對老年人行為模式的期待,而這種期待是不斷變化的:前工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截然不同,對老年人價值也有不同的判斷:前工業社會重視老年人的經驗,將老年人視為一種寶貴的人力資源,后工業社會則從代際關系出發,要求人在一定年紀后退出相應的工作領域,為年輕人騰出工作崗位和發展空間,因此主張老年人“撤離”;活動理論則聚焦于老年人自身行為的調整,觀察到大部分老年人與社會環境積極互動更易使老年人達至“成功老年”。從這三種理論來看,“老”并不是人自身的狀態,而是社會根據需要對人到一定年紀之后的一種期待,一種隨具體情境和社會條件變化的規范。
社會建構理論放棄了整齊劃一的標準界定,傾向于從老年人自身的內省和意義發現中尋找“成功老年”的答案,在視角上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但無助于我們對“老”的判斷。“老”在生理層面是客觀的,但在心理層面和社會維度是主觀的,是社會、家庭和自身不斷建構的結果;什么是“老”?因社會環境而異、因個人而異,根本就不存在整齊劃一的標準,真正的“老”只是建構的一個結果。
總體來看,老年社會理論無法提供“老”的判斷標準;給我們的啟示是:“老”是一個社會判斷,是一個可變的、建構的觀念。
(二)“老”的界定
基于經濟條件看我們可以養哪些“老”人?在倫理視角下思考我們必須養哪些“老”人?這是養老問題的根本,而兩個問題離不開對“老”的界定。綜合上述探討,我們可以對“老”進行這樣的定義:
養老視角下的老,是指個體在社會公認的退休年齡標準后、需要外界幫助來恢復、維持、促進其健康和自主的一種狀態。老人則是指在這種狀態下的個體或人群。
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強調了年齡這一客觀標準。年齡是客觀的,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的工作能力和健康狀況也是基本穩定的,盡管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大多數人退出工作領域的時間會延后,但不會短時間內大起大落,所以我們可以選擇社會公認的退休年齡標準作為“老”這一定義的基本屬性。
僅僅是退休年齡這一標準還遠遠不夠。在我們上述的分析中,“老”具有多樣性、差異性、可塑性和建構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單單以年齡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一是達到退休年齡標準的人群極其龐大,這是我們這個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巨大問題,我們無差異地提供相應地養老保障是不可行的。從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社會大包大攬、無限制地擴大保障范圍是行不通的,所以許多發達國家的老年社會福利開始強調責任分散和整體性收縮;對于未富先老的社會,可能更是無法承受之重。二是達到退休年齡標準的人群中,有很多不需要社會特殊關照;從第三年齡和第四年齡的劃分中可以看出,許多老年人可以自我滿足基本的需求。因此,籠統地以退休年齡為標準提供服務,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大打折扣。三是針對不需要的人群提供過度的關注和關照,適得其反。當一個社會在整體上認為老年人都是弱勢的、虛弱的、保守封閉的、喪失選擇能力的、健康狀況很糟糕的,那么這個社會實際上是在營造一種刻板印象,建構一個需要被照顧、被供養的形象,而文化無微不至的滲透力會影響到社會的每一個人,包括老年人自己,也就是說,老年人將內化這些觀念,從而自己給自己設限,造成“習得性無助”,進一步削弱老年人的健康和自主。
我們需要突破傳統意義上根據社會年齡、生理、心理和社會等不同維度對老年人的界定。根據研究的主旨——增權,我們強調老年人的健康和自主是其基本需求。因此,在“老”的定義中,我們界定:只有在健康和自主方面需要外界提供幫助的、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才是真正的養老對象。
(三)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老”
“老”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是所有老人必然面對的生物進程,無法回避,也無法忽略;“老”又是一個結果,是人到了一定年齡后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出現一系列結果,既包含客觀上年歲的增長、身體的衰老,也包含他人和社會的角色期待、主觀認定(如刻板印象),以及個體對自身衰老情況和外界認識的綜合認知。面對這一復雜、多面的概念,從發展的、動態的視角來看待“老”這一過程和結果,更具有建設性意義。
“老”是人生最后一個階段的必經之路,是人生發展的結果;同時,“老”是客觀的,不可回避的,正確認知這一進程,個體、家庭和社會能少一些心理上的困擾,以及少一些不必要的焦慮。
除此之外,“老”的概念是建構的、可塑的。于個體而言,如何認知“老”的本身會影響衰老的過程和結果。積極樂觀地面對衰老,坦然接受老年階段的角色和任務,獲得一個完美的自我解釋,會延緩衰老的進程,延長健康、自主的時間;消極悲觀地面對衰老,伴隨而來的是心理上負面情緒和一些“老年”心理疾病,反過來又影響身體的健康,束縛了自身的自主,收獲一個質量低的老年生活。所以,個體對“老”的認知本身就是可塑的,是可以由自己建構的。于社會而言,“老”是一個社會共識,是基于文化、社會代際傳遞和新老更替的制度安排、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等而形成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既可以是將老年人視為社會中有價值的人群、社會的財富,也可以將老年人視為社會的純消費群體、社會負擔;從人類既有的歷史來看,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文化下,各種判斷都存在過,也基于相應的判斷而對老年群體做出了棄老、尊老、制度安排等相應處理。也就是說,“老”是社會整體的“共謀”,包括老人在內的個體有意無意地接受社會的共識,從而綜合產生對老人的制度安排和態度上的認知——而這又是相對的,可變的。處于當前的現實環境下,我們所能做的是認識到建構這一本質,基于當前條件對“老”進行有益的重塑,以達到解放老年個體、在現有條件下合理滿足老年個體基本需求的養老目的。
參考文獻:
[1]鄔滄萍,姜向群.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6-34.
[2]文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4-247.
[3]凱瑟琳·麥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評估與干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77.
作者簡介:曾富生(1981—),男,漢族,湖南新化人,博士,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社會工作。
(責任編輯:御夫)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運用增權取向的社會工作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研究”(編號:15CRK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