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涵,龐艷紅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211815)
早在18 世紀60 年代,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種企業的運作模式的不斷變化, 在文化不斷碰撞的情況下慢慢形成了CPA(注冊會計師)審計,一個用來監督和審核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是否存在不合法的現象的職業。 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審計這個行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市場經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然作為審計中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分支, 那么各個會計師事務所就應該及時安排好具備專業知識與素養的專業型審計人員對相應的各個單位進行監督審核和評價,并最終形成一份審計報告,為企業報表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個相對合理的保證①。
審計行業專門化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約作用。 審計工作者依照我國的相關法律準則以及有關審計的財經法規,再加上當地或者本部門的有關規定,對于各個企事業單位的財政收支狀況和各項日常經營活動所發生的相關費用的支出進行徹底的合法合理的檢查。
2.預防和保護作用。 審計工作者可以通過對本部門的日常經營活動以及各項經濟支出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審核和計算,從而更進一步地完善本單位的各項會計和審計制度,然后通過對本單位內部制度進行嚴格的檢查與審核,盡全力確保本單位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同時對單位內部人員而言,也可以加強相關法律的嚴肅性。
3.鑒別和證明作用。 審計需要在一定期間對于該企業的各個部門在有關經濟利益方面作出合理的評價與證明,包括對該單位的經濟效益,單位內部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還有日常收支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等。 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如果是管理人員,必須對上述事項做出公平客觀的評價。
4.參與謀劃作用。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速度不斷加快, 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有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在這里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因為一個正確的經營決策可以影響這個企業經營的成敗。同時,在決策的執行過程中,管理者需要不斷地進行監督與檢查, 可以了解所作出決策的執行情況,在加快企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企業以后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國家審計專業化建設開端于1980 年代初,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全國范圍內,最為典型的表現是《審計規定(暫行)》《審計條例》《審計法》《審計基本準則》《國家審計準則》②等系列法律規范的制定和頒發,將國家審計的功能不斷拓寬;助理審計師、審計師、高級審計師三個技術級別的確定及相關考試和評估工作的有序推進,確保了國家審計專業化建設在職稱考評方面的落實及完善。就特定地域來說,國家審計專業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實③。但是, 目前我國國家審計專業化建設的程度有限,具體而言主要存在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平均年齡偏高,中老年審計人員比例偏高,業務骨干集中在40至50 歲這個年齡段,缺乏開拓進取意識,更加缺乏現代審計的應用技術④。 二是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復合型人才。 盡管目前本科及本科以上文憑占比近50%,甚至更多。 但實際上,真正大學本科畢業的科班生少之又少, 目前的學歷大多數是工作后通過黨校、電大取得的,且取得的學歷與審計專業不對口;同時,相當一部分審計人員沒有會計、審計等審計工作相關專業技術職稱而且偏重財務方面⑤。 三是理論政策水平不高,審計技術手段缺乏創新。 審計人員在通過相關的證件考試之后只需每年參加時長較短的繼續教育,難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新的審計技術手段, 而且短期的繼續教育學習質量難以保證,而客觀形勢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掌握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更要能應用現代審計技術和方法開展工作⑥。 除此之外,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是無法通過考試而具體衡量的,因此會造成一定的失衡。
審計專業化建設是審計專業化特征的內在要求。 早期的審計被認為只是查賬,沒有進入專業行列⑦。 但是會計師事務所涉及的業務非常的復雜與零碎,書本上無法對每一項審計業務的做法提供具體而準確的做法,此時審計從業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他需要在第一時間做出職業的、準確的判斷,而所做的這一切都離不開審計行業專門化的支撐。 審計專業化建設是審計職能不斷擴大的進一步要求,這對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⑧。
存在上述問題及不足,既有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 也有審計管理體制機制上的客觀原因;既有審計機關組織實施上的困難,也有審計人員自身的思想行為的主觀問題。 經調研分析,主要有以下這么幾方面。
在經濟日益發展的當下,審計的內容、程序等都逐步被完善與擴充,審計的方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得到了發展,對審計的經濟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3E 評價也逐漸擴充到了5E 的評價模式。而許多審計人員在審計時依舊保持著傳統的審計思想與審計方法,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
審計機關受“雙重”領導,同步審計項目和經濟責任審計以及臨時性審計任務很重, 時間要求緊湊,不利于提高審計人員業務水平⑨。 同時,激勵機制欠缺。 目前,基層審計機關對審計人員的考核,基本上還是吃“大鍋飯”的形式,沒有細則,操作性不強,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⑩。上述問題導致資源配置弱化。大多數審計項目由一人自始至終,并且大家手頭都有審計項目,審計隊伍人員素質又高低不一,相互差距較大,很難實現有效配置。
培訓方面較為薄弱,因耗時耗力,許多會計師事務所不愿意以經濟利益為代價為審計從業人員進行崗位培訓。 與此同時,后續的繼續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且頻率較慢,歷時較長,難以從根本上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知識水平, 基層審計人員人手少,任務重,參與業務培訓缺乏時間上的保障?。
這是對于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 目前來看,許多涉及會計審計類的考試都有著相應的考試內容以及考試等級的劃分,使得備考人員清晰明確地了解所考證件對工作的適用范圍,同時也有助于規范審計人員的正當競爭,有利于行業專門化的發展。
審計崗位的分類設置以及等級劃分制度能夠有效地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依據自身專業性的不同負責相關的審計業務,各司其職。 與此同時,相同專業的審計人員被分在同一組中有利于相互之間進行配合和探討,對審計的經濟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都能做出一定程度的提升。 等級劃分制度則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審計人員在這種氛圍中進行審計工作也有利于審計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時候, 審計人員可能會出現審計職業越位的情況,分不清究竟是充當了被審計單位的內部審計的身份還是外審的身份。 因此,對國家各級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審計人員獨立性難以保障的問題。 與此同時,人財物的統一管理還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避免出現重大差錯,降低審計風險。
本研究突出審計過程中專門化的必要性,要求審計人員對國家政策等有一定的了解,對橫向比較以及縱向比較有一個程度上的了解, 方能通過3E或5E 做出審計評價。 若是對相關審計內容缺乏了解,那么審計過程則會變得十分困難。 同時,本研究通過論述CPA 審計行業專門化的背景、意義、必要性、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CPA 審計行業專門化的質量的提升提出了制度方面、管理方面、立法方面以及人員方面的改善措施。 在實行行業專門化方面, 突出審計人員具有行業專門化水平的重要性。CPA 審計行業專門化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在審計效率的提高和節約審計成本方面,避免造成審計資源的浪費,提高了審計的經濟性,同時也有利于行業的正向競爭。 因此,審計行業專門化的掌握程度對審計人員與整個審計行業都至關重要,每個審計人員都應當具備獨特的行業專門化勝任能力。
審計人員應當熟讀國家相關政策,并了解和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能使用政策執行后產生的資料與數據進行專業的審計分析。 建立3E 評價體系,對績效審計調查出具一個較為直觀的表格,對CPA 審計行業專門化程度做出對比分析。 從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這三方面看,如果有必要,應建立5E 評價指標,考慮公平性和環保性。
注釋:
①羅婧.職業化視域下地方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問題研究[D].南京審計大學,2017.
②理論與實務聯動,共同推動中國內控體系貫徹實施——中國會計學會內部控制專業委員會2010 年年會觀點述要[J].耿云江.會計研究,2014,(02).
③繆艷娟.企業內控規范實施機制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會計研究,2015,(11).
④楊清香.試論內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13,(11).
⑤池國華.基于管理視角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系統模式[J].會計研究,2016,(10).
⑥梁彥方.電信企業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應用[J].新會計,2011,(01):70-71.
⑦謝志華.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更好地發揮審計作用[N].中國審計報,2015-12-21(001).
⑧許永斌,裘益政.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與會計準則研究——中國商業會計學會2013 年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3,(11).
⑨吳偉,劉雙鋒.美日內部控制審計準則比較研究及啟示[J].經濟論壇,2014,(21).
⑩池國華.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機制構建:戰略導向與系統整合[J].會計研究,2013,(09).
?樊子君,金花妍.韓國內部控制研究——兼談我國內部控制規范的完善[J].審計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