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是人們進行溝通和表達的重要元素。針對“是”的不同意義和作用,哲學、語言學和邏輯學領域都分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長期以來,學界關于“是”的意義和用法一直存在爭論,借鑒亞里士多德的十范疇理論和內涵理論的思想,可以對詞項之間的關系以及“是”在比喻中的邏輯意義有所明晰。首先,應當認識“是”與比喻句之間的關系;其次,要認識本體與喻體間的詞項關系,“是”在主詞和謂詞之間的重要作用;其三,要認識“是”在比喻中的定義;其四,在研究“比喻”時,要引入“語言性事實”對“真”的符合論進行闡釋,同時結合比喻的主觀性對其是否滿足邏輯規律進行辯護。
關鍵詞:是;真;十范疇理論;內涵理論;邏輯意義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是人們進行溝通和表達的重要元素。針對“是”的不同意義和作用,哲學、語言學和邏輯學領域都分別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自亞里士多德以來,關于“是”的功能就引起了邏輯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可以說,“是”的邏輯意義分析,是伴隨著邏輯學的誕生而一同誕生的。時至今日,不同的解釋衍生出了不同的邏輯理論,基本涵蓋了日常應用中的各個方面。然而對于比喻句型的處理,仍然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在其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主詞和謂詞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以及最終結果是否符合邏輯規律。本文試圖從現有的理論出發,以一種新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
一、是與比喻句
關于“是”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起初作為形容詞出現,表示“正”“直”的含義。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是”也逐漸衍生出代詞、副詞、動詞、名詞、連詞和助詞等詞性,在句子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在構成句子的過程中,根據結構的區別,分為簡單句和復合句。只有一個述謂核心的句子叫作簡單句,多個簡單句結合聯結詞組合成的句子則是復合句。簡單句是日常交際中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在邏輯學領域,即表現為形如“S 是 P”這類結構的句子。王路教授在文章《“是”的邏輯研究》中提到“從語法的角度,可以說‘S 是 P是一個主—系—表結構,S 是主語,‘是是系動詞,P是表語,‘是把 S 和 P 聯系起來。也可以說 S 是主語,P 是謂語,其中‘是是助動詞,和 P 聯系在一起表述 S。從邏輯的角度,可以說‘S 是 P是一個原子命題形式,S 是主項,‘是是連項,P 是謂項,‘是把 S 和 P 聯系起來。”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語法還是邏輯層面,“是”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對于“是”在“S 是 P”這類句子中的意義,陳波老師曾在文章《“是”的邏輯哲學分析》中進行過系統地論述,提出了關于“是”的意義的九種理論,包括存在理論、外延理論、內涵理論等。因此,厘清“是”在不同語境下,不同句子中的邏輯意義,無疑對我們研究句法,探究句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幫助。
比喻是修辭學上的辭格之一。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曾為比喻下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除此之外,關于比喻的概念還有許多界定,經過梳理,筆者對比喻的定義做出如下闡釋,即用與甲事物有相似性的乙事物,來說明或描述甲事物的某些特征,在這其中,兩個事物性質不同,而且通常需要借助于認知主體的聯想,從而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這一定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系詞“是”在比喻中的邏輯意義。
從文辭和結構上來看,比喻句有本體、喻體和喻詞三個成分,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其基本類型又分為三種: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即指以“像” “似” “如” “好像”“好似”“比如”等作為喻詞的句子,例如“外科醫生的溫存,就像抹手術刀的油一樣。”(福樓拜《包法利夫人》);隱喻則指以“是”“成為”“變為”等作為喻詞的句子,例如“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冰心《荷葉母親》);而借喻中只有喻體出現,由于它與本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從喻體就可以領會到本體的特征。例如“這輪曉日從我們民族歷史的地平線上一躍而出,閃射著萬道紅光。” (楊朔《泰山極頂》)。由此,顯而易見,本文接下來要探討的,是隱喻這一類別。
二、本體與喻體間的詞項關系
如前文所述,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是具有不同性質的兩類事物,因此無法運用內涵或外延理論進行等同。然而兩個詞項在意義上具有相似的屬性,這便成為了連接兩個詞項最好的橋梁和紐帶。
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提出了十范疇理論,即關于十類謂詞都具有范疇性質的理淪,進而區分出十個范疇: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動作、遭受。其中“本體”就是“實體”,占有特別的地位,它是主體,其他范疇都足表述它的,而它卻不表述其他范疇;其他范疇存在于實體之中,即只能依附實體而存在;其他范疇變化時,實體之作為實體是保持不變的,實體是變中的不變。所以,實體高于其他一切范疇,是其他范疇的中心。亞里士多德將實體外的范疇視為屬性,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便已經有了將屬性和實體區分開來的意識。
除此之外,還要提到內涵理論,即主張將簡單句中的主詞和謂詞都按照內涵去分析。在這其中涉及到了現代語言學中的義素分析法,義素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也就是詞義的區別特征。所以又叫語義成分或語義特征、語義原子。不同的義素組合則構成義項,義項是與語詞相對應的語言單位,可以用來表示句子中的詞語,例如:
男人:+[ 人 ]+[ 男性 ]+[ 成年 ]
女人:+[ 人 ]-[ 女性 ]+[ 成年 ]
男孩:+[ 人 ]+[ 男性 ]-[ 成年 ]
女孩:+[ 人 ]-[ 女性 ]-[ 成年 ]
其中 +、- 表示義項中是否具有相關義素。
顯而易見,無論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十范疇理論還是陳波教授介紹的內涵理論,都蘊含了一個思想,即詞項是可以通過不同的屬性來定義的,那么這便為研究“是”在主詞和謂詞之間的作用提供了便利。
三、是在比喻中的定義
上文提到,陳波教授在《“是”的邏輯哲學分析》中介紹了相似理論,用來解釋“是”在比喻中的邏輯意義。根據這一理論,系詞“是”表示主詞和謂詞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屬性,從而把“S 是 P”的問題轉換成了“S 好像 P”的問題。與此同時,陳波教授對其做出了命題上的解釋和規范,把它定義為如下命題的合取:
(1)存在對象 x,S 指稱或代表 x;
(2)存在對象 y,P 指稱或代表 y;
(3)沒有對象 z,z 既是 x 又是 y;
(4)存在著某種性質或作用 f,f 屬于 x;
(5)存在著某種性質或作用 g,g 屬于 y;
(6)f 類似于 g。
對象 x 和對象 y,主詞 S 和謂詞 P 是外延上互不相容的兩類事物,它們之間本身沒有交集。而 x 和 y 之間,主詞 S 和謂詞 P 之間存在的相似關系,也是兩類不同性質之間的相似關系。陳波老師的分析緊緊地抓住了比喻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解決了比喻中存在理論、外延理論和內涵理論失效的問題,為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這種處理方式,實際上也就將比喻中的隱喻轉換成了明喻。而如前所述,隱喻和明喻在喻詞上是存在很大區別的,明喻中本沒有系詞“是”的出現,這樣一來, “是”的邏輯意義就在無形中受到了削弱。
筆者在陳波教授的啟發下,嘗試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解釋上述問題。以下列句子為例:
①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②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揣摩蘊含在兩個比喻背后的含義。句①以花園來描述祖國,實際想要表達我們的祖國和花園一樣美麗,即從形貌的角度將花園的特征對應到了祖國這一本體上,句②以階梯來描述書籍,實際想要表達書籍具有使人類進步的作用,即從功能的角度將階梯的特征對應到了書籍這一本體上。
根據范疇理論和內涵理論的思想,我們可以將本體和喻體視為其所包含的特征屬性的集合。從廣義來說,無論是形貌還是功能,都是本體和喻體,主詞 S 和謂詞 P之間所具有的共同屬性,那么便可以用集合表示如下:
那么“是”在比喻中的作用是將本體和喻體的屬性取交集嗎,這樣的解釋似乎容易理解,但是并不嚴謹,因為即使對于本體和喻體的某些特征進行同樣的描述,其指稱的實質仍有區別,比如“書籍”和“階梯”雖然都具有使人進步的作用,但是前者是在思想上的,后者是在物質上的。
這里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一種是在最初就將本體和喻體的相似屬性進行辨別,區分二者之間的細微差異,那么對于句子的思維過程就會變成:
階梯→使人在高度上進步→書籍→使人在思想上進步
這樣一來,一方面不符合人們日常思考的實際規律,另一方面,先行明確本體和喻體在屬性上的差異,則又回到了相似理論,從而又將隱喻轉換成了明喻。
在此基礎上,將二者的關系加以改進,把喻體用來描1602020 年 12 月下半月刊(總第 129 期)文學、語言述本體的屬性特征視為一種概括,把該屬性下的所有形式視為它的子集,這樣一來,就得到一個特征集,而這個特征集就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交集。相對應的思維路徑:
階梯→使人進步→書籍→使人思想進步
所以筆者認為,在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固然具有相似屬性,然而這一屬性是可以擴張到集合加以概括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在比喻中的邏輯意義可以視為對相同屬性的提取,其作為系詞所體現的作用會更加明確,同時依然可以通過細致劃分來明確本體和喻體屬性的相似和差異。
四、對于真的理解及邏輯規律辯護
陳波教授在提出相似理論的同時還對此類命題提出了一點質疑,即它們是否符合邏輯規律。依據陳波教授的說法,對于“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一命題,在肯定其為真的情況下,它的否定“我們的祖國不是花園”是否同樣為真。按照矛盾律,祖國不能既是花園又不是花園,然而因為兩個命題都運用比喻的修辭,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認可它們都是真的。
究竟該如何判別一個命題是否為真,事實上,學界對于“真”的定義也一直眾說紛紜,由此衍生了符合論、等同論、原子論和整體論,等等。其中被普遍認可的,是關于符合論的闡釋——命題 p 是真的,當且僅當,p 符合事實。然而符合事實又應該怎樣界定,陳曉平教授在《真之符合論與真之等同論辨析》一文中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視角,傳統的符合論將事實獨立于人類的觀念之外,是完全客觀不可判定的。然而對于事實的判定不可能擺脫人類的認知,因此便有了“語言性事實”,把事實定義為命題存在著的指稱對象。在此基礎上, “一個命題符合事實,當且僅當,該命題的指稱對象是存在的。”
回到比喻的例子中,現在只需要判斷“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一命題指稱的對象是否存在,而命題的指稱對象是以其事態為依據的,這一評判的標準十分客觀,如果存在,則命題為真,如果不存在,則命題為假,因此同一命題既真又假的情況也就不可能出現,那么對于邏輯規律的適應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比喻句與其他“S 是 P”類型的句子不同的地方在于,比喻借助了認知主體的聯想,這就涉及了主觀因素的干擾。在“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樣的句子中,“北京”和“中國的首都”是等同的關系,將北京換成任何一個城市這個句子都將是錯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它符合客觀事實。而在比喻句中,不同的認知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都會存在差異,對于“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一句話,或許就會有人提出“我們的祖國不是花園”。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這兩句話可以同時成立,筆者認為,至少單純依靠目前的語境是不可以的。這就像是辯論雙方就某一個問題進行爭論,彼此持有相反的態度,但是并不影響論題得出最終的結論。當教會以地心說的理論反駁哥白尼的日心說時,并不能否定地心說是錯誤的。另外,當一個認知主體提出“S 是 P”這樣的命題時,他其實已經否定了“S 不是 P”的正確性,人們之所以會糾結同一命題既真又假的情況,事實上是因為命題使用的語境不同,對判斷真值產生了誤導。例如甲提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乙表示反駁,指出“書籍不是階梯,應該是燈塔”這里的潛臺詞是,書籍沒有進步的作用,而有指引方向的作用。這是兩個不同的認知主體在兩種不同的語境下做出的判斷,而對于其中任何一人,任何一個語境來說,都不存在既認可自己的命題又否定自己的命題的情況。
所以,筆者認為,比喻句也一樣符合傳統的邏輯規律。即使因為認知主體的主觀差異,其本身在某一命題的真值上也不會出現混亂。
綜上,本文以“是”在比喻中的邏輯意義為出發點,分析了本體與喻體的詞項關系,通過構造屬性集合的方式,對“是”的功能做出定義,引入“語言性事實”對“真”的符合論進行了闡釋,同時結合比喻的主觀性對其是否滿足邏輯規律進行了辯護。在筆者看來,對于比喻的研究十分必要,正是因為比喻的存在,才使語言變得生動形象,才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陳波 . 邏輯哲學研究 [M].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2] 王路 .“是”的邏輯研究 [J]. 哲學研究 ,1992(3).
[3] 王曉朝 . “是”的用法和意義不能混淆 [J]. 世界哲學 ,2010(4).
[4] 陳 曉 平 . 真 之 符 合 論 與 真 之 等 同 論 辨 析 [J]. 哲 學 分析 ,2014(5).
[5] 王路 .“真的”與“否定的”[J]. 哲學研究 ,2019(12).
作者簡介:楊嘉康(1995 -),男,漢族,河北保定人,單位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為現代邏輯與應用。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