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萍
(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 江蘇昆山 215400)
長文短教重在一個“短”字,這一“短”,集中表現在教學的“點”上。也就是說,長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選“點”。這一“短”字的內涵是指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精巧,教學過程簡約。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非常重要。教師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深入細讀文本,依據文本的內容和特點,貼近層次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做到一課一得。高年級語文有不少長篇幅的課文,傳統的教學總是循規蹈矩、逐段逐層甚至逐句講讀,花上三四個課時,把一篇篇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文章講得支離破碎。花費大量教學時間不說,教學效果不見得會好。長文短教,卻往往事倍功半。本文將對“長文短教”的幾種基本方法進行簡單探討。
人物情節圖的運用,可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如略讀課文《騎鵝旅行記(節選)》,全文48 個自然段。講述小男孩尼爾斯頑皮透頂,特別喜歡虐待小動物,結果被小狐仙變成像大拇指般大小,之后受到了雞、鵝、貓、牛群的威脅和攻擊,整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后為了阻止大雄鵝飛走,尼爾斯抱住大雄鵝飛上了天空的故事。課前布置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待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課堂上分兩步:①運用簡易圖標梳理人物之間的關系,再簡潔概括出故事情節;②圍繞“小男孩尼爾斯變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一問題。有了第一步疏通情節,學生很快發現,尼爾斯的世界發生了三大變化:外形、與動物的相處方式及他的心理。這樣的長文短教,高效扎實,學生不容易遺忘。遇到同類型文本時就可采用此方法。如教師平均使力,每段必講,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教學顯得平淡,學生會因乏味而產生厭倦情緒。不如教師集中精力指導學生學習一課或者精講一段,授學生以漁,效果會大不一樣。
很多學生在閱讀長文時往往思路很混亂,讀到后面的內容時就忘記前面內容,這樣的閱讀嚴重影響學習效率。教師平時要多鼓勵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同時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性,嘗試抓住其中的整體線索[1-2]。“長文短教”首先需要教師具備對一篇文章的準確定位。敘事性課文,或記事,或寫人。敘事類課文,事情的意義就蘊藏在對事件發展過程的細致描寫之中或抒發作者感受的點睛之筆中。寫人的課文,人物的品格就蘊含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之中。往往抓住人物描寫的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如《那個星期天》,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她出去玩的經歷。從一開始的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的情感變化。細膩而深婉地表現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感情世界。怎么讓學生去體會這種情感變化呢?抓住文章的三條交替的線索即可。一是時間的推移,二是景物(光線)的變化,從中感受作者心情變化的這一難點。
細細品味每篇文章的題目,不難發現這些課題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如《開國大典》,從課題入手,“典”就是“典禮、慶典”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個“大”,這又是怎樣的典禮呢?”隨后圍繞“大典”,整體感知,初識“大典”,了解課文按順序寫了大典的幾個場面;重點研讀,感受“大典”,從關鍵詞語和點面結合的表達來感受;課堂總結,銘記“大典”,全文情感升華。由解題入手尋找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這個點選取得好,容易調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給整個教學流程帶來更多便利,從而達到正確、深入,有創意地解讀文本。
文章中某些重點詞、句,語言十分凝練,常能統領全文。這樣的詞或句,我們稱其為文眼。這類課文,我們就可先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眼,然后圍繞文眼,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想一想、談一談、議一議,往往能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如《詹天佑》一課,文章第一段就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中“工程師”前面的形容詞“杰出”和“愛國”,不僅扼要介紹了詹天佑其人,還闡明了本文的中心,統領全文。通過深刻理解“杰出”就是“超群,出眾”的意思,理解詹天佑是在許許多多具有愛國精神的人們中間,最突出的不同一般的人物后,提出:“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呢?文章用哪些具體事例說明他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為什么詹天佑在當時的環境下能修成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京張鐵路?”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行學習課文。
還有部分文章篇末點睛,總結全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生預習后找出中心句——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然后圍繞這一句反顧全文:課文首尾有何關系?文章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現魯迅先生這一高貴品質的?通過具體分析后,出示練習:魯迅先生為自己的( )想得少,為別人的( )想得多?這樣便產生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內容 ──深化主題的教學思路,降低理解難度,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上述列舉的四法僅僅是“長文短教”的一些小策略,真正教學中各種教法應該互相滲透,不同課文可用不同的教法,同一篇課文也可采用多種教法。
總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對于“長文”,貴在找準這個“短”字,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經中樞”。長文短教,壓縮老師“教”的時間,相應地,就增加了學生“學”的時間,尤其高年級學生,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更多時間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賞文本了,從而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