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國斌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2016年7月出臺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推進教育信息化,建立適應教育模式變革的網絡學習空間”。自2017年以來,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學術平臺上,以新媒體、碎片化等為關鍵詞的研究成果快速涌現,成為新的研究熱點。新媒體是指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技術構成的移動互聯網及其他互動性的數字媒體,也被稱為第五媒體。目前,主流媒體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多以短視頻為主,不需要整塊的學習時間,自由度更高,在學習內容上呈現短、散、簡的特點,內容長度一般不超過15分鐘[1],內容多為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是對原有的完整體系的拆分[2],學習難度相對較低,較少發生深入探討和學習。[3]學習媒介主要是信息化設備和平臺等載體。
碎片化學習能力由5個子能力構成,分別是獲取能力、合作能力、技術能力、反省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獲取能力是指本科生的資源下載、閱讀、理解等能力。合作能力是指本科生在新媒體學習中共同參與的意識、討論的能力、評價的能力等。技術能力是指本科生操作媒體資源的信息技術能力,包括訪問在線學習資源、編輯學習資源、制作學習資源的能力。反省能力是指本科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調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指本科生在新媒體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情緒的管理、時間的管理和學習目標的管理的能力。
筆者在全國范圍內隨機抽取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在讀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總共發放問卷1020份,其中有效問卷1005份,有效率為98.53%。研究采用自編問卷《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學習能力調查問卷》,問卷主體部分設計了獲取能力、合作能力、技術能力、反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5個維度。
研究結果顯示,在本科生的主觀因素方面,各個維度在性別和年齡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對新媒體學習能力的影響不顯著。在客觀因素方面,本科生所在的年級、就讀學校的性質和擁有電子設備的數量對新媒體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影響。第一,所在年級對學習能力影響明顯。在獲取能力方面,大四本科生的獲取能力顯著高于大一及大三本科生;在合作能力方面,大二和大四本科生的合作能力顯著高于大一本科生,大四本科生的合作能力顯著高于大三本科生;在技術能力方面,大四本科生的技術能力顯著高于大一和大三本科生;在反省能力方面,大四本科生的反省能力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的本科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大一和大二本科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顯著高于大三本科生。第二,就讀學校的性質同樣影響碎片化學習能力的形成。從比較均值來看,民辦院校本科生比公辦院校本科生的獲取能力、合作能力、技術能力、反省能力要高。此外,就讀專業偏向理科的本科生的合作能力和技術能力顯著高于偏向文科的本科生。第三,個人擁有的電子設備數量也是重要的能力影響因素。總體而言,擁有更多獲取新媒體資源的電子設備的本科生的獲取能力、合作能力、技術能力和反省能力更高。
從構成碎片化學習能力的5個維度上看,沒有一個維度的能力達成人數比例能夠超過85%。在5個維度對應的15個子維度中,僅有8個子維度的能力達成比例超過70%。由此可見,目前,高校本科生并沒有太突出的碎片化學習的單一能力。其中,信息獲取能力、合作能力最差,技術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新媒體資源獲取的能力主要包含新媒體學習資源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選擇能力三個方面。
本科生新媒體學習資源的閱讀能力總體不高,僅有34.33%的本科生在瀏覽信息時可以做到一目十行,74.51%的本科生在閱讀時可以做到精力集中。雖然精力集中情況較好,但本科生在瀏覽速度方面嚴重滯后。
本科生在新媒體學習資源的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問題。45.87%的本科生可以完全理解并掌握網絡平臺的學習信息,28.56%的本科生對自己的能力無法確定。大部分本科生理解和掌握網絡信息的能力水平尚未達標,對自我能力的判斷也存在一定不足。
本科生的選擇能力總體較好。74.83%的本科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有效地選擇相應的網絡平臺,但仍有26.97%的本科生在查找資料時無從下手。可見,大部分本科生能夠做到有目的地選擇資源,并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式和途徑。
總體來看,目前,本科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一般,優勢并不明顯,還需進一步提升。
合作能力主要包括參與能力、討論能力和評價能力三個方面。
本科生的參與能力呈現分化的現象。79.11%的本科生愿意與別人分享網絡平臺資源,但在小組學習中主動發言的本科生僅有39.51%。本科生在愿意與別人分享網絡平臺資源的同時能做到主動發言的人數過少,這反映出本科生在接受新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仍然堅持不愿主動發表觀點的傳統做法。
本科生的討論能力總體較好。74.23%的本科生能在網絡學習時與同伴一起討論學習的方式。這一點與小組主動發言的比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發言的方式是關鍵因素,正式的、面對面的發言似乎被大部分本科生所回避,但非正式的、非面對面的交流則被本科生接受和喜歡,這體現了本科生目前的復雜心態。
本科生的評價能力總體較差。僅有30.84%的本科生愿意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評價別人的文章,自己的評價得到別人點贊的比例為27.47%,這顯示出本科生實施評價的次數和關注別人的頻率都處于偏低狀態。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情況來看,本科生目前的合作能力較為欠缺和不足,需要改善和提升。
技術能力主要包括訪問學習資源能力、編輯學習資源能力和制作學習資源能力三個方面。
本科生在訪問學習資源能力方面呈現分化的現象。67.66%的本科生每天都會訪問中國知網、百度百科、中國大學MOOC(慕課)、火山視頻App、小紅書App等平臺,67.04%的本科生認為自己能比別人獲取更多的網絡資源,39.4%的本科生在搜索網絡資源遇到困難時能夠發現問題所在。數據顯示,超過60%的本科生每天都會訪問多個常見的新媒體學習平臺,說明本科生對現有碎片化學習資源較為熟悉。同時,僅有不到40%的本科生能夠發現網絡信息搜索困難所在,說明其信息技術水平還較差。綜合兩項數據,目前本科生訪問學習資源能力整體不高,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本科生的編輯學習資源能力較好。64.48%的本科生具備提取、整理網絡學習資源的能力。這說明本科生掌握了簡單的編輯工具和技能,有一定的經驗,能夠根據需要對學習資源進行優化。
本科生的制作學習資源能力總體不佳。49.56%的本科生具備視頻、音頻下載、編輯、制作、網絡訪問等初級的信息技術。相比于編輯資源,制作學習資源的難度更大,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對內容進行選擇、構思、設計等,達到這種技術水平的本科生較少。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情況來看,目前本科生的技術能力不足,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升。
反省能力主要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調整能力三個方面。
本科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總體尚可。64.97%的本科生能夠發現多媒體平臺學習與傳統書本學習的差異,這說明本科生對新媒體學習的特別之處還是比較認可的。
本科生的分析能力總體較好。78.31%的本科生在搜索資源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尋找新辦法,66.62%的本科生能夠主動分析不同網絡平臺的差異。對于本科生而言,自主解決網絡問題是相對普遍的做法,這說明本科生具備一定的辨別和思考能力。
本科生在調整能力方面的總體情況良好。79.8%的本科生會主動調整網絡平臺以達成學習目標,77.61%的本科生會主動調節網絡視頻的學習節奏。調整能力是實施自我學習的必備能力,本科生做好調節才能夠讓學習的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中。數據顯示,本科生的調節能力較好。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情況來看,目前本科生的合作能力總體尚可。
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情緒的管理、時間的管理和目標的管理三個方面。
本科生對情緒的管理能力呈現分化的現象。76.42%的本科生在網絡學習時會主動調節情緒,52.63%的本科生會被情緒左右。這反映出本科生在對情緒的管理過程中雖然有一定的調整意識,但并不穩定,缺少持續性。
本科生對時間的管理能力總體較好。77.81%的本科生會自行安排學習時間,41.7%的本科生會在等車的時候進行網絡學習。本科生已經有了在零散時間里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學習的意識,這能有效延長自主學習的時間。
本科生對目標的管理能力總體較差。57.12%的本科生會漫無目的地瀏覽網站,39.21%的本科生會拖到最后一刻才去查閱需要的資料。本科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拖延情況,對時間的利用也缺少規劃。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情況來看,目前本科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仍然不高,需要改善和提升。
新媒體學習的自由化和碎片化的特點與高校傳統的集體教學方式有著較大差異,這也促使很多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例如,廣東醫科大學的“內科學”的碎片化學習改革[4],西南財經大學的“計算機輔助設計Photoshop”[5],陜西科技大學的“互聯網 +”“電子系統設計實訓”[6],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高校游泳微課等成功經驗都是有益的探索[7]。教學改革讓碎片化學習正式走上了高校的教學舞臺,深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本科生創造了更多自主、自由的學習機會。
溫斯坦認為學習策略包括認知信息加工策略、積極學習策略、輔助性策略(如處理焦慮)、元認知策略(監控新信息)的獲得。[8]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是碎片化學習質量的重要保障,對學習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相比于傳統學習方式,新媒體背景下的碎片化學習需要探索出適應互聯網和信息化學習平臺的策略。學習策略可以通過專門的研討和培訓不斷改善,也可以在實施新媒體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的改善必然帶來學習效果的提升,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合作能力的提高。
鼓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提高碎片化學習質量的重要前提。在個性化的時代,自由和參與度是保障學習熱情的重要因素。學校可通過知識眾創、眾籌建立學習共同體,讓每個學習者都成為學習的資源提供者、分享者和受益者,激勵學生成為共同學習中提供資源的主人,從而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技術素養是碎片化學習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著碎片化學習的質量。針對高校本科生信息獲取能力和技術能力不足的現狀,學校或者相關企業可以根據學生碎片化學習的普遍困難,開展專題式學習,有針對性地實施新媒體技術的培訓,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快速提升學生的新媒體學習的技術素養。
碎片化學習是高校本科生共同面臨的機遇,也是挑戰。高校之間可以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營造濃厚的研究氛圍,以快捷高效的方式幫助本科生在這場學習革命中取得優勢,獲得發展。
時代的變遷催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方式的改變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推動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革新是高校教師的使命。基于新媒體資源的碎片化學習讓學生實現了學習的時空自由,也幫助教師實現了教學的時空自由。探索和研究本科生碎片化學習的策略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引導和助推作用,是未來教學改革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