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現代學徒制是教育部提出的創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模式,意在融合產教,深化校企合作,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知識與技能,其中更突出技能的傳承與培養。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制度化職業教育形式。通過設立不同于普通教學班級的課程內容、課程標準、上課方式、上課地點、考核方案等途徑,體現出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參與以及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實現校企的深度融合,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現代學徒制一詞最早起源于2014 年2 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教育部提出要著力構建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要求各地區要大膽探索實踐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做到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水平,于2014 年8 月印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一直到2015 年8月,教育部遴選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165 家,于2017 年8 月確定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203 個,遼寧金融職業學院的會計專業是全國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2018 年3 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 年度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各省可以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確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2018 年5 月,遼寧金融職業學院的金融專業成為遼寧省第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2019 年8月,遼寧省教育廳發布《遼寧省教育廳關于公布遼寧省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的通知》 (遼教辦〔2019〕97 號),確立遼寧金融職業學院保險專業為我省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
從2019 年8 月份成功申報現代學徒制試點以后,遼寧金融職業學院立即成立由學院副院長為組長,以投資保險系精英隊伍為主要成員的項目小組,計劃經過三年的項目運作,在保險專業基本形成現代學徒制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完善一套學徒制的新型標準與制度,培養出一批理論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2]。
學校與企業之間開展深度的合作,共同招生(招工),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教學安排和課程體系,共同培養專業人才,共同服務社會。目前我校保險專業的招生還只是學校的單方面行為,通過現代學徒班的成功運作,希望能夠提高學校和對接企業的行業知名度,達到共同培養,深度合作的目的。
做到實習實訓基地與將來工作的職場零區分,在實訓基地進行學生上崗的實際操作,包括技能、業務、素質等方面要求與職場一致,實現學生(學徒) 畢業就上崗的零阻礙。通過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工作,試圖在校內建設一批能夠跟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無縫銜接的實訓基地,同時把校內實訓基地拓展到校外,拓展到企業真正的職場。
圍繞保險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包括需求數量、需求崗位、需求技能等方面,動態地審視專業的課程開設情況、課標的設置是否符合行業要求,使用的教材是否符合行業前沿發展實際情況等方面入手,為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改革提供合理的切合實際的借鑒。目前的保險行業培養的畢業生還只是滿足企業比較低層次的要求,對于一些保險行業急需的高層次、具有某方面專業技能的高端人才的培養還未觸及,借助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應該以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去培養相適應的人才,真正意義上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端技能性人才[3]。
學校方面要加強和完善自有教師技能實踐能力,建立一批真正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時也要從企業引進來工作一線師傅來手把手地為學生(學徒) 進行授課,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同時也能增強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互相學習與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以往的師傅不僅要教會徒弟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正所謂做事先做人。現代學徒制的開展,師徒關系的融入,也希望師傅在教授徒弟如何工作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的影響。
在學徒班教學的過程中完成學生(學徒) 企業崗前培訓的全部內容,就業率達到95%以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職教20 條) 中提到高職教育要實施“1+X”證書制度,在取得學生的學業證書的基礎上,培養和鼓勵學生去考取一些跟本專業相關的或者學生感興趣領域的一些技能。證書除了在校期間可以考,畢業以后也可以考,這就要求學生要具有持續學習、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崗位為依托,學生獲取相關知識、考取相關證書的意愿應該更加強烈[4]。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整體框架是在擁護黨的基本路線下,培養保險行業需要的基本技能,包括能夠熟練進行展業、核保、核賠等業務,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的技術型人才。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保險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能與職業證書課、職業能力拓展課以及實習與實踐課。雖然其中由涉及到實習、實踐的課程,但主要的時間還是完成理論課程的學習。
保險專業的教學采取“2+1”的模式,即2 年在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1 到企業進行定崗實習與畢業實習,為學生進入社會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其中1年在外的實習與實踐主要就是依靠學生自己到企業進行鍛煉,學校雖然安排實習指導教師,但由于教師本身有工作任務和實習地點離學校較遠等限制,無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實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企業的指導教師也只是以帶新員工的心態來對待實習的學生,對其提出的問題也不能結合理論地深入解答。
據統計,保險專業學生的12 門職業核心課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只有3 本是近3 年來新編寫的教材,這要得益于遼寧金融職業學院的示范校建設,保險實務、保險營銷、人身保險課程在課程項目化改革過程中重新編寫了教材,強調理實結合,引入實際工作情境,以“任務—活動”驅動課程按照保險公司實際的業務流程進行教材的編寫。但其他課程還是沿用幾年前的老教材,很多內容相對比較陳舊,這樣就會導致教學內容跟不上行業前沿發展動態,學生學起來也沒有動力、覺得沒有意義。
以往的教學都是以在職的專任教師為主,學校校內兼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為輔,而學校聘任的校外兼職教師由于受學歷、授課時間等限制,多數也是來自周邊高校的本專業的專業任課老師,而真正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則鳳毛麟角。這樣就導致教師過于偏重于理論性的講授,而接觸保險行業實際工作情境、實際工作環節的教師非常匱乏。
目前我校(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的課程教學大多數是采用理論講授實踐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已經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但針對學生的實踐環節也多數是采用仿真模擬軟件進行情境模擬操作,相對來說背景案例比較陳舊,里面涉及的一些指導實際業務操作法律法規也發生變化但其中卻無法反映,還有一定的滯后性[5]。
現代學徒制特別強調學生技能的培養與提高,因此應該以提高學生(學徒) 的實踐技能水平為目標,按照從在校學習到企業學徒最終走向工作崗位的員工的培養思路來進行“三段式”培養,踐行人才培養主體之間的六個對接,讓學生(學徒) 能夠通過親身的模仿與體驗實際地去嘗試相關業務,在此過程中踐行與感悟企業文化,從而提高學生(學徒) 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使學生(學徒) 成為企業所真正需要的人才[6]。
推行工學結合,工學交替,以學校現今的模擬職場的實訓基地作為主要的教學陣地,通過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實訓、工作的實踐,做到“教、學、做”三方面的統一,幫助學徒實習期間就能夠取得國家規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和企業要求的上崗證書,實現學生全面發展[7]。
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第二學期主要在學校學習,完成專業認知,穿插認知實習,請企業師傅到學校課堂上講授實踐知識;第二學年的第三學期、第四學期在學校和實訓室交替學習,理論與實踐知識共同增長,企業的師傅到實訓室現場授課、帶教;第三學年的第五、六學期主要在企業學習,完成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完成崗前培訓和基礎業務的培訓(見圖1)。經過企業交替成才、在崗培養后,學生和企業雙向選擇,最終確定進入企業的名單。學校與企業簽訂協議,企業與學生簽訂相應的培養協議,建立現代學徒制協議體系,明確各自的權利和責任,明確學徒(學生) 招生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時限、學習時間、學習地點、課程安排、授課形式、結業評價標準及方式、工作津貼、師資保障、違約責任等內容,落實學徒的責任保險、工傷保險,確保人身安全[8]。

圖1 教學過程安排計劃
針對學習內容陳舊的情況,現代學徒制班級的課程教材我們打算編寫校本教材,不出版正式的統編教材,而是由任課老師根據所授課程選取一些必備的重要知識點形成講義的基本內容,里面富含行業前沿變化、最新的案例、發生在身邊的大事小情等作為吸睛亮點,并可以根據實際行業的變化隨時定期調整教材內容,從而達到教學內容更接近行業實際情況的目的[9]。
探索雙導師制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中的應用,打造符合未來教學發展要求的專兼職教學團隊。一方面,由企業派出師傅,參與專業建設,在校內進行兼職授課;另一方面,校方派出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同時幫助企業師傅解決學生在學徒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做好學生管理(見圖2。加強現代學徒制雙導師隊伍建設,制定并不斷完善雙導師制,通過培養、考核等制度培養一批真正具有雙師素質的學校教師,并通過選拔、激勵等制度明確企業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共同進行學徒班的教學[10]。

圖2 雙導師隊伍建設模式
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是與企業進行無縫對接,不僅在教學過程中會有企業的師傅參與,同時教學所使用的操作軟件會更接近企業實際需要,甚至可以讓學生在師傅的指導下真正操作軟件,讓學生在真實情況下進行操作,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作的責任感。同時,教學地點也會實現教室、模擬實訓室和企業實際工作環境的無縫對接,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接收不同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