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琪,陶 宇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在2018 年《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 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國家教育部提到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1]。時至今日,就業已然成為困擾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問題之一,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其從中擺脫出來的關鍵手段。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起步較晚,其中仍舊存在不少問題,當代大學生的主觀意識表現薄弱,社會工作支持的導入至關重要,相關類課題研究備受關注。
所謂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連續負擔的工作職業和工作職務的發展道路,是個人對自我一生職業發展的總體計劃,具有長期性、目標性、全局性的特點[2]。本質上而言,職業生涯規劃亦是規劃學業發展、素質拓展、社會適應的過程,既是其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又是一個充滿著幻想、困惑、迷茫的選擇階段,是影響其自我實現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愈演愈烈,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就業形勢,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顯得至關重要,是其健康、全面發展的基本訴求,而行為又產生于意識,進一步突出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目前來講,多數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具體可透過幾方面分析出來。據相關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56.38%的學生表示對自我個性比較了解,僅有12.98%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性格特點非常了解,仍有3.1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事實上,面對越發嚴峻的就業競爭形勢,92.84%的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十分必要的,但與之相反的是,仍有不少錯誤的思維意識導致其實踐“叫好不叫座”。由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靈活性、階段性、持續性以及效果非即時性等特點,導致不少學生的投入力度不足,甚至半數以上的學生對其效果持有懷疑態度,認為是“未來的事情”“要聽父母建議”,亦有少數學生表示“由社會關系決定”,更偏向于“計劃趕不上變化”,樂于交給時間處理。總結下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是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包括學校、朋輩、家庭、社會環境。現階段來講,我國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度參差不齊,資源投入力度差別較大,多以教學或講座的形式開展,內容寬泛,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降低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縱然“90后”大學生的個性彰顯,強調獨立性和特殊性,但對家庭仍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培養,使之培育缺少適宜的環境支持。
社會工作最早由英語Social Work直譯而來,在聯合國出版的《國家社會服務方案的發展》中描述到“是協助個人及其社會環境,以使其更好地相互適應的活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國內很多學者亦是對“社會工作”展開了深刻討論,并從不同維度視角進行了解析。
綜合來講,社會工作首先作為一種助人活動,以為民解困為宗旨,其根本在于為全體人民提供服務,調試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創造和諧的社區環境,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制度,是由政府或民間組織提供的一種規范化、專業的服務,因此被納入到現代社會的制度系統中,成了貫徹政府福利政策、確保社會穩定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制度。目前,社會工作的方法體系包括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工作以及行政社會工作等,從而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挖掘潛力,釋放著重要的社會發展功能。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大學生能夠運用各種所學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服務社會的功能得到增強,而基于社會工作支持,使之對自我的認知、環境的了解更加清晰,使得“助人自助”的理念得到了深化。由此,社會工作的理念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需求高度契合,奠定了其發揮作用的基礎。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既已掌握的科學方法,與案主一起擺脫其所面臨的困境,融于一系列實踐活動中。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需要用到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關聯到個人分析、職業定位等內容,并非簡單的幾場報告、幾次講座就能解決的,其意識養成需要通過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實現,社會工作成了必由之路。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的情感態度如何,其形成有賴于足夠的信息支持。面對愈加激烈的社會經濟競爭格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勢在必行且尤為緊迫,而社會工作本身的屬性定位,決定了其有效參與的必然性。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以下幾種社會工作方式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受成長環境的影響,“90 后”為主流的大學生個性、思想、行為、心理、需求以及價值取向等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他們對新鮮事物普遍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強調特立獨行,追求思維獨立,有自己堅定的做事原則及想法,綜合能力突出,但卻功利意識強。社會工作中的個案支持,要充分凸顯出“人本主義”關懷,尊重和了解服務對象的個性,在充分了解其獨特性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的認知成長規律,選擇最佳的引導方式,積極傳導專業或期望職業相關的理論內容。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 理論,激發事件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的間接原因,而引起后果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3]。因此,社會工作支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的實踐中,應善于利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組織開展系列引導活動,通過案例分析、敘事治療等,給服務對象充分表達自我的空間,了解他們的態度,以對等的身份共同探討他們的既有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繼而發現其中存在的偏差,掌握不良情感發生的根源,針對性地加強引導。
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還需擔負起專家或老師的身份職能,積極宣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理論知識,幫助服務對象克服非理性信念的侵襲,并通過與之辯論的方式,建立其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追求,建立他們新的客觀、理性的認知結構體系,有的放矢地調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感情緒,提升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如此,在良好的情緒情感帶動下,勢必能夠促進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形成。
大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一代,身心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沒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體系,加之其本身濃厚的新鮮事物探究興趣,有著很強的可塑性,是職業生涯意識培養的重要階段。小組社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擴大了服務影響范圍,并通過良好的內部交互,激發了大學生創新創造意識,同時基于和諧的氛圍環境建設,提升了學生參與積極性,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組工作的開展實踐中,社會工作者要認真分析小組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引導方式,保證每個大學生的有效參與。同時,社會工作者要精準把握小組活動的整體方向,考慮組員之間互動對活動效果的影響,運用發展性模式,搭建好內部交際空間,最大限度地釋放小組成員的成長潛力,鼓勵他們充分、真實地表達自我,分析職業生涯規劃中各類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適時恰當地介入引導,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確保小組探究活動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個體在面對新情景,且必須表明自身態度時,心理上會出現新、舊認知相互沖突的情況。為了消除這種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于否認新認知或尋求更多有關新認知的信息,逐漸接受新認知、剔除舊認知,最終獲得心理平衡。
現階段而言,很多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知識的了解較為片面,主要依賴于新媒體、課堂等,缺乏現實成功案例的支持,進而否定了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為此,小組工作中,社會工作人員除了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導入外,還需進一步拓展信息來源,提供一些現實成功的案例支持,形成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
相較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的服務范疇更廣,所涉及的服務對象數量較多,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個體特性的關注度,但卻有利于提升有限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最大價值的產出。在此過程中,高校作為育人為主的陣地,有著多重的資源優勢,組織展開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講座等活動,能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基于此,高校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設,以人才發展為基本切入點,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聯系,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提供更強有力的平臺支撐,是進一步延展系列工作成效的關鍵一環。為此,社會工作者可充分發揮社區的學校功能,集聚更多的優質資源支持可以通過開設相應的幫助窗口與集體培訓的方式,使得大學生能夠了解相關的就業信息資料;建立法律援助窗口,為大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識內容,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維權意識與防范能力[4];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為主題,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營造濃郁的人文空間,吸引大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并實現更為豐富的信息供給,由此深化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性認知,引導他們對新認知的情感與態度,為系列實踐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以社區為單位展開社會工作,還可對家庭產生影響,進而強化人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幫助其積極應對激烈的社會環境挑戰,進一步提升他們服務社會的能力,對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作用顯著。
如此家庭成員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強化,亦可對大學生認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之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在身邊成功案例的啟示下,激發他們的積極認知情感,并使之獲得更多的職業生涯規劃信息支持,是其相關意識及行為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相比與上述三種專業方法,社會行政更多的是發揮間接性影響作用,強調社會工作者通過影響政策的方式,為大學生爭取更多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資源支持,實現其潛能的最大釋放,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目標追求。
具體而言,社會工作者要認真解析國家系列政策走向,充分利用相關部門的理論,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信息支持,逐漸明確其具體范圍及內容。在此基礎上,信息化時代生態下,充分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力度,如微信推廣、微博互動等,實現理論知識的形象化、直觀化呈現,迎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心理需求,面對更為寬廣的互聯網用戶開放,可進一步擴大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力,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逐步形成一種潮流,可有效強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同時,社會工作者還需扮演好聯系資源的角色,關注學術領域研究動態,引導其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領域研究的深入,不斷發展適合我國本土化特征的理論,豐富成果支持,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的科學化、系統化發展,從而促進大學生良好意識形態的生成,建立他們積極正確的情感與認知,并不斷向實踐層次轉化,最終實現自我升華,有利于其更好地迎接未來經濟社會競爭挑戰。
如上所述,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制度,是由政府或民間組織提供的一種規范化、專業的服務,在引導社會主流文化追求變化方面的職能和作用毋庸置疑,充分利用行政方法,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目前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完整案例少之又少,僅僅學校兩次理論講座的意義不大,影響甚少。因此,社會工作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廣泛運用迫在眉睫。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助人自助”,以為民解困為宗旨,社會工作可以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起著質的飛躍,可以幫助大學生對自我職業生涯引起重視和慎重規劃,是突出其本質價值的重要體現,作為一項相對龐雜的系統化工程,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以及行政工作等幾種方法展開,并采取有效手段,以更好地服務大學生全面發展,促進他們服務社會的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