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琦,姜 銳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抓住發展面臨的新機遇,迫切需要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新形勢下,單獨的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皆難以單獨完成各級各類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因此,進一步探索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改革與發展的方法與途徑,解決目前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中職階段教育與高職階段教育銜接不暢、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需求實際相脫節等種種問題,充分發揮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技術傳承和經驗積累作用,提高人才培養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加快促進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區域性要求其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助推器[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以及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其后,《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提出,要擴大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的比例,促進中高職教育的溝通與銜接,逐步形成體現終身教育思想獨具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立交橋[3]。同時,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在原有目錄的基礎上新增“職業資格證書舉例”和“繼續學習專業舉例”兩項內容,為中高職專業銜接搭建基礎框架。2011年,《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合理確定中高職人才培養規格,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載體,注重中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延續與銜接,形成適應區域經濟結構布局和產業升級需要的,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職業教育格局[4]。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皆對強化學歷、學位和職業資格銜接,完善職業人才銜接培養體系做出了具體要求。至此,國家已從戰略層面完成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頂層設計。然而,政策文件上相關表述的出現并不能表示中高職專業銜接發展完善[5],與之相反,中高職銜接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遼寧省城市建設學校和遼寧省建設廳干部培訓中心,2010年經遼寧省政府批準成立,有著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豐富經驗和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天然優勢。學院先后被評為全國職業指導工作先進學校、全國建設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建設行業實施技能型緊缺人才示范性培養培訓基地、遼寧省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彰顯了學院在建設行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突出成績。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加強職業教育終身學習服務[6]。
“雙高計劃”是繼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后的又一極具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學院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群立足學院特色,把握時代機遇,成功申報遼寧省高水平專業群,以高水平專業群項目為支撐,深入開展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探索,以期在遼寧省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品牌、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學院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群擁有一支專兼結合、穩定高效的教師團隊,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課程開發、課題研究、技術服務等能力。教師碩士學位比例達34.03%,高級職稱比例達35.08%,雙師素質比例達90.51%。其中,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青年骨干教師2人,建有包括建筑工程技術和BIM技能傳承平臺等兩個省級大師工作室在內的14個校內實踐基地和與省內外建設類知名企業聯辦的40余個校外實踐基地。綜上,學院已從實施層面具備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基本條件。
中高職銜接培養涉及了中職院校、高職院校兩個主體,其要求得持續穩定的發展,需要中高職院校達成一致的合作意向,雙方相互協作、求同存異,共同探討中高職院校協同育人體制機制[7]。遼寧建設行業職教集團集省內中高職院校、相關企業及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以推動省內建設行業職業教育走集團化、體系化和連鎖化辦學道路為己任。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集團牽頭單位,不斷加強其團內單位的溝通、協調與配合,就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過程中教育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教學資源的改善與共享、師資力量的提升和互派等方面工作進行認真的研討,理順并疏通中高職培養目標和就業渠道,形成強化技術技能型人才多樣化發展、多渠道成才的建設行業職業教育體系,實現中高職院校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并對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群內各個專業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標準和質量評價標準達成共識,形成實施方案。
產業融合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對一線勞動者或一線管理者的要求從專業化、專門化轉向更加綜合全面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8]。遼寧省建設行業校企聯盟聯合省建設廳直屬單位、建設行業協會、企業以及省內開設建設類專業的本專科、中高職院校,充分發揮規模效應、網絡效應和融合效應,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聯盟牽頭單位,搭建政府、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集科技成果轉化、眾籌技術攻關、校企協同育人功能于一體的校企聯盟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以糾正建設行業教育資源配置扭曲錯誤,擴大兼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給,提高建設行業中高職人才供給結構對人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9]。通過開展與行業企業、產業集群、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把行業、社會、學校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聯盟內校校、校企建立起招生就業、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學分互認等多項合作制度。
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取得成功的邏輯起點在于充分理解中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內涵,合理設計并高效發揮在銜接過程中中職教育所承擔的技能培養的基礎性作用,高效發揮高職教育所承擔的技術技能培養的引領性作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實現學生多元化全面發展,為學生鋪就多渠道、多樣化成才之路。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貫徹“雙核心3+3”育人模式。即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并重、技能訓練和素養提升并舉,從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入手,按照通用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操作3個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模塊和公民素養、通用素養、專業素養3個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模塊深入分析對應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規格,并依據要求設置課程及活動[10]。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各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皆有用武之地,而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為徹底擺脫中職教育長久以來被視為終結性教育陰影,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中高職銜接專業建設委員會以中職教育為起點和平臺,深入建筑行業開展企業調研,明確不同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崗位群定位、典型工作任務和基本能力要求;找出其間的層次性和遞進性關聯,從而形成在“雙核心3+3”育人模式下,培養目標方面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齊頭并重,培養內容方面職業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并蓄,培養方法方面核心課程和實踐活動多元聯動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
建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既是打造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師資團隊、整合教學資源和安排實訓教學的基本依據,更是避免中高職學生學習內容重復或斷檔,實現學習內容循環式遞進的根本途徑。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通過長期與所合作的中職院校互派師資,深入分析中職學生的基本培養目標定位;通過頻繁與校企合作單位人力資源部門交流,普遍了解行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定位;通過購買麥可思對學院畢業生跟蹤調查服務,全面掌握應屆畢業生及畢業五年后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定位:從而構建了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共性需要,又符合學生終身發展個性需要,既考慮中職生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基礎,又注重高職生創新能力和技術技能培養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
無論是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還是課程體系的構建,都僅僅處于銜接的初始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多維度、多層面地打通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之間無形的壁壘,改變目前中高職教育各自為政,甚至爭奪資源的現象。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將建筑施工技術模擬實訓系統、云課、微課、慕課等現代教學手段引入課程,連同教育教學改革突出成果一并推向合作中職院校。同時,依照技能等級和復雜程度,以財政專項為支撐,以校企合作為紐帶,廣泛吸引各類資本參與中高等職業院校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建有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充分利用先進設備和專業師資的優勢資源,面向行業,面向社會,將教學、生產、技術服務和培訓有機結合,實現了產學研的高度結合。
教育領域長期以來普遍存在著對學習者的學業成績評價形式缺少多樣性和發展性、而評價結果又過分追求客觀化和規范化的問題。這雖然有助于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率,卻忽略了不同基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因此,重建科學開放又系統全面的評價體系是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信息模型(BIM) 獲批全國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并以此為契機,結合學院已有的中高職課程學分互認體系建立“1+X”證書框架下能夠實現職業資格與學歷教育相銜接的學分銀行。不僅包括對正式學習成果的考核和評價,更重視對非正式學習成果的評估和認證,評價方式上也更注重過程性,如訪談和答辯、現場操作和作品展示、材料證明和成果認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