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15123)
師生關系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熱點與難點,近來“取消水課”和“教授走進本科生課堂”的呼聲,更讓我們看到了大學師生關系虎尾春冰的處境。因此為解決師生關系的現實困境,有必要重新對何謂理想的師生關系進行哲學思辨,本文以存在主義師生觀重新賦予“洞穴喻”新的內涵,最后在真實與理想的沖突中,抒發對理想大學師生關系的反思與感悟。
在《理想國》第七卷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和格勞孔的談話,為解釋其哲學王思想作了一個著名的比喻,描述了對人類知識的基本想象,這就是經典的“洞穴喻”[1]。我們從教育的視角去分析這個比喻,可以把洞穴看成我們大部分人所處在的世界,柏拉圖明確聲稱囚徒與我們相像,代表著人類的狀態。而太陽是至善的理念,是真理,洞外的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而教育就是使人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徑。在整個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轉向,走出洞穴和適應的過程就是是靈魂的轉向與上升[2],如果這個人從外面的世界因為想到同伴被困于洞穴而返回幫助他們,這個角色就是教師。可以說柏拉圖認為教師是帶領人走出現實世界轉向理念世界的關鍵,教師的職責是促使學生靈魂的轉向,幫助他們看到“太陽”,進入陽光下生活而不是困于洞穴之中,其途徑是通過啟蒙教育[3]。
但事實上,柏拉圖對于教師這個職業,對于他所塑造的“哲學王”的未來是悲觀的。《理想國》這本書是柏拉圖紀念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所作,在他眼里蘇格拉底就是“哲學王”,是最接近真理的人,然而城邦里沒有人理解他,把他當作瘋子。在“洞穴喻”中這個人就是柏拉圖心目中的蘇格拉底,自然洞穴喻的結局就與蘇格拉底之死一樣令人遺憾,《理想國》這一名字可能也是因為柏拉圖覺得世上再無蘇格拉底的悲嘆。
“洞穴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疑問,首先,是什么解放了這個走出洞穴的人的束縛。第二個疑問是,洞外世界的陽光舒適與真實的狀態與洞內的黑暗禁錮與愚昧的狀態對比之下,這個人真的愿意返回洞穴嗎?如果我們承認柏拉圖所說,這個人一定會選擇返回洞穴帶領同伴走出洞穴,那么就出現了第三個問題,這些認為洞穴世界是唯一世界的人,是否會相信他。如果有些人相信有洞外世界,跟隨著這個人經過痛苦的過程走出了洞穴,看到太陽會不會有些人覺得刺眼,從而認為這個人所說是謊言。
現實中我們是缺失“太陽”的,理性主義的發展使得科學知識成為類真理的存在,并且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知識的獲取與教育密不可分的原則已經過時[4],與“太陽”相伴的人文、社會知識被指責為缺乏科學性,教育育人功能難以發揮。此外,在現今社會教師在主觀上已不再具有追求“善”的充分動力,在教化他人的過程中既會對職業感到厭倦,也可能出現失誤[5],同時學生也在變化,教師要求權威和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的沖突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化,學生對于教師的不信任,使教育靈魂轉向的目的更難以實現,教師角色亟需重新定位。
正是這些疑惑和時代的變化,使一些新的思想在對舊哲學或發展或批判的過程中誕生,存在主義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存在主義最顯著的特征便是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質”,與柏拉圖為代表的傳統哲學認為實在是超經驗的觀念不同,存在主義更強調個人,反對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人,他們認為人的存在的基本特點是他的絕對自由,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對于“洞穴喻”研究,以海德格爾的釋義最為經典,他認為洞穴比喻揭示了存在者經歷的三個階段,即洞穴中器物之陰影(最低級無蔽者)、洞穴中器物(比較無蔽者)、洞穴外理型(最無蔽者)。存在主義師生觀將如此續寫洞穴故事:假設偶然走出了洞穴的人他最終選擇返回洞穴,他會向囚犯們解釋洞穴世界里一切的來源,介紹洞外世界的模樣,告訴他們走出洞穴需要經歷的每一個痛苦的過程,告訴他們洞外世界也不一定每處都有陽光,將是否愿意走出洞穴交由囚犯他們自己選擇。如果有囚徒選擇走出洞穴,那來自洞外的人就引導他前進,向他講解他會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任由他自己形成對洞外世界的認知,適不適合自己,再次選擇是留在洞外還是回到洞內。如果有囚徒不愿冒險離開洞穴,就教他們如何更好地在洞穴中生活,幫助他們掌握必備的技能,擁有改造自己生活的能力,找到自己在洞穴世界的定位和分工。
存在主義師生觀認為教師要把知識“提供”給學生而非傳授,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存在,選擇自己的道路與未來,同時要讓學生養成責任意識,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他們反對柏拉圖關于“太陽”的隱喻,認為洞內外都是真實世界,只有適不適合而沒有好壞之分,“真理”是人自己創造和釋義的。同時也反對教育是強迫性的說法,認為一切都在于學生自己的選擇,教師不能把自己的知識、價值觀念等一切東西強加給學生,師生之間沒有自己追求的現實利益,而是基于“對話”形成一種平等理解的真誠、互相信任與賞識的交往。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大學中理想的師生關系將產生這樣的典型:一名教授是所在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他總會在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認真備課,不僅給學生們講解基礎知識還時常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課后同學們可以隨時與他談心、請教,他們經常一起就某一個問題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他常常會得到新的研究靈感,學生們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同學們都非常尊敬、喜歡與信任他。然而現實中人的經歷與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在科研中成為佼佼者是需要一定天賦的,同時也并非一個好的學者就能講好一門課,否則他就需要花大量時間專研,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此外理想的大學師生關系致對于教師的要求過高,而現實中學生的自主性卻難以支持理想關系的實現。一個可靠的解決途徑是基礎課程同中小學一樣由專職教師講授,專業課由該領域的教授專家上課,教授講他所擅長的內容,學生也有一定的基礎能夠發揮學習的主體性,有效實現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現實中我們應積極改變政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不用強求達到理想,即教師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責任意識,充分發揮主體性,選擇將自己打造為一個自由而有社會貢獻的人,在真誠的情感交流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自己有能力、有決心、有責任地創造出自己至善的“太陽”和生活世界,這才是“洞穴喻”和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