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雁
“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模式,主要是按照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并通過各種數據收集、處理等方法分析與民族民間音樂有關的事物,了解其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特征,在采集資源數據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發掘數據背后所隱藏信息,以此為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指明方向。但從現實角度來看,“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仍然存在傳播內容失真、傳播渠道單一、傳播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等困境,因此做好“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困境分析,合理制定科學專業的傳播對策,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事業能夠快速、高效發展下去的必要條件。
“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模式特征最為明顯的即提升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針對性和趣味性,在以往常規媒體語境下民族民間音樂只是以單向的聽或看的形式來體現,整個過程極為工整,沒有任何針對性和趣味性可言,更無法與受眾群進行及時互動,而“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云平臺、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的應用可以使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的針對性和趣味性充分得到發揮。比如現今部分國內綜藝性節目甚至新聞節目都已經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嘗試多元形式報道,這便會給觀眾帶來極佳的視覺感官沖擊,而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則可在“互聯網+”背景下,按照信息圖、動態影像展示等媒體工具,并借助線上傳播主體與群眾的雙向互動,使民族民間傳播的針對性和趣味性完全得以體現。
利用互聯網技術精準分析掌握受眾需求,也是“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所有的不同類型文化媒介傳播的成功都要建立在了解受眾具體需求前提下,“互聯網+”背景下便可以利用相關技術,通過互聯網平臺采集人們的操作行為對其每天所生產各種行為數據做實時記錄,并按照數據歸類分析的技術方法,以反映出當今社會人們思維、愛好、需求、情緒等,最后再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總結分析,然后再以受眾需求制定專業的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方案,快速了解哪些民族民間音樂主題更受大眾喜愛,并在此基礎上多傳播受眾較高的民族民間音樂有效滿足受眾需求,確保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效果可以達到預期。
“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模式特征還表現在其可以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傳播內容,確保傳播資源得到高度利用。我國本身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特色也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在“互聯網+”背景下,尤其區域網、數據庫的全面推廣,使得現今信息化辦公已經成為各行業領域企業的基本經營模式;包括國家各級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也都將互聯網、信息化建設定為現階段首要工作任務,因此“互聯網+”背景亦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支撐和體系保障。就目前互聯網環境下各種已開發利用的軟件功能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播起到了極為顯著的推進作用,比如各種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保障民族民間音樂傳播資源得以高度利用。且隨著“互聯網+”背景下,各社交平臺的不斷發展,像貼吧、論壇、微博等網絡社區平臺,有對民族民間音樂感興趣群體也會自發組織在線上進行討論交流,甚至還有將其發展至線下活動的趨勢;這些都使得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的規范性和目的性充分得到開發。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在為民族民間音樂傳播帶來一定便利性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若未及時對其進行處理反而會使民族民間音樂陷入到傳播困境中。比如現階段“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所面臨傳播困境即傳播過程商業與文化藝術變得很難平衡,“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信息與商業利益基本都是以捆綁形式呈現,比如大部分冠以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音樂到頭來都是為適應市場需求,為變相模仿營銷產品所設置的一個噱頭,真正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極為稀少。現在民族發聲主體基本是被通俗派和學院派把控,加之整個音樂市場大環境不佳的現狀,在進行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時為使其迅速融入市場,往往需要在作品中加入流行元素;同樣的部分流行歌手也會在自己演唱歌曲中加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這些都是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的直觀展現,但這種為迎合市場商業運作,又無法精準平衡商業與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做法,不僅會影響民族民間音樂的實質性價值,更會拉低其傳播效應,對民族民間音樂發展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
“互聯網+”背景下由于我國民族眾多,民族民間音樂類型也具備一定多樣性,但互聯網時代對于不同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水平也存在明顯差異,尤其因區域限制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很難達到同步統一,這便使得各地區人群對看待、分析、使用各種網絡信息技術存在一定認知分歧,繼而造成某個少數民族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發展極為繁榮,而另一個地區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又岌岌可危,幾乎已經斷了傳承的現象出現。這種“互聯網+”背景致使民族民間音樂傳播差異增加的問題,也是民族民間音樂當前所面臨的又一大困境。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信息化技術,尤其將之應用于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方面時,所需基礎條件和操作保障相對較多,尤其部分偏遠地區少數民族,本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便較為落后,網絡普及率也極為有限,當地大部分民眾甚至存在沒有接觸過新媒體的現象,自然使得信息技術能力利用率很難得以體現。與此同時現代社會在“互聯網+”背景下,大部分信息媒體依托于商業化服務才能形成良好的運營模式,脫離商業要求只是單純將其用于傳播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些都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順利傳播造成較大阻礙。
絕大部分社會民眾所接觸甚至認識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渠道仍然是極為有限的,自互聯網中所獲取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內容本身都是碎片化信息,沒有系統完備的篇幅展示,雖然國家政府近年來對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重視度逐年增加,地方相關部門也積極建立了與之對應的資源數據庫等網絡傳播體系,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資源數據庫自建設完成后便被閑置,純粹是為了響應政策號召而進行的形式化保護,根本未將民族民間音樂傳播出去。最終造成民間所接收到的信息與實際傳播理念所要求的標準相去甚遠,隨時間推移“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傳播也會逐漸陷入困境。
“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傳播要想突破困境,則必須明確“互聯網+”背景下,本身商業利益與網絡信息技術便是相互結合發展的形態,尤其在當今商業性傳播已經日趨成熟的模式下,大部分冠以民族民間文化音樂的傳播形式基本都是迫于市場壓力而仿冒求生,根本無法體現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精髓,加之商業利益與現代流行音樂沖擊,若利用大數據、網絡等技術進行民族民間音樂傳播,則要在合理平衡商業與文化藝術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突出民族民間音樂的鮮明特點。比如,在“互聯網+”背景下按照民族民間音樂商業化創新營構相應傳播方案時,完全可以在保留音樂原有特色基礎上,加入不沖突元素,減少潤色成分,防止為市場需求而加入強搭的流行元素,以使民族民間音樂得到有效傳播。
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掌握不同受眾的多元需求,分析不同少數民族群眾對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實際心態,來制定專業的傳播體系,從而形成科學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方法。相關地方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資金投入力度,早日完成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化建設。針對以往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予以實時處理,比如從制定傳播體系開始,便要確定傳播方式和傳播預期效果等主要細則指標,此期間依據互聯網大數據所提供的真實數據和信息總結,來完善傳播體系,準確掌握不同民族的實際思想狀態,以此為最終不同民族民間音樂都實現高效傳播發展的目的而打下堅實基礎。
豐富傳播形式最大化降低新媒體傳播難度,“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已成為各種信息資源傳播的主要載體,民族民間音樂傳播自然也離不開新媒體媒介。但由于部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群眾本身很少接觸新媒體,對新媒體的認知也極為有限,因此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實際主要是被大眾傳媒、相關專業院校、政府部門等這些平臺機構所把控,所以這個過程中大眾傳媒便必須不斷發掘、拓寬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渠道;相關專業院校要主動延伸對應知識學習途徑,比如利用線上線下結合教學等形式引領廣大青少年通過新媒體了解各民族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而政府部門則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區域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
為響應政策而開展的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活動,地方相關部在積極建立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數據庫等網絡傳播體系后,要充分發揮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民族民間音樂的融合關系,并與當地媒體或新媒體平臺合作,共同推廣民族民間音樂,保障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理念與實際受眾接收信息的統一性,使“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傳播效果能夠完全達到預期。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過程目前仍存在傳播途徑單一、內容失衡和失真等問題,這無疑為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造成了障礙。盡管筆者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但要更好地傳播民族民間音樂,還需要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和探索,只有充分了解當前傳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才能更好地傳播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