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論蒙古族筷子舞的藝術特征
■陳潔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個游牧民族,又被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畜牧狩獵是他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以日出和日落為時間準則。太陽的初升意味著一天勞作的開始,日落意味著勞作的結束,他們就是這樣過著與世無爭的美好生活。
“圖騰”系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源于印地安人鄂吉布瓦族方言otoeman,意為“他的親屬”。長期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每個氏族都會有自己信奉的圖騰,如:天上自由翱翔的雄鷹(布日古德):就是薩滿化身的神物象征。“鷹是天的神鳥使者,鷹是猛禽獵鳥,它有著高超的飛翔技術、兇猛的擒拿本領,讓人感到神奇而嘆賞。”在殘酷的自然環境面前,狩獵民族幻想著有鷹一樣的本領。信奉薩滿教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對鷹的神話傳說以及對鷹的各種禁忌和禮儀。
安靜莊重的天鵝則是鄂溫克族崇拜的圖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相傳,每個氏族都以一種鳥作為圖騰標志,古代失散的鄂溫克軍隊就是由于看到天鵝的飛向,而找到了自己聚居的地方。他們對自己氏族的圖騰鳥非常虔誠,當圖騰鳥從頭上飛過時,人們要向空中灑些牛奶以表示敬仰。絕對禁止任何傷害圖騰鳥的行為。圖騰是氏族、婚姻集團、宗教體制和社會制度等標記。草原游牧民族會推舉共有的神物為圖騰。但由于各部族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的不同,他們的信仰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常把飛禽走獸作為各自的崇拜吉兆祥物。
馬對蒙古族而言,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資料,也是生產資料。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及實踐造就了蒙古人尊馬、崇馬的思想觀念。這一思想觀念必然反映到社會意識范疇,深嵌到社會文化領域,從而形成了豐富的馬文化。由于長期生活在大草原上,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左右了他們對于圖騰的崇拜。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就是他們表現游牧人生活與勞作的形式之一。圖騰的崇拜與模仿逐漸滲透到蒙古族人的心中。他們把對美的理解分毫不差的注入到蒙古族舞蹈語匯當中。蒙古人這種爽朗豪放的性格形成了蒙古舞熱情、豪邁、渾厚、舒展的民族舞蹈風格特點。在部落慶典、締結聯盟、迎賓時都會以舞蹈來表現游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那份喜悅的心情。舞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今天我們在舞臺上經常能看到的蒙古舞就是以牧民們生產生活方式為原型,經過舞者們加工提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語匯。以搖籃步、騎馬手以及肩部動作表現
駿馬在奔馳中的形態。以男性展翅獨立的動作來表現雄鷹,以高飛柔臂的動作來表現鴻雁,女性則多用上半身的動律,例如:抖肩、碎肩、硬肩、軟手、柔臂及大拉背等動作表現雄鷹、鴻雁、駿馬以及天鵝柔美的一面。
“筷子舞”發源于鄂爾多斯的高原,因舞者手持筷子敲擊載歌載舞而得名。主要流傳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烏審召旗。筷子舞來源于牧民的生活,放牧之余牧民常吆喝著歡聚在一起,說拉彈唱,進行自我娛樂。筷子舞是把筷子的一端用小繩穿起來,又綴以紅綢,成為精美的道具。原是在婚禮、喜慶節日歡宴時,由藝人單獨表演的舞蹈形式。后來發展成為雙人舞、男女群舞、廣場性集體舞的表演形式。筷子舞的主要韻律在于肩部動律。表演者雙手握筷,不時擊打筷子、肩、小臂、腿、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肩部也靈活的隨動,腳下時而跳躍時而旋轉,其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所謂的韻味,就是指舞蹈演員在表演舞蹈時內在的含蓄之美,它是舞蹈的靈魂,是民族風格的核心與本質。《筷子舞》多采用了饒圓與扭傾的韻律,這種多韻味的集中、統一、諧調、連貫地使用,讓筷子舞表現得更富有內在的含蓄美。筷子舞個性突出、屬性顯著、韻味獨特、韻律多樣。欲左先右、欲放先收,動靜結合在蒙古舞蹈表演中尤為多見。把優美與矯健融為一體,盡情的抒發著舞者們歡樂的情緒和激動的心情。不過動作看似簡單,但要跳得韻味十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非但要經過系統的訓練,掌握技術技巧中的要點難點,還要使四肢有節奏的協調起來。舞者們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蒙古族人民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是首當其沖的。因此,不可不說的是要想跳好蒙古舞,就要對其風格特點把握準確無誤,恰如其分。
在首屆“成吉思汗”杯舞蹈比賽中,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編創的“筷子舞”可謂是返樸歸真,把觀眾帶回到了原生態的舞蹈世界。這樣一個群舞,本身會有很多種順勢潮流的編排手法,但編導卻逆反常態,回歸到筷子舞的起源。它是在用肢體說話,每一組動作就像一句話,在家常里短的閑聊著,聊到盡情時,大家還隨聲附和,集體起舞。這樣一個舞蹈沒有絢麗的燈光做渲染,沒有時尚的服飾來裝飾,可它卻回到了“筷子舞”最初的表演形式,在精神上給觀眾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
當今時代,很多舞蹈吸取了西方外來文化的養分,使得我國的文化藝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適當的加入一些現代審美的元素和動律能使“筷子舞”更具觀賞性,這樣也便于豐富“筷子舞”的舞蹈語匯。但同時也不能脫離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傳統底蘊。“筷子舞”隨著時代
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民的意識變化而變化,但是不管變到哪里,它民族的精魂總是蘊含在那獨特的肩部韻律和強烈多變的筷子擊打節奏中,這說明“筷子舞”是一個融民族思想、感情、審美、觀念在一起的集中抒發情感的舞種。它表演形式獨特,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表演形式之一。它直接客觀的反映出蒙古族的精神面貌。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組成部分。
21世紀的今天,正是社會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世界各地對文化藝術的重視也逐漸地顯現,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要本著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時代原則,抓緊一切時間將那些久遠的記憶挖掘出來,對其保護和整理。“社會和諧”是時代的氣息,“舞蹈和諧”是文化藝術的氣息,如今的舞蹈多存在“過度”的創新,以借鑒雜技、體操等高難度動作為“所謂的”創新,過于注重對技術技巧的展示,從而忽略了由動作及面部表情來表現舞蹈內容、情節的原生態傳統表演形式。假使我們現在還不加以制止,那么將來的舞蹈趨勢必將會被雜技和體操所替代。所以舞蹈需要的是適度的發展與創新。不要剝奪人類對舞蹈藝術的追求,舞臺對舞蹈藝術的需求。希望通過我們的發掘與創新將有內涵有內容的舞蹈作品以新的形態回歸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并展現在舞臺之上。我們呼吁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最具原生態的民族特色,將其延續、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