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廣申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在21 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速度不可比擬,這也帶來了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與以往傳統媒體相比,在資訊整合、數據分析、信息展示形態、信息傳播媒介等多項環節上,新媒體已經做出大量改革并呈現出許多不可復制的優勢。微信、微博、網絡電視、電子書刊以及豐富多樣又功能完善的手機APP 已經與我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并且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梢哉f,正是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孕育成長了新媒體的社會大環境[1]。
在孕育成長的初期階段以及成熟完善的發展階段,新媒體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呈現出獨具特色的鮮明特點。
首先,是互動性??萍际侄蔚倪M步使微信、博客等大量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出現并被大量應用,與以往信息只能單向傳遞的方式相比,新媒體改變了受者只能被動接收信息的途徑,使曾經的受者在接收信息整合資訊后重新編輯組合,以自媒體的形式在自己的朋友圈向關注者或粉絲們發布,呈現出彼此間互助互動的新狀態[2]。
其次,是時效性??萍际侄蔚倪M步也帶來了各類信息的同步更新,各類各項搜索引擎、豐富多樣的社交平臺,都能有效幫助使用者迅速得到有用資訊、精確計算相應數據,徹底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
再次,是平等性。與以往傳統形式的各類媒體相比,新媒體準入門檻低,使用高效便利,可以說任何一個守法的公民都可以注冊微信和博客,開設渠道上傳自己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勞動創作,并且擁有自己的朋友圈或關注者,實現平等傳遞交流。
最后,是碎片化。新媒體的文字一般字數有限,視頻也有時長限制,這是現代社會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必然產物[3]。它給使用者帶來個性化的展示,給受眾帶來短暫的精神滿足,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
隨著科學手段的不斷進步,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新媒體在技術和媒介搭建的雙重橋梁上,依然呈現出推陳出新、發展變化的新趨向。
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是在這個學校的發展過程中,以代代師承的全體師生為主體,借助他們的努力創造、延續傳承等辛勤勞動所產生并積累的精神文明,以及體現這些精神文明的物質展示形態的總和[4]。在源遠流長的校園文化中,校訓所展示的學校價值觀是其魂魄,辦學模式所體現的教育理念是其中心,文化品位所孕育的師生修養底蘊是其展現,歷史發展產生的杰出人物、生動事跡、視頻影像等是其重要載體。校園文化產生、傳承于校園之內,弘揚、影響于校園之外。
學校在歲月更迭中積淀出優秀的精神和厚重的理念,最終升華為成熟的校園文化[5]。同時,校園文化又作用于學校發展,為學校成長壯大提供根基和動力,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彰顯形式。校園文化是博大寬廣的,它是由校園師生共同塑造共同發展而成的團隊文化,她以學校精神為引領,以師生們的共同行為活動為載體,最終形成學校的建筑布局、環境美化、園林綠化、文化活動、社團組合等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師生共同的精神風貌、價值理念、思維邏輯、行動準則等抽象意識和習慣。不斷加強建設文明先進的校園文化,是建設好示范專業、品牌專業的重要支撐,是建設好高水平特色院校的科學途徑,是新時代全面建設高職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一方面應具備普適性的大學文化所共同具備的成效功能,例如約束教化、激勵導向、協調凝聚、發揚輻射等等[6];另一方面還應具備研究型大學所不具備的職業教育特色功能。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學校自身的穩步發展、改革提升保駕護航;為學校職業定向人才的培養、社會服務能力的實現提升提供途徑;對于加強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職業綜合素養的強化提高、職業實踐能力的鍛煉做好鋪墊和準備;為學校構建民主規范、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意念動力;為學校師生團結,建立平等友好的人際關系,創設和諧愉悅的育人環境注入源源不絕的力量。
高職院校要想確保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持續穩定開展,就需要高瞻遠矚,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們要以高職院校自身中長期發展綱要為依據,以學校長遠發展戰略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制定校園文化建設發展戰略,總體規劃校園文化建設前景,全面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步驟,扎實組織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最終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發展戰略與學校中長期發展綱要步驟相一致,校園文化發展與學校改革提升協調一致,共同促進[7]。
首先,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與學校辦學的內外環境發展相適應。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一定要深刻認識并且深度結合自身所處的發展變化的內外辦學環境,這樣才能科學制定學校發展方向和建設目標。遵從高職院校以職業服務為宗旨,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校園文化建設者要全面認識區域經濟發展方向,扎實把握地方支柱產業,并以此為依托和主題,科學設計并高效實施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高職院校全面發展的動力保障[8]。
其次,校園文化建設者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絕不是單一平面性的描畫,而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立體化系統,這一系統可以說成是由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緊密結合構建而成,共同發揮作用,引領師生。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發展建設網絡虛擬、模擬仿真的生產性或經營性的實訓基地等物質層面,修訂完善民主科學的規章制度等制度層面,學習引入行業企業高效的管理舉措和優秀的企業文化等精神層面:三個層面協調發展,建設全面立體的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要借助于新媒體便捷快速的多方渠道,與時俱進,開拓出校園的形象標識文化、精神理念文化、建筑環境文化以及行為方式文化,并將這些子文化整合歸納,促進校園文化的全面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整體功效[9]。借助新媒體的多樣表現形式,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們開設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建設名師工作網站、共青團微博、團學組織微博等資訊發布系統,開拓出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校園文化傳播體系。同時校園文化建設者們還要不斷學習,分析、比較不同類別新媒體所擁有的不同優勢和傳播特點。從而實現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報道學校的發展變化,使學校的公眾形象越來越豐富生動,使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立體厚重。
例如:官方微信公眾號可以實時報道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的改革舉措、取得的成績和認可,形象生動地展示出學校的發展變化,立體全面地傳遞出學校的改革進步,激發出全體師生的自豪感,也增強了母校對于畢業校友的凝聚力;二級系院可以利用網站公共平臺介紹專業行業的特點優勢,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發布經典書目推薦學生閱讀,講解學校成長歷史,傳播教育的人文情懷,這樣引導學生形成陽光健康的心態,塑造努力向上的氣質,構建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共青團微博可以利用視頻影像展示校園文化活動,播放藝術晚會,以可視可聽可感的獨特魅力,讓師生認識學校的改革發展,參與學校的變化進步,與學校的點點滴滴產生恒久的親切感。
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體現出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首先,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探究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以此為基礎,制訂完善符合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校園管理機制體制,開發出符合學生身心健康和職業技能共同發展的校園育人方案。其次,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以及管理過程中,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校內資源配置、實習實訓基地開發等具體環節,都要遵從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全面體現出職業教育的鮮明特點[10]。再次,在職業教育的大環境下,依據自身的辦學優勢,以專業建設為出發點,結合不同專業所對應的不同種類行業企業對學生在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職業綜合素養教育,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并彰顯出職業教育特色。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引入行業先進的管理理念、企業優秀的企業文化,以此為基礎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同時高職院校要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行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充分結合起來,以此為基礎開展深度工學結合。借助這些途徑,在新媒體搭建的平臺上,合理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科學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且,校園文化建設者們還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與時俱進,在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創新理念,取得切實的創新成果,全面完善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
打造優秀卓越的校園文化并非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這是一個不斷積淀、延續傳承、主動營建這樣一個循環往復且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們要時刻以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引方向,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一方面立足于高職院校發展規劃的實際,一方面有效學習優秀行業企業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精神,加大投入實施物質層面建設,科學規范促進制度層面建設,循序漸進提升精神層面建設。這樣,高職院校在國家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的指引下,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目標的促進下,充分彰顯職業教育特色。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既突出職業教育的共性,又塑造特色專業的個性;既凸顯歷史文化的積淀,又注重創新創造的開展。這樣,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相契合,科學品質與人文素養相融合,合力打造出既包含深厚文化底蘊,又具備青春活力、生動形象的校園文化體系,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特色,促進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養。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新媒體的形式種類愈發多樣,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已經擁有設備完善、高效運轉的一網、一報和一臺,即擁有一個學校官方網站,一份學校校報,一座校園廣播站。但在很多高職院校,這三種媒介方式基本分屬于校內宣傳、共青團等不同部門,這些部門在運營這三種媒介的過程中極少溝通融合,呈現出彼此割裂的態勢。新媒體在互聯網技術的助力下,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表現出海量信息、眾多選擇、活躍互動等顯著特點和優勢,所以高職院校在運營網站、辦好校報、管理電臺的過程中,要學會溝通融合,實現學校在信息收集、宣傳策略、媒介表達等方面的全面協作。
在具體工作中,校園網站、校報、校園廣播站等媒介,既要明確分工,又要團結合作,在新聞策劃、資訊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報道。同時還要利用好反饋郵箱、留言板、微信或者QQ 群等途徑,有效實現信息的快速搜集和實時編輯,在不同媒介之間,以及不同媒介與各自關注者之間搭建采集報道迅速、傳播方式多樣、宣傳角度立體、受眾反饋及時的校內外信息網。學校官方網站在將傳統媒體宣傳網絡化、實時化的同時,校報和校園廣播站也要打破束縛,在實現傳統媒介宣傳的同時,也可以建立視頻網站、電子書報等,利用新媒介擴大宣傳層面,實現良好的社會影響。總之,要不遺余力地吸收采納新媒體的長處和優勢,積極推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健康向上、樂觀積極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