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學院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指導原則:堅持以學生中心為中心,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醫療衛生人才。隨著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我國大力推進新醫科建設,著力培養有靈魂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目前,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道德觀念的變化,在醫療護理實踐中還有許多倫理問題不斷出現:如重傷民工需要治療,卻無力支付醫療費用,醫護人員將怎樣處理其治療問題?醫療職業存在風險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沒有職業投保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又將如何取舍存在風險的治療護理措施?這些倫理問題往往不只是涉及醫護人員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否高尚的問題,而是非常現實地涉及到醫護人員如何在激烈的價值觀念的沖突中,尋找合理的倫理選擇的問題。《醫學倫理學》這門課程是全國高等教育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是為醫學從業者掌握醫學倫理基本理論知識和培養職業道德品質,提高分析和解決臨床倫理問題的能力而設置的一門課程。《醫學倫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意義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衛生工作應遵循整個醫學道德的原則,但是由于醫學倫理學課程具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對本門課程思政提出了改革的思路與途徑。
醫學倫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作為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教學改革的行動指南。根據醫療臨床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大綱,制定教學大綱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到教學大綱的能力、素質目標中,制定章節目標加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例如《醫學倫理學》課程能力目標:應用醫學倫理學基本理論、原則、規范、范疇的相關知識解決醫學倫理問題。在醫療實踐中遵守醫學倫理原則、規范、醫學倫理道德要求。能將醫學倫理道德運用于醫療實踐中,能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自我倫理教育和評價。真正做到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正確處理醫學人際關系。《醫學倫理學》課程素質目標:(1)培養學生職業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關心愛護患者,尊重生命的倫理理念。(2)忠于職守、尊重人權、敬畏生命、平等公正,一視同仁。這樣“課程思政”的內容就融入到教學大綱中。
遵循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教學大綱結合課堂教學目標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醫學倫理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目標是“立德樹人”,發揮醫學倫理學課堂教書育人的作用,更好地培育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能力,讓醫學生將來能承擔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課堂教學目標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例如知識單元二(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情感目標設定為樹立關愛患者,尊重生命的醫學理念,繼承和發揚古代醫德優良傳統精神。知識單元三“醫學倫理學的原則、規范和范疇”能力目標設定為遵守醫學倫理原則、規范和范疇,真正做到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
“課程思政”的內容不僅體現在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中,更要體現在課堂設計中。授課過程中注重挖掘授課內容的德育功能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點,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如講到知識單元二(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講授到“中國醫學倫理優良傳統”,列舉三國時期董奉“杏林佳話”,讓醫學生應學習董奉的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醫德精神,并把這種精神運用到醫療實踐中。如講解醫學倫理規范內容的知識點時,結合鐘南山的兩次抗疫情事跡,引導學生從中歸納熱愛醫學專業、尊重患者、刻苦鉆研、團結協作等倫理規范,與此同時將愛國情操、報效祖國融人其中,強化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仰,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理念內化,發揮思政育人功效。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網上資源,選取適合醫學倫理學的案例恰當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加強學生對學習重視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醫療衛生人才。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課程思政”與人文素質教育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兩者互相促進。通過對醫學倫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和優化整合醫學倫理學思政教育資源。構建思政教育價值共同體,強化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同行并重,為提高醫學本科生的醫學倫理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開辟新思路。醫學倫理學教學,可以使學生用理性思維去觀察與探索臨床實踐中的道德現象與道德問題,使其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能夠真正的關心、愛護患者,做出正確的倫理決策,促進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建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