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娟
(山西工程職業學院 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12)
關于翻譯理論的研究,學術界已經有許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學者們給出了多種方法和途徑,形成了多個學派,其中主流的學派有對等翻譯學派、功能學派、語言學派和多元系統派等[1]。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尤金奈達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動態對等理論,其強調譯者在翻譯時應當充分尊重原文信息,譯文的內容應當與原文基本一致[2]。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學者對于翻譯理論的研究逐漸開始更多地關注譯語文化,強調譯文的交際功能和社會效應應當與讀者實際需求相稱,這一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以往以文本為中心的對等翻譯傳統[3]。以圣經的翻譯為例,譯者逐漸開始根據不同的情境需求對翻譯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譯文更容易被目標讀者接受,從而達到廣泛傳播的目的。在這其中,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經過不斷的完善,得到學術界廣泛地認同,為高校的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可遵循的翻譯標準,對于指導我國大學翻譯教學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研究者萊斯提出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Translation Criticism)是功能翻譯理論的雛形,于1971年在其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進行了闡述,強調雙語翻譯應以實現特定翻譯情境下的功能為判定準則[4]。1978年,在萊斯翻譯批評理論的基礎上,由萊斯的學生弗米爾所著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一書中提出了翻譯目的論,這也是功能翻譯理論中的最重要理論之一。翻譯目的論指出翻譯行為的過程、策略及方法由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并且應當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譯文能夠使讀者更容易接受[5]。翻譯目的論遵循三個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是指翻譯原文的作用主要是信息來源,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譯文的交際功能,譯文應當符合讀者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習慣,根據目的選擇翻譯方法,不受限于原文的功能。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分別指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語內連貫是指譯文應當適用于讀者的閱讀習慣,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語際連貫是指譯文應當與原文內容相符,但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6]。90年代初,同為萊斯學生的克里絲汀·諾德在老師和弗米爾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理論,其目的是避免譯者脫離和曲解原文,從而造成讀者對原文的錯誤理解,避免激進功能主義。諾德強調,譯文應當以原文為基礎,沒有原文就沒有譯文,譯文應當同時對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負責,原文分析、翻譯綱要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與層次化是翻譯教學的三個重要能力培養目標。
功能翻譯理論與傳統的對等翻譯理論不同,功能翻譯理論強調實現預期功能是翻譯行為的首要指標,而不再關注譯文內容是否與原文對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在充分分析和理解原文含義的基礎上,結合讀者閱讀習慣、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語境等因素來確定相應的翻譯策略及方法。功能翻譯理論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可拓展性,改變了以往對等翻譯的二元對立模式,它是以譯入語文化情境中的交際目的來確定翻譯原則和對譯文進行評價,對于指導英語翻譯實踐以及英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作為我國高校的一門必修課,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側重于聽、說、讀、寫方面,而對翻譯理論以及翻譯技能的學習相對缺乏,鮮有開設專門翻譯課程。功能翻譯理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對于大學生閱讀國外文獻、了解國外先進科技和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目前高校的英語翻譯教學中,需要功能翻譯理論來指導和檢驗翻譯實踐,從而滿足學生的需求。
在已有的翻譯課程中,對等翻譯理論應用較多,將英文翻譯過程簡單看做由英語和漢語之間的相互轉化,而忽略了譯文與語境的關系,這一模式相對單一,且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這一句如果僅關注字面含義即“愛我,也愛我的狗”,這一翻譯是相對生硬的,并沒有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創造力不足。但如果翻譯為“愛屋及烏”,不僅可以準確表達出原句的含義,也在翻譯的模式上充分考慮譯文的功能性,而不拘泥于單純的詞句轉換。
在傳統的對等翻譯教學中,翻譯評判標準由教師制訂,而這一標準往往會提供一個譯文標準答案,譯文評定過程實質上成為糾錯過程,這并不能適應功能翻譯理論下的譯文評定。諾德在翻譯目的論中曾指出,譯文的評判不應只注重語法正確與否而忽略其他方面,在實際操作中,要以翻譯綱要為基準,以譯文能夠滿足翻譯功能為標尺,重點評判翻譯策略是否達到翻譯目的,以此作為譯文是否合格的尺度。翻譯目的是否達成應當以“適宜”為標準,“適宜”是指譯文應適應預定的翻譯目標以及目標讀者的語言環境,鑒于不同的翻譯任務對應的翻譯目的和語境也不盡相同,因此,“適宜”這一標準是動態變化的,可操作性較強。在實際的翻譯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功能翻譯理論的相關要求從整體到局部評判學生的譯文。先通過整體來查看學生譯文是否達到預定目標,再通過譯文的文體規范來評判是否滿足目標讀者的語境及文化要求,最后從局部分析譯文的語法、詞句和表達是否準確。教師也可在課堂上設置學生互評環節,通過學生互相評閱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功能翻譯理論的理解。
目前傳統的對等翻譯教學方案已經不適用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教學工作,教學方案的改進應當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重視譯文整體效果。英語翻譯并不是逐詞逐句翻譯就可完成的,應當注重譯文的整體性。當前大多數的教學體系,翻譯教學較多采用逐詞逐句翻譯,對于翻譯細節的教學過度側重,但往往忽視了譯文整體性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案也應注重學生對于翻譯整體性的理解和培養,注重譯文整體的功能效果。二是注重語篇功能。訴求功能、寒暄功能、指稱功能和表情功能是諾德翻譯目的論中指出的文本四功能。基于此,譯文是在不同語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這四方面功能的載體與表現,而語篇與語境相互統一。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當注重語篇功能的教學,讓學生在翻譯時注重語境在譯文中的應用,譯文不能脫離語境。三是翻譯方法優化。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普遍開展了翻譯理論的學習,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對理論的學習情況以及英語能力水平開展相應的翻譯方法的培養,通過加強學生對于原文的理解,使其明白原文的含義及譯文語境的變化,根據翻譯目的及實際語境來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使其加深對功能性翻譯方法的理解。
功能翻譯理論在實際的工作和學習中對于跨語言快速獲取知識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要使命,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接班人和開拓者,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的先進技術對于提升我國先進生產力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功能翻譯理論的應用及時學習相關專業的研究現狀,掌握科學研究的前沿動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同專業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自擬一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研究主題,每個小組主題不同,利用功能翻譯理論建立科研資料庫,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小組討論制訂翻譯任務的目的以及翻譯策略,通過整理和搜集國外研究資料分配給小組成員不同的翻譯任務,小組內以及小組之間可以進行譯文成果的討論和分享,總結翻譯經驗,教師進行引導和點評,最終匯總形成不同主題的科研資料庫。這一方法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在功能翻譯理論實踐的同時也對學生專業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一舉兩得。
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英語教學,翻譯過程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相互轉化,更是知識、信息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它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功能翻譯的運用將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和信息相互融合,對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功能翻譯為譯者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可幫助譯者在提升基本翻譯技能的同時,培養多元化的創新性思維。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功能翻譯理論的優勢和實用價值,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基于目的性的翻譯方法,快速獲取所需知識,從而促進其專業課程的學習和進步,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翻譯人才和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