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卓
(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既是適應智能社會、促進高等教育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優先路徑。自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以來,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尋找“雙創”實踐路徑與方法。高等學校在深化高等教育理念創新、激發人才雙創潛能、改革高校教學內容和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和開展實踐,將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探索教育革新的新路徑。
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促使學生提高創新創業方面的技巧,幫助他們思考與決定自己的職業道路,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做好未來創新創業的準備”[1]。高校教育價值的外在表現就是服務社會,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因此,高校教育要隨社會環境、企業需求而發生轉變。
美國曾爾雷教授指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展開。”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有基礎。隨著智慧型社會的建立,高校專業知識為創新創業教育打下夯實的基礎。因此,積極推廣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彌補傳統高校教育的短板,有效銜接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實現兩大功能。
第一,有助于學生認清自己的需求與能力,樹立實際學習目標。最早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美國政府為了緩解美國經濟危機帶來的失業浪潮。創新創業教育的推廣不但緩解了美國就業壓力,還起到適應社會需求的效果。人才暴漲、人才紅利階段式實施效果遞增明顯,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成果被人們廣泛認知與接受。最初只有管理學專業學者普遍呼吁創新創業教育,因為這是工商管理人才由高校進入社會之前的必備知識與技能,而現在各個學科專業的學者普遍呼吁高校將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耦合,實現高校培養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的無縫對接,縮減個人成才的教育成本與時間成本。
第二,有助于學生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提高學生自我完善的效能。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教育的考核標準比較單一,唯分數論,即背書能力的考核,學生的個性釋放與潛能挖掘長期被忽略,導致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黨中央國務院為構建智能社會,迎接國際競爭的激烈挑戰,立足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為提升國民素質與創新創造能力做出了許多重大戰略決策,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都做了很多改革,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程組織都注重改變。高校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耦合,正是通過各種實踐或者仿真教學方式和體驗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認可、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四個維度的思維范式。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在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強調:“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加快了教育教學創新的步伐,教育形態由封閉走向更加開放,學習意義由知識獲取走向全面發展。教與學的革命呼喚著創新性學習。”高校與企業共同協作搭建協同育人的平臺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注重挖掘專業人才的創新潛力和自身專業建設的管理創新。因此,將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耦合,有利于大學教育理念的創新和教學組織方式的變革。
第一,加快高校科研轉型為生產力的創新發展。2019年4月15日科技部發布《關于促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集成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高水平創新網絡與平臺,增強創新源頭成果供給,鼓勵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機銜接。此外,“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得高校科研成果有效地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著名學者亨利·埃茲科維茲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提出了“大學—產業—政府”的三螺旋模型。[2]大學應主動根據社會環境與需求調整自身專業建設與設計,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大學教育形態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高校支持創新創業教育。自國務院2010年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以來,高校實踐教學呈現多元發展趨勢,“高校+企業訂單”的人才培養合作發展模式如火如荼,但也呈現出不少問題,例如,師資力量保障不足、缺乏系統的培養方案、教學目的和盈利沖突等問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需要實踐平臺作為支撐,也使校企合作由單純的“企業出資本、學校出師資”,轉變為現在的多種融合模式,例如,企業家進課堂、企業高管人員進入高校進行教學與指導,高校科研技術借助企業資金與平臺,積極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
教育特色發展的呼聲日益強烈,高等教育發展三十多年來,人才培養目標已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但高度統一的標準與實踐,讓高等教育日益趨同,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目的也未能有效實現。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耦合,有利于揚長避短,促進高校設定有效的人才培養目標,集合優質資源發展特色專業。地方高校之間錯層發展,也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造成資源浪費。
全球化背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機會,對社會中堅力量的需求越來越傾向于創新創業能力較強的新型人才,智能社會的特征也表明,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基于科技轉化的創新與發明,人才培育機構、科技生成與傳播的高校也必然備受矚目。全球高等教育實踐表明,高校是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主戰地,人才培養應越來越注重雙創能力提升,自我創造就業崗位與提升就業能力。[3]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如何有效與高校專業教育融合,也成為當今教育界理論和與實踐研究追逐的重點。
隨著大學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深入,高校教學理念不斷創新,大眾由質疑轉為對創新創業教育認可。2015 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明確指示:“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以完善條件和政策保障為支撐,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貢獻度。”當前高校雖然注重創新創業教育,但仍存在諸如雙師隊伍匱乏、校企銜接斷層和教育理念滯后等問題。同時,文件指出,高校應轉變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國高校以往多為封閉式教育,隨著現在教育開放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創新創業教育為高校專業教育的改革帶來了新的動力與模式,打破了高校科研與教育的二元結構,將兩者有效銜接,并加入了外部拓展活動。高校師資力量越來越強,將企業家引入教學,將教師培訓著眼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并大力增加專業課的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軟件均高仿實踐應用,使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與實踐性比以往大大增強,有效實現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目標,為經濟發展與國際化人才的培育夯實基礎。
高校對逐級的理解相對片面,一般都是從下級向上級,或者上級向下級逐層遞進的步驟。高校的教學管理創新可以逐級開展,但不必拘泥于傳統的逐級模式,可以分專業開展,這也是獨立開展教學管理創新的一種方式。不同高校學科發展側重點和優勢不同,應舉全力優先發展自身突出專業和優勢學科,在限定的資源及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次性任務。
高校教師向雙師型的過渡,會遇到較大的阻力。目前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還比較濃厚,高校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學,難度可想而知。因此,高校首先要在制度設計上向教學傾斜,對投身于教學且效果良好的教師給予職稱和待遇上的優待。其次,高校要為教師創造盡可能多的創新創業教學進修機會,鼓勵教師多參加此類教學研討會議,帶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并對取得成績的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和獎勵。
在智能社會對創新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激發人才創新潛能,實現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耦合,是各所高等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的特殊性與迫切性,在原有的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實驗教學和競賽學習的方式,為師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提供了可靠路徑。以校內外師資力量的整合為教學保障,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形成校內外師資與人才雙向流動,以賽代練、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在“趣、動、活、廣、激”五個方面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具體如下。
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專業教育的耦合,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而實踐應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活動,特別強調尊重主體。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更可以保持學習的熱情與持久性。
專業教育中的實驗教學、學科競賽、實習都是實踐活動中的“動”,強調“行”。高校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專業學習中的理論產生機理,獲取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實現創新創業的二次飛躍,即由培養傳統型的理論人才轉向理論、實踐雙強的復合型、實戰型人才,“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充分調動學生將專業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創新創業的實戰演練有效結合起來,讓他們在“動”中學。
高校從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薄弱,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如何快速調整高校師資結構以滿足高校教學改革的需求成為焦點。為解決此問
題,應著眼于“活”字,構建以雙師型、實戰型、輔助型導師為主的多層次師資隊伍,形成包含理論專業教師、創業素養培訓導師、創業實踐指導導師、創業啟發與咨詢導師在內的多層級專業型師資隊伍,構建網絡平臺并及時更新完善師資數據,引入競爭機制,促進教學水平提高。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家庭、企業、學生、高校、政府五位一體的協作和共同推進,全面教育。家庭是學生認識社會的第一課堂,父母的言傳身教與眼界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格局、前景尤為重要。現在的中國家庭除了對孩子的智力投資之外,也越來越注重情商、挫商等能力培養。高校是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要殿堂,應挖掘學生潛能,訓練使其終生受益的學習能力。教師和企業家則應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與融入社會,發現自我價值與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致天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高校在拓展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補齊培養短板。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善用項目化和競賽化學習方式,構建學生科技項目、科研項目、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三個層次的項目式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力和綜合競爭力,鼓勵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實行自主組隊、自主定題、自選導師,提倡跨專業、跨學科等組合模式,盡可能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學習氛圍與環境。
綜上,高校專業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耦合已成為高校當下與未來教學改革的重點。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以專業優勢為依托,通過實踐教學理念創新、多模式實踐教學設計改革、逐級開展教學管理創新、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的保障激勵機制四個核心問題,構建“趣”“動”“活”“廣”“激”五個實踐路徑,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