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蘭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江蘇南京,210048)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人才需求更為多元化,大量新工作崗位迫切需要具有新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職業教育旨在使更多人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職業院校擔負著培養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任。高職院校學生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堅定當代青年學生的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正確認識”的論述,立足當下世情、國情,透視歷史、現實和未來,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民上下一心,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指引,牢固樹立“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由此,高校思政工作有了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務,即不忘教育強國之初心,牢記民族復興之使命,不忘立德樹人之初心,牢記人才培養之使命。[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要求高職院校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聚焦學生這個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進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全體中國人民具有堅定的信念,用信念鑄就精神,用精神鑄就夢想。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進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和外部世界,把握中國和世界的關系,認清當前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從而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優勢,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滿腔的愛國情感投入到當前的學習和新時代的建設中去,聽黨話、跟黨走,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往無前地進行下去。
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認清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認清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流血犧牲換來的,認清我們黨一路走來所經歷的艱苦奮斗和所創造的舉世矚目的奇跡,自覺在專業學習、提高本領中找準定位,確立人生理想、奮斗初心,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深刻認識到使命在肩,樹立強國之志。
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遠大抱負不是虛無縹緲的空喊口號,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就是立足世情和國情,正確估量自己的實力,在結合自身興趣的基礎上樹立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人生理想。[2]理想是一切開始的前提,志不強者智不達。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珍惜韶華,勤奮學習,增長本領,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追隨理想,實踐報國之行,平凡不平庸,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便隨之凸顯。高職教育與職業對接,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技能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質。相對于本科教育,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制短,實習、實訓多,教學上注重職業技能提升。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要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以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指導下,培養學生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能,并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結合學校、學生、專業實際,通過“1234”模式(培養一種氣質、堅守兩個陣地、建設三支隊伍、搭建四個平臺),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與時俱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
在心理學上,氣質從社會表現來說,“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發揮的一個人內在魅力的質量的升華”。政治氣質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較為穩定的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信仰以及在政治意識行動中表現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3]政治氣質表現在高職學生的身上,就是以大國工匠為指引的職業志向、以精益求精為目標的職業追求、以勇擔使命為姿態的職業操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張掖市山丹培黎學校時說道:“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因此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發展職業教育,我支持你們。”總書記的這一番話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激勵著全體職教人。高職院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黨的領導下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于培育學生優良的政治氣質,在學習、實踐中提高他們的政治站位,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形成政治素養,注入紅色基因,打好中國底色,為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打牢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讓每一門課都發揮育人的功能。課堂教學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對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意義重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領思想、觸及靈魂,用理論指導思維,用思想立大德,教會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世界、認識中國、認識自己;專業課程播撒職業理想,樹立職業志向,把崗位意識、責任擔當、專業發展、技術前沿貫穿在專業理論教學中,為學生打牢思想根基,明確自身使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勤奮學習,練就過硬本領。
當前的高職學生是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青睞互聯網,熱衷于互聯網生活,習慣性地將互聯網與現實生活緊密捆綁在一起。他們每天從互聯網上接收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在互聯網中他們的自主性強,善于借助互聯網平臺表達自我。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變量就是互聯網,很多新問題都是因“網”而生、因“網”而聚、因“網”而變的。要推動“四個正確認識”入腦、入心、入行,就要牢牢占據互聯網這一陣地。贏得了互聯網就是贏得了學生,高職院校要注重教育引導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跟上當前話語情境的變化,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例如,有的學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出了網絡思政脫口秀,學生和教師在微信或者微博“互粉”,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高。可見,學校和教師都要利用好互聯網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偶像的真正含義,讓他們崇敬英雄,以時代楷模、民族脊梁為偶像,從這些英雄身上感受崇高的道德風范、民族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修為,不斷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引導。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推動著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把堅定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愛國的人講愛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吹響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集結號,全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打通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師德師風建設成為高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堂教學有紀律,站在講臺上的每一個教師都要守好意識形態的“責任田”,在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授“四個正確認識”的同時,自己也積極投身到社會建設、學校發展中去,切實做到“言傳”和“身教”的結合,用先進的思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感染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領導者,是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指導者,負責班風建設、班級日常管理、學習指導和大學規劃,工作重點是建設良好班風,營造濃厚學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既是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人員,是德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支隊伍建設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整個學生群體的精神素養。因此,高校要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引導學生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班級管理、活動組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不斷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
學生干部是協助班主任、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建立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學生干部隊伍,學校就要注重學生干部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行,確保他們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在思想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學生群體中出現新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及時匯報不穩定因素。同時,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各項活動中,學生干部要勤奮踏實、樂于奉獻、堅定信念,在學生中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和組織溝通的作用,積極參加青馬工程、團課、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等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是一場以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因此,學生干部應該自覺成長為新時代的先鋒,履行新時代的使命,帶頭樹立“四個正確認識”,在學生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全體學生身邊的榜樣、前行的力量。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校園里,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靈魂、制度文化是規范,三者要全面、協調地發展,構建完整的校園文化體系。新時代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凸顯文化自信,進行傳承創新,把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與學校所處的地域文化、辦學特色、科技元素等各類因子有機融合起來,推進以文育人。課題組在工作中遇到這樣一個實踐案例:在“身邊榜樣、前行力量”主題教育活動期間,學校組織心中杰出校友征文活動,布置給各班級以后得到了積極的響應,收到的征文質量也很高,學生描述心中杰出的校友好像跟他們很熟,了解后才發現,他們并不認識,只是食堂前的大屏幕滾動播放的校友短片、校園網上杰出校友的先進事跡介紹讓他們感受到了杰出校友帶給他們的榜樣力量。可見,優秀的校園文化品牌可以浸潤學生心靈,發揮隱性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推動學生的精神成長,塑造以德為先、德技雙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主題教育活動是學生的第二德育課堂,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補充課堂。內容新穎、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并讓學生在其中獲得熏陶和啟發,達到育人的目的。以“學憲法、講憲法”主題教育為例,輔導員、班主任讓學生誦讀憲法、講述自己與憲法的故事(情景劇)、講解憲法相關的基本知識之后,組織全體學生進行憲法宣誓和網絡憲法知識小測試。這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很有成效,每一個學生都表現了較高的積極性。輔導員、班主任在主題教育開展中注重思想引領、形式設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思政內容。需要注意的是,主題教育的內容要跟黨和國家重要會議、重大政治活動、重要節日紀念日等結合起來,既要考慮宏觀的外部環境、形勢政策,也要兼顧學生群體的個案分析、突發事件。例如,《厲害了我的國》《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熱映后,輔導員、班主任可以及時組織學生結合“修到家門前的水泥路”“家里重癥病人看病報銷比例的不斷提升”等民生變化開展討論,進一步堅定了學生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立志做新時代的奮進者。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4]當前開展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職業技能大賽等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因此,各職業院校當前大力提倡教師組建課外科技興趣小組、創新創業設計團隊、技能大賽訓練小組等注重技能培養的研究團隊,這是學生提升職業素質、錘煉職業本領的第二課堂,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的具體落實。參與第二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專業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學校要把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驗證,提升學生利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也可以提升自身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見,第二課堂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科技發展前沿,了解專業發展現狀,與國際領先水平作比較,找到差距,激發學生擔當時代使命的熱情,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把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概括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這也是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關系的唯一方法和正確途徑。[5]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行實踐活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近100支來自全國高校的“互聯網+”大賽參賽項目團隊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尋訪梁家河、重走長征路、參觀紀念館、走訪敬老院,實地感受了老一輩革命家偉大而艱辛的創新創業史。在實踐活動中,17個參賽項目和19個延安當地政府部門、學校、合作社、企業以及農戶簽訂了43項落地合作協議, 10余個項目與延安當地中小學、各區縣青年驛站簽訂長期支教幫扶和電商服務培訓協議,以實際行動助力精準扶貧工程,為服務革命老區經濟建設貢獻了青年雙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體隊員回信中說:“希望你們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6]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提高投身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堅定理想信念,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航向,始終保持與國家發展同心同向。
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是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南,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堅定信仰;通過國際比較,了解中國特色,增強文化自信;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明確初心;既有遠大抱負,又能腳踏實地,既仰望星空,也低頭看路,不斷掌握專業技能、本領。高職院校要成為培養成為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的搖籃,引導學生成為走在新時代前列的奮進者和開拓者。同時,高職院校還要涵養政治氣質,堅守課堂教學和互聯網這兩個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配齊建強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干部這支隊伍,搭建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校園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第二課堂、社會實踐資源,為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提供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