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備受關注的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入“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范疇。由此可見,新基建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抓手之一。
新基建帶來新風口,廣受關注的芯片產業鏈發展迎來新機遇。多位業界專家和公司高管表示,與傳統芯片相比,作為新基建計算引擎的5G、AI和智能計算等新一代高端芯片屬于新賽道,需要構建全新生態。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于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定義,處理器等高端芯片無疑成為5G等通訊網絡基礎設施、AI等新技術基礎設施、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引擎。如今,全球高端芯片的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國外企業手里,而國內高端芯片的核心技術尚處于追趕階段,這一現狀急需改變。
長期以來,國內對如何發展CPU等高端處理器一直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主張基于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指令集、微架構、工具鏈等核心技術的CPU研發,從而贏得戰略主動權;另一種是支持國內芯片廠商通過合資或高額付費獲得國外廠商的技術(架構)授權,快速占領一部分國內市場。相關專家表示,顯然后一種模式不具備處理器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這種模式雖然風險低、見效快,但不僅無法主動應對潛在硬件缺陷造成的安全隱患,而且持續發展的控制權仍然操控在國外廠商手中,幾無戰略主動權可言。
隨著我國新基建重大措施的推進,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并沒有出現壟斷的生態。恰恰相反,由于相關產業剛剛起步,中外芯片設計公司在創新賽道的同一起跑線上,都面臨著采用新架構、構建新生態的挑戰。
因此,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建議,在新基建領域應該優先支持和鼓勵采用國產高端芯片。同時,國產高端處理器廠商更應借助這一東風,通過自主創新提升產品性能,力爭在新基建領域構建國產自主、面向全球市場的計算生態。事實上,我國基于自主指令集的高端芯片公司已經開始取得不錯的成績。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程等應用的牽引下,自主基礎軟硬件產業出現產品快速迭代、產業鏈深度融合、資本高度活躍的良好勢頭。
專家表示,大家談論比較多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AI技術,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與感知、數據采集、存儲和傳輸、安全加密等技術結合起來,也就是需要將AI專用計算單元和CPU等其他處理器、加速器、存儲器單元通過不同形式異構融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因此,如果沒有CPU等處理器芯片,單靠深度學習的專用芯片是無法支撐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根據專家的建議,我國應加強高端芯片從技術創新到應用生態的全面布局,加強5G、工業互聯網、智能計算等新基建和數字經濟的應用場景與自主創新的核心軟硬件底層架構的協同整合,努力實現我國高端芯片產業在5G時代的歷史性超越,為人類新一波產業浪潮作出源自于中國的重要貢獻。
(綜合自《經濟參考報》《科技日報》等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