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題解】
本文摘自馬克思在1859 年1 月所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標題為編者所擬。在本文中,馬克思簡要介紹了自己政治經濟學著作的寫作計劃,回顧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并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科學地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本文中,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做了最為經典的概述。首先,馬克思將社會系統的一般結構劃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三個范疇,論述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其次,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要認識現實社會,需要從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出發,進而理解整個社會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再次,馬克思論述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由此揭示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推動力量、基本規律以及階級社會中社會革命的物質根源。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有一個從基本適應到基本不適應再到基本適應的矛盾運動過程,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進而推動著人類社會逐步向高級階段前進;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來看,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物質基礎,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著其變革的方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能動的反作用,它可以促進也可以破壞經濟的發展。最后,馬克思揭示出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一般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具有客觀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的變革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程度以及新社會所需物質條件的具備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了“兩個必然”,即“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強調的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趨勢。本文中所指出的“兩個決不會”,揭示的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所需條件以及過程的長期性與復雜性。(林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