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蘊惠,謝印容
福建省廈門市中醫院檢驗科,福建廈門 361009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臨床最常見的菌種之一,廣泛分布于不同科室和患者的不同部位,臨床標本中分離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應高度考慮是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金黃色葡萄球菌(SA)中的一類耐藥菌[1],因為近年來各種細菌耐藥性的不斷提升,該菌的外界適應力正在不斷增強,由于抗生素的不斷篩選和院內感染的傳播,甚至擁有了多重耐藥性。我國MRSA流行度較高,不同地區的流行和耐藥情況存在差別[2],想要有效預防MRSA造成的感染問題,保證臨床合理用藥,就應該針對性分析菌株的分布情況和耐藥性,以了解該地區或該院菌株的情況。該次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臨床送檢樣本分離得到的MRSA菌株樣本79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菌株分布和耐藥性,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臨床送檢樣本中分離得到的MRSA菌株樣本7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門診6株,住院73株。排除重復菌株。
將臨床采集送檢的樣本接種于平板上,平板類型根據樣本種類進行選擇,接種后放置于普通培養箱或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箱溫度保持37℃,培養18~24 h后,觀察平板上菌落形態,選擇產金黃色色素、周圍有透明β溶血環存在的菌落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平板菌落形態和鏡下細菌形態符合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特征時,選取單個菌落,通過鑒定儀或質譜儀對細菌進行細菌鑒定,制備標準濃度細菌懸液,稀釋成藥敏檢測標準懸液,通過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器進行藥敏分析,記錄結果。
VITEK-2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及配套鑒定藥敏卡、VITEK MS IVD質譜鑒定儀。
金黃色葡萄球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腸球菌ATCC29212由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分析MRSA菌株樣本來源、科室分布以及對其它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從菌株來源看,MRSA菌株在該院臨床送檢的多種樣本均有檢出,其中,痰液樣本分離的菌株數居首位,占到了56.96%,其次是分泌物,再次為膿液,見表1。

表1 MRSA菌株樣本類型結果統計
從科室分布看,MRSA菌株在該院大部分科室和病區中均有檢出,其中,重癥醫學科和兒科分離出的菌株數居前,見表2。

表2 MRSA菌株科室分布結果統計
在該科葡萄球菌常規檢測的抗生素中,萬古霉素的敏感性最佳,79例菌株均敏感,青霉素的耐藥性最強,79株均耐藥,見表3。

表3 MRSA菌株耐藥性結果統計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屬中產毒素和毒性酶最多,毒力最強的種,引起人類機會性和醫院內感染,是引發疾病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一旦發生感染,將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該菌對人類致病機理主要為侵襲性疾病,通過皮膚局部感染,造成毛囊炎、蜂窩織炎、術后創口化膿性感染及膿腫等;也可致食物中毒、燙傷樣皮膚綜合征和毒性休克綜合征等毒素性疾病。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最重要的一種耐藥類型,通常會呈現出對多種類抗生素的耐藥,且傳播廣泛。MRSA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60年代初,發展至今該細菌在各地區的檢出率正在不斷提升,而且隨著抗菌藥物使用的愈加廣泛,MRSA的耐藥性也在逐漸增強[4]。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該科檢出的菌株中,痰液的檢出率(56.96%)相對較高,其次是分泌物(20.25%)和膿液(10.13%),與李桂梅等[5]在《醫院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分布特征及耐藥性分析》一文中的研究結果一致,痰液檢出率39.47%,分泌物25.00%,膿液18.42%,符合該菌的傳播和致病特征:痰液檢出株數多提示該菌易于造成呼吸道感染和傳播;分泌物和膿液檢出提示該菌可能通過皮膚或有創操作感染和傳播。
統計菌株分布科室和病區,MRSA科室分布為重癥醫學科(18.99%)和兒科最多(18.99%),其次是針灸康復科(11.39%)、骨科和呼吸內科(10.13%)、內分泌科(7.59%)、耳鼻喉科(5.06%)、其他(17.72%);在王敏等[6]研究中發現,MRSA病區分布以重癥監護室(21.47%)為最多,其次排位靠前的分別是神經外科(17.63%)、呼吸內科(13.46%)、骨科(7.05%)等,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具體分析出現MRSA菌株的科室及患者年齡分布,發現患者主要以兒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為主,因為此類患者普遍抵抗力較差,所以容易出現感染的癥狀,而且此類患者多數使用過抗生素,可能和術后感染及抗生素對細菌的篩選有關。另外,重癥病房和康復科病區因為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并且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頻繁,侵入性操作過多,也可能導致患者身體中的細菌菌群失調,誘發耐藥細菌感染;骨科患者考慮多數為術后傷口感染;呼吸內科患者因常有通氣障礙或排痰困難,容易引起細菌在呼吸道的停留時間長而引起感染;內分泌科分離出該菌的多數為糖尿病患者,該病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通常就是由于感染引起。
分析該病菌的耐藥性,發現MRSA對于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最弱,該院檢出樣本未出現耐藥株,其次是復方新諾明10.13%、利福平16.46%,而耐藥率最高的是青霉素(100.00%),其次還有利奈唑烷(56.96%)、紅霉素(43.04%)、左氧氟沙星(36.71%)等耐藥率都較高。在李旭梅等人[7]的研究中,MRSA耐藥率最高的是青霉素G(100%),其次是紅霉素(81.30%)、環丙沙星(72.60%)和左氧氟沙星(69.60%),與該次研究結果高度相似。苯唑西林敏感,提示所有對青霉素酶穩定的青霉素類以及含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復合抗生素敏感,臨床可考慮選用該類抗生素;反之提示所有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即使體外檢測有活性,也不適用于臨床患者。所以,針對臨床中MRSA感染的患者,應當避免使用青霉素類的藥物。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大部分類型的抗生素都出現了耐藥株,因此,萬古霉素被成為應對該菌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在2002年,美國出現了首例耐萬古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雖然我國沒有發現,但是這種細菌已經存在[8],說明該菌的治療形勢越來越嚴峻。此外,隨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療的延長,萬古霉素敏感株可能轉變為萬古霉素中介。而且考慮到萬古霉素的價格偏高,實際應用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聽神經受到不良影響,而且會刺激血管,損害肝腎功能,若是靜脈給藥濃度偏高,甚至會引發血栓性靜脈炎[9]。所以,雖然萬古霉素應用效果顯著,但是臨床中不能隨意使用。用喹諾酮類藥物治療葡萄球菌感染時,常發生起初敏感的菌株在接受治療后轉為中介或耐藥,故治療后若從患者體內分離出相同菌株,應做藥敏試驗以確定是否耐藥[10]。因此,在MRSA感染的治療中,抗生素的選擇應充分考慮藥敏結果和患者的耐受程度。
綜上所述,MRSA菌株分布較多科室包括重癥醫學科、兒科、康復科、骨科等,對于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較強的耐藥性,臨床中需要采取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手段,避免MRSA大范圍感染,提升患者的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