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
在1923 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與哲學》一書中,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明,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哲學。這一問題后來被學界稱為“柯爾施問題”??聽柺┲赋?,不論是資產階級教授們還是自詡為正統馬克思主義者,都對馬克思主義與哲學具有統一性這一“非常重要的理論的和實踐的問題的事實”持有否定的態度。〔1〕對于資產階級教授們來說,馬克思主義只是19世紀哲學史上的一個不重要的“分支”而已,于是將其視為是黑格爾主義的“余波”而不予考慮?!?〕而自詡為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們也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面不予重視,認為哲學沒有現實性,是偽現實,主張以個別的經濟事實為根據展開研究,試圖將馬克思主義中的哲學因素清理出去。他們批判形而上學,反對意識形態,把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看作是對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與克服。也正是基于此,“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很少去專門談論純粹理論的問題,認為世界上最本真的現實就是經濟現實,而包括哲學、宗教與藝術等在內的“純粹意識形態”是空想家頭腦中幻想的東西,是偽現實,是非現實性的存在。
柯爾施批判了“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科學化、實證化的做法,認為他們把本質上是“辯證的唯物史觀”變成了某種“非辯證的東西”,〔3〕并認為應該把他們的理論最好稱為是“一般系統社會學的東西”。在柯爾施看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中的哲學問題的極度輕視不僅是“喪失馬克思主義運動的實踐的、革命的特征”的表現,而且還是“喪失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生動原則”中的理論的表現?!?〕由于他們割裂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并且對歷史和邏輯之間的關聯也只是做了非?!澳w淺和不完整的分析”,〔5〕進而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上“最大的危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柯爾施看來,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革命的哲學”,〔6〕因為他“把社會革命作為活的整體來把握和實踐”?!?〕正是基于此,柯爾施極力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涵,試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化,進而恢復其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功能。
柯爾施極力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其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馬克思主義陷入“事務主義”的狀態,恢復馬克思主義自身孕育的辯證法的批判功能和革命功能。從這一點來看,柯爾施對馬克思的哲學觀的評價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強調這一點則會使得人們對馬克思的哲學觀的理解有失偏頗。通過考察馬克思的經典文本發現,在馬克思那里,哲學既具有現實性,同時又具有非現實性??聽柺﹥H僅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和革命性一面,這又是柯爾施的局限所在。那么馬克思本人究竟對于哲學的看法如何?在馬克思那里,哲學在何種意義上是現實的,而又在何種意義上是非現實的?柯爾施是如何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的?以及柯爾施的局限何在?為了解答這些關鍵問題,我們需要深入到馬克思本人關于哲學的論述中去理解。
在馬克思那里,哲學毫無疑問具有現實性。但是馬克思所理解的哲學的現實性是相對現實性,是從哲學與現實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角度進行闡發的現實性。這與傳統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本質先在性以及脫離世俗世界的抽象性具有本質的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性,尤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的辯證法所蘊含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就等同于現實本身,就具備了完全獨立性的存在。在柯爾施、盧卡奇等人看來,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內部的總體性辯證法,才使得理論與現實之間實現了統一,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的理論,也才使得無產階級真正具備了對抗外在世界的理論武器。馬克思本人雖然對哲學是持批判態度的,認為哲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馬克思那里哲學就不具備任何現實性的特征,至少從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可以找尋到經過馬克思改造后的哲學已經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哲學。從這一點來看,柯爾施將馬克思主義稱為“革命的哲學”是有道理的。
通過考察馬克思關于哲學的看法,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至少從三個方面對哲學的相對現實性進行了闡述,即哲學與世俗世界的關系、哲學內部的否定的辯證法思想以及哲學與實踐之間的相互關系。首先,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世俗世界的反映,是高于世俗世界之上的理論的存在,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但是哲學又不僅僅是純粹理論的存在,它會與“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8〕因此,從哲學與世俗世界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可以推出哲學是具有現實性的,至少具有相對現實性。其次,哲學雖然作為一種形而上學,是關于世界的本質的學說,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哲學所關注的事物的本質并不是先在于事物的本質,而是事物在其自我生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本質。所以馬克思對傳統理性形而上學進行了批判,認為先在于事物的本質是不存在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在其后天的生成過程中才形成的。因此,從馬克思對事物的過程、形成、歷史等的重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方面,馬克思是拒斥形而上學的,反對直接的先在性,反對抽象的非現實性;另一方面,經過馬克思重構后的哲學也包含著哲學的現實性的意味。再次,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看,馬克思認為哲學與實踐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眼中的哲學與實踐的關系異質于傳統形而上學的看法。傳統形而上學將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割裂開來,而馬克思則力圖去克服這種哲學的缺陷,有意識地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讓哲學回歸于真實的生活世界,并積極地引導哲學在實踐活動中發揮指導和批判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提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同時從他們所從事的這種“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現實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9〕因此,從馬克思對哲學的經驗基礎的強調可知哲學具有現實性的特征。
在柯爾施看來,第二國際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科學化、實證化的闡釋會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使其失去對社會的批判和革命作用,進而使人們一味地迎合資本主義的現實。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將會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會取消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斗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會取消哲學甚至其他理論對于社會的批判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柯爾施主要從哲學同現實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同黑格爾哲學之間的關系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提到的“消滅哲學”的思想等三個方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首先,從哲學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角度來看,柯爾施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通過哲學內部的“革命斗爭”來實現對整個現存秩序的“革命斗爭”,因而是一種“革命的哲學”?!?0〕哲學是對資產階級社會整體的一種觀念的表達,是對資本主義現存社會的反映。所以哲學也從屬于作為整體的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關系具有一樣的現實性。其次,柯爾施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其核心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即理論可以指導實踐,這體現的正是哲學的現實性。但是由于資產階級哲學家們已經“拋棄了黑格爾哲學和辯證的方法”,〔11〕所以他們幾乎不能從“像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這樣的現象中得出任何‘哲學的’東西來”?!?2〕柯爾施批判了資產階級哲學家從“純粹哲學”的角度來看待哲學的態度,認為他們是以一種“完全觀念的形態”也即用一種“非辯證的方式”把哲學的發展僅僅表述為一個“純粹的觀念的歷史過程”。〔13〕柯爾施認為,以純粹觀念的形式來看待哲學的危害是取消哲學的獨立性,割裂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柯爾施不僅充分肯定了黑格爾哲學的革命性,而且還明確指出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哲學之間的這種繼承關系,以此來恢復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最后,柯爾施重新闡釋了馬克思與恩格斯強調的“消滅哲學”的思想??聽柺┲赋觯R克思雖然多次提到“消滅哲學”的思想,但是這并不是他們的真實本意,況且哲學自身“沒有由于只是廢除它的名稱而被廢除”?!?4〕馬克思所強調的要消滅的“哲學”是傳統意識與對象二分的抽象的哲學,即“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甚至此前的“全部哲學”。〔15〕同時,馬克思還建立了一種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聽柺┱J為,經過馬克思與恩格斯重建后的哲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而是“革命的哲學”,是具有獨立現實性的哲學。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在馬克思自己關于哲學的論述與說明中,哲學的確存在著相對的現實性。只不過這里所涉及的哲學的現實性,還不是真正實踐意義上的現實性,還不具備真實的獨立存在性。這里的現實性主要是體現于過程和歷史中的現實性,體現于哲學與世俗世界、實踐本身密切相聯系方面的現實性,但仍舊是與黑格爾哲學意義上的現實性相等同的現實性,本質上仍舊是屬于理論范圍的有限的現實性。因而如果只是就哲學對現實世界所具有的理論批判的功能而言,柯爾施極力強調馬克思主義是哲學、恢復其哲學的現實性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柯爾施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性是繼承自黑格爾辯證法而來的現實性,是具備與實踐同等意義上的現實性,是與現實世界相等同的現實性,同時認為經過馬克思重構后的哲學是具備獨立性的“革命的哲學”。當他將這種相對的現實性理解為絕對的現實性,將理論的現實性理解為實踐的現實性時,這又超出了馬克思本人對哲學的現實性的理解范圍,由此又構成了柯爾施的局限,甚至是對馬克思的誤解。
馬克思雖然認為哲學具有現實性,并不是偽現實,但是馬克思同時認為哲學也具有非現實性。哲學畢竟是理論的存在,并不能和真正的實踐相等同。馬克思對哲學的非現實性的批判的論述可以在許多文本中找到,從《博士論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到后來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都對哲學的非現實性展開了批判。上面所提及的這些著作中的大部分雖然被稱為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時期的哲學著作,但是其中卻也不乏許多馬克思對哲學本身批判的觀點。在馬克思那里,哲學并不具備獨立存在的意義,而只是對世界的在觀念上的補充,其實質乃是一種理論的形態,至少哲學在這一獨立存在意義上的現實性是不被馬克思承認的。
在馬克思看來,沒有意識是獨立存在的,意識從來都只是意識到的存在,哲學所關注的對象實際上是對感性實在的超越。就如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論及的,哲學是對真理(真理在黑格爾那里既不是感性意義上的,也不是知性意義上的)的認識,哲學是一種理論、一種思想,哲學的這種意識的虛構性正是哲學的非現實性的體現。但是馬克思和黑格爾都是在整體性的聯系上、在有待完成的意義上看待任何存在的,哲學也不例外。哲學同現實本來是同一個東西,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二者似乎又獲得了各自的獨立存在,呈現出差異與對立的狀態。而從新的整體來看,它們二者又都只是片面的存在,都只是整體的一個環節、一個方面而已,哲學只有與現實一起才構成完整的統一體。由此看來,哲學同實踐一樣都不是完整的獨立存在,哲學有其獨立存在的方式,實踐也有其獨立存在的方式,但是二者各自的存在方式都是片面的,它們在現實中表現為相互“對立”的關系。同時,哲學不應只是以一種理論的方式存在,實踐也不應只是以一種單純實踐的方式存在,哲學與實踐是同一的兩個環節。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又不是一種完全“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矛盾的關系,是作為一個整體中的兩個環節,理論與實踐之間是內在統一的,至于哲學如何與實踐統一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傊?,哲學作為理論的形態存在不僅是哲學的規定,而且是哲學的缺陷,是哲學的片面性,哲學的非現實性正是哲學的局限,而哲學要實現自身就必須克服這方面的缺陷。當哲學從理論形態轉化為現實形態時,就意味著哲學此前規定的喪失,由此馬克思關于哲學的消亡的觀點則呼之欲出。
關于馬克思的哲學“消亡”的觀點,我們通常是從兩個層面進行考察的。一是哲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尤其是作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的消亡。馬克思認為,隨著階級對立的完全消失,作為階級斗爭的形式的哲學,也將同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其他意識形態一樣而消失。二是從哲學實現的角度來看,哲學的“消亡”就是哲學的實現。因為哲學作為理論的存在并不是真正的獨立存在,而只是一種片面的存在,是一種缺乏現實性的存在。馬克思認為,哲學要想使其真正獲得獨立的存在,就必須結束哲學自身的這種理論形態,從理論走向現實世界,克服其作為理論存在的片面性,使其轉化為具備實踐意義的存在。所以哲學雖然消亡了自身的理論形態,但是卻獲得了一種新的形態即實踐形態的新生。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馬克思所謂的哲學的“消滅”也就是哲學的實現。這個邏輯同樣也適合于實踐。最終的結果是,哲學和實踐各自終結其片面的存在而作為一個環節處于同一的共同體之中,以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學化的形式而存在。
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多處談論到關于哲學的非現實性觀點,尤其是從“哲學的消亡”的視角進行了闡發。比如在《博士論文》第四節的附錄部分,馬克思就認為哲學由于作為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在其正相反對的對立面中看到了自身的非現實性的缺點,由此喚醒了哲學自身的自我意識,哲學經自我意識、自我反思到的東西即是它自身的非現實性。哲學所反對的這種存在于外部世界的東西其實就是它自身的缺陷,因而哲學同外部世界的斗爭其實就是哲學同它自身的缺陷的斗爭。就此而言,哲學“陷入了它所反對的缺陷之中”。〔16〕哲學的這種缺陷就促使著哲學為了擺脫自身的這種缺陷,就要不斷地走向外部世界,從自身的局限中解放出來,“把它們自己從作為一定的體系束縛它們的哲學中解放出來”。〔17〕馬克思認為,當哲學同與它相對立的另一個方面即現實陷入緊張的關系時,就必然導致哲學“內在的自我滿足”和“完整性”被打破,必然使得“本來是內在之光的東西”轉化為一種向外的“吞噬一切的火焰”,這就意味著“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是“哲學的世界化”?!?8〕關于這一思想,馬克思在《〈科隆日報〉第179 號的社論》中也有所重申,認為一方面“哲學正在世界化”,另一方面“世界正在哲學化”?!?9〕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針對當時德國的“實踐政治派”和“理論政治派”各自哲學觀的片面性,更是直接提出了“消滅哲學”的概念以及“消滅哲學”和“實現哲學”之間的關系。
在對“實踐政治派”進行批判時,馬克思指出政治實踐派的錯誤不在于提出了否定哲學的要求,而是在于停留于這個要求。馬克思認為只是停留于理論主張的層面來談論哲學的消亡或者實現,并不能真正使其消亡或實現。而真正要消滅哲學必須是在實現哲學的基礎之上才能完成,如果“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消滅哲學”(黑體為馬克思自己所加,下同)。〔20〕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德國在哲學上的發展高于其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現實的情況遠遠落后于理論的要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對理論的消滅只能是在理論范圍內的消滅,還遠不是真正實踐意義上的消滅。所以馬克思提出,要真正消滅哲學就必須先要使哲學成為現實;德國要消滅黑格爾哲學,就必須先把德國的現實提高到黑格爾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高度,這樣才有資格提出消滅哲學。在對“理論政治派”進行批判時,馬克思指出政治理論派的缺陷在于,認為“不消滅哲學,就能夠使哲學成為現實”。〔21〕該派將德國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斗爭理解為哲學同現實世界之間的斗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理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哲學本身其實只不過是世界的觀念性的補充。他們之所以強調哲學對世界的批判的有效性,是因為他們將哲學看作為獨立的存在,具體說來是將黑格爾哲學夸大為具有獨立現實性的哲學,對黑格爾哲學采取非批判的態度。如果說“實踐政治派”尚沒有達到黑格爾哲學,那么“理論政治派”則只是停留于黑格爾哲學。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了思辨意義上的哲學的消亡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也是“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2〕而哲學本身則會被“抽象出來的一般的結果的概括”所取代,當然這已經不再是哲學,因為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3〕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提到了在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中(注意是運動或實踐,而不是理論)作為意識形態的哲學的消亡。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運動要廢除傳統意義上的宗教、道德以及永恒真理,就此而言,“共產主義”與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發展”之間是“相矛盾的”?!?4〕
哲學的實現或消滅,即哲學擺脫其非現實性,究竟是要靠哲學內部的力量還是外部的力量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哲學是依靠其內部的力量來實現理論與現實的統一,由于哲學本身的規定仍然是理論層面的規定,那么會導致的問題是仍舊只是在“解釋”的范圍內來解決問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提出僅僅停留于“解釋世界”的層面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由此看來我們經常提及的所謂的“顛倒”,即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顛倒、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顛倒等,都只是囿于哲學內部的解釋的方式。馬克思主張從哲學的外部即社會實踐方面來解決哲學的非現實性問題。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就已經提出,思想至多只能超出“舊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圍”,而不能超出“舊世界的秩序范圍”;思想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就已經決定了它“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如果真的要實現,就必須依賴于具備“實踐力量的人”。〔25〕也就是說,哲學不能依靠自身來解決自身的局限,而只能通過實踐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涉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問題。但是這個時候的哲學已經不再是理論形態的哲學,而是成為了實踐形態的存在。這種實踐的形態即建立于感性基礎之上的東西,已經不再是哲學本身了,因為哲學本身并不具備感性的實踐的力量。
柯爾施所理解的哲學的非現實性,尤其指的是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意義上的非現實性,這在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消滅哲學”問題的理解中可以找到根據??聽柺┰谡劦今R克思和恩格斯在“超越”哲學的觀點時,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對包括德國古典哲學在內的以前的其他一切哲學的超越;二是對現存世界的反對;三是從實踐和行動的角度?!?6〕但是,柯爾施忽略了哲學作為理論存在形式的非現實性,他并未從哲學的消滅就是哲學的實現的層面來關注哲學的非現實性問題,所以他才會說馬克思的學說就其根本性質而言是“徹頭徹尾的哲學”。〔27〕另外,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作為“革命的哲學”的強調,如果僅是從理論的批判性與革命性層面來看,是看到了哲學在這個意義上的現實性,但是柯爾施的問題在于只是停留在這個意義上的現實性,而沒有看到非現實性,所以導致的結果恰恰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的非現實性的誤讀。
柯爾施從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現實世界的批判性與革命性這個意義上來談論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將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現實性等同于現實領域中的現實性,或者將哲學作為理論形態的存在理解為作為實踐形態的存在,則是不妥的??聽柺┲赋隽苏軐W的相對現實性,并把這種相對現實性絕對化,導致了他在理解馬克思主義是哲學問題上的片面性。馬克思本人則將哲學看作是現實性與非現實性的統一,即從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層面和哲學內部的辯證法思想的角度提出哲學具有相對現實性,但是作為特殊意識形態和理論形態而存在則又具有非現實性。正是由于柯爾施沒有意識到哲學自身的理論形態的非現實性以及哲學作為理論自身的缺陷,使得他在對馬克思關于“消滅哲學”的理解上只是停留在哲學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的“消滅”。同時,柯爾施也不能理解在理論內部無法實現哲學的革命,即便柯爾施提出“革命的哲學”也只是一種理論的“解釋”,而不是真正的實踐。而要真正解決哲學的非現實性問題,就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去解決。
馬克思關于哲學的現實性與非現實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馬克思認為,哲學與實踐都是片面的、未完成的,都只是整體的一個環節。因此,二者都需要克服自身的這種缺陷。所以理論與現實的統一強調的是在一個更高的整體內的統一。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像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者那樣,將理論視為是一種幻想與空想,進而只重視現實世界和實踐活動,而不重視理論;同時也不能像柯爾施等人那樣,過分地強調理論,試圖用無產階級的先驗的階級意識來統攝無產階級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相對于客觀實際來說也只是一種理論的存在,也是一種獨立于現實的存在,是一種片面的、作為環節的存在。而要擺脫理論自身的這種非現實性,就必須結合現實的實際。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我們的偉大實踐必須要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我們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事業、偉大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使哲學實現“揚棄”,進而擺脫其非現實的一面,成為一種物質力量。所以正確理解哲學的現實性與非現實性問題,對于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