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瑩,涂文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統計學院,四川 成都610000)
農村經營制度創新一直備受中央的高度關注,自2008 年到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一直提倡要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倡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進一步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由此可見,農業發展成為我國農業重要的理論焦點和現實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是由集體經營向家庭經營過渡。 其中,農村經營組織體系的改革過程中最大的成績即是實施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該制度改變了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兩權合一”的人民公社時期的土地制度。 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是以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兩權分離”為特征的土地制度,但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卻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均分制” 導致了“地權的分散化”和“耕地細碎化”問題的出現,此外還導致了農戶經營活力不夠。
四川省糧食的主要產區之一崇州市,也是農村勞動力輸出的大縣, 州市有土地面積1090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35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1.85平方公里。 崇州市為解決不斷出現的農業生產和經營問題做出了許多努力,從1998 到2003 年,崇州市大力推廣土地流轉,再到提出訂單農業,均未能夠取得應有的效果。 2010 年開始,崇州市通過深化實踐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終于探索出“農業共營制”這一比較有成效的農業形式。
已有關于農業共營制研究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農業共營制的經營模式和運行方式的分析。 謝琳、鐘文晶、羅必良(2014)分析了“農業共營制”的經營模式,指出“農業共營制”以“企業家能力交易裝置”形式擴大了分工的交易空間,以規模經濟取代土地單體經濟①。 二是對農業共營制的特征及新突破的評述。 程國強、羅必良、郭曉明(2015)指出,“農業共營制”適應農業經營結構轉型的需要,創新了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制度,破解了家庭經營的瓶頸②。 王吉泉、白飛(2016)提出,“農業共營制”的重大突破是推動糧食經營規?;⑼苿愚r業生產專業化和推動農業服務社會化。 三是對農業共營制拓展空間進行展望③。 謝琳等(2014)認為,“農業共營制”實現合作社和職業經理人簽訂合同的多樣性,構建合作社和職業經理人品牌, 開發多種土地金融產品,促進農業共營制與新型城鎮化道路相互融合。
現有研究對農業共營制的模式、運行方式和突破等進行了研究,由于農業共營制的創新關系農業共營制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探索農業經營改革方向,探尋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 本文從“三權分置” 的角度對四川崇州農業共營制的創新點加以分析。
四川省崇州市農業共營制是地方在探索農村經營制度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創新,農業共營制首先堅持了我國基本農業經營制度,實現了農村土地制度“三權分置”的改革,成功地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重大的創新性試驗,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1.夯實了集體所有權的權能。 我國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因此堅持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必然要求。 我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政策同樣主張要持續堅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地位。 那么,配置農用地集體所有權權能是落實集體所有權的首要條件。 從前由于取消了農業稅,同時直接補貼農民,導致集體所有權被虛置。 農業共營制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整理了農用地并對未利用地進行開發,不僅能夠增加實際的耕種面積,將農用地集中連片,又能夠夯實集體所有權的權能,能夠對不合理的征地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同時還能有效保障農戶的權益。
2.穩定了農民的收益增長預期。 崇州市發展土地合作社,通過這種合作社的方式不僅做到堅持落實集體所有權,還能夠避免小型農戶被邊緣化。 同時能夠降低土地成本,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推動了糧食的適度規模經營,穩定農民收入來源。 除此之外,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礎上,崇州市還引入農業職業經理人進行規模經營管理,并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專業性的服務,穩定了農民的收益增長預期。
3.建立完善的現代治理模式。 崇州市從前依靠引入龍頭企業,農戶獨自進行單一的生產,但由于經營失敗,農戶也不愿再收回被退租的土地。 崇州市由此便發展了“農業共營制”,農民通過集體治理進行生產活動,合作社下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社員自由進退社,且能夠自由投入生產成本。 社員經營動力來自農民內生動力,并不來自外部,同時崇州市培育了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進行專業性經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現代治理模式。
1.堅持農戶承包權毫不動搖。 中國農村改革的根本所在正是要堅持農戶的承包權,農戶承包權對于農民有著重大的意義。 如果土地不能進行承包,將土地禁錮在農戶手中,將不能進行土地的資源配置。 堅持并絕不動搖農戶承包權,保證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土地進行非農業使用,從而使得我國整體耕地不被侵害。 崇州市實施農業共營制,堅持了農戶承包權毫不動搖,使農戶能夠以承包權入股土地合作社。
2.釋放經營權的巨大空間。 以前崇州市進行大戶流轉,由于農戶缺少資金、管理、服務等要素,導致農戶無法在適度的土地規模上進行適度規模生產和經營。 后來崇州市實施訂單農業,農業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但由于存在價格與成本兩個“天花板” 和農業企業與農戶相互之間不信任等問題,最終導致經營失敗。 最后崇州市發展了農業共營制,為進行土地集中經營和規模經營,農戶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形式入股農業經營合作組織,同時農戶擁有決策權,直接參與生產經營計劃、利益分配方案等過程,大大地釋放了經營權的空間。
3.增加了農戶的收益增長空間。 農業共營制下農戶以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參與集體收益分配,不僅沒有減少農戶的收益,同時農戶的承包地反而成為農民參與合作社的法人財產。 農戶與農業職業經理人共同進行生產經營管理,除去生產成本,根據合作社所獲得的利益進行分配,農戶最終獲得70%的利益收入,農業職業經理人獲得20%的利益收入,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加了農戶的收益空間。 除農戶外出打工和合作社的收益外,農戶還可以獲得農業職業經理人專業服務等多種機會,增加了農戶的收益增長空間。
1.經營權引入多樣化主體。 隨著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職業經理人的發展,合作社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完成所有的生產經營環節,促使農業經營活動需要更多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這使得其他農業服務得以進入, 由此形成了分工深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崇州市農民放出經營權,并以政府引導、公司主辦的發展方向, 圍繞農業生產經營提供相關支撐服務, 逐步實現從農業缺乏服務到有系統性服務、服務的單一化到多元化、單一價值創造到多維價值創造的過程,為經營主體解除了后顧之憂。 同時,穩定了經營主體的長期收入預期。 由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不斷擴大,降低了談判成本,促進了農業技術分工和生產工作效率的提高, 同時反向推動農民、 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職業經理人形成利益共同體,規避風險,穩定了經營主體的長期收益預期。
2.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產物。 土地股份合作社、 農業職業經理人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環環緊扣,相互推動、促進。 崇州市“農業共營制”模式,實現農業經營主體的“共建共營”,目標的“共贏共享”和收益的“共同分配”。 農業共營制確保了各參與者的權利,有效調動了各方的能動性,提高了農業共同經營的水平, 是我國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產物,助力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
“農業共營制” 使得糧食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全市土地規模經營率71%, 糧食規模經營率達75%。截至2017 年, 崇州市農民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5%以上, 農業職業經理人人均年收入10 萬元以上,農民的地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共營制”推動下,崇州市三大主體迅速發展,截至2015 年,崇州市農民參加合作社比例超過80%。此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329 人,其中職業經理人1883 人④。
農業共營制的實踐堅持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了“三權分置”的改革,使集體權、承包權、經營權既能夠發揮整體效應,又能夠高效地執行各自的功能。 有效地破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一些問題,從而有效地保護耕地,并進行合理應用。 同時還保證了糧食安全問題,提高了崇州市農業競爭力,為我國農業發展探索出一套值得借鑒的良性發展道路。 但在農業共營制不斷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還需進一步改進,拓展其發展的空間。 比如政府相對應的政策性支持不足;農業品牌、金融以及現代化體系不夠完善等。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實踐中加以解決,以待更進一步地發揮農業共營制的更大效用。
農業共營制的發展必須要加強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崇州市政府應立足依托“農業共營制”機制做大做強崇州市農業,政府的職能定位也應該不斷轉換,服務農民,為農民代言,站在農民的立場解決問題。 真正做到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促使“農業共營制”規范發展。 同時,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制度方面的農村金融服務制度,提高多種土地金融產品開發的可能性,特別是要通過合作社形成一個完善的土地經營權市場。
崇州市應積極建設農業品牌管理委員會,建立“公共品牌+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基地” 的合作機制,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努力推廣“名特優新”農產品,逐漸提升“稻蝦藕遇(四川著名農業品牌)生態大米”“白頭五星老油坊”等一系列農業品牌的知名度。 搭建電商營銷平臺,堅持“政府主推、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創新“互聯網+農業”創業,搭建“西蜀糧倉·崇州味道”農村電商平臺,采取O2O銷售方式,同“京東”等網上供銷平臺合作,開展網上推介、預約、預定、配送農產品等電商服務,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
建立健全專業化技術信息服務體系,加快前沿科學的“互聯網+”技術的引進,加大農業經營活動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抓緊農業智能設施的布局,建立完善的農作物指揮信息管理平臺。 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發布相關農業信息,幫助農戶、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等及時收集農業方面的技術和信息,推動智能化、信息化、標準化、精確化農業生產經營的進程,使得農業經營能力不斷增強。
注釋:
①謝琳,鐘文晶,羅必良.“農業共營制”:理論邏輯、實踐價值與拓展空間——基于崇州實踐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4,(11).
②程國強,羅必良,郭曉鳴.農業共營制:中國農業經營體系的新突破[J].紅旗文稿,2015,(5).
③王吉泉,白飛.農業共營制: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重大突破[J].中國農業信息,2016,(16).
④王成龍.崇州”農業共營制”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三大難題[Z].中國農業新聞網,201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