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宏,王祥科,李 杰,牛軼峰
(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湖面長沙,410073)
研究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奪取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支撐力量。隨著高等院校學科建設的迅猛發展和學位點的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教育日益成為高等院校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點和核心。但是,長期以來,軍隊院校碩士研究生主要側重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人才培養類型單一,難以適應和滿足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目前,隨著軍隊研究生教育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的全面推進,多所軍隊院校擴大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雖然院校對學術型及應用型研究生在學制及學分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要求,但在培養模式及課題指導過程中仍然采取無差別化教育,并沒有真正實行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1]與此同時,軍隊院校近年來逐步擴大軍隊在職干部及地方生的招生比例,呈現出軍校應屆畢業生、軍隊在職干部和地方生教育并重的新態勢。由于不同類型學員在成長經歷、教育背景、職業規劃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如何結合學員的差異性,落實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成了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新課題。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推進,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局部信息化戰爭逐漸成了主要戰爭形態,信息化武器裝備成了戰斗力的關鍵物質基礎。例如,精確制導武器使得目標火力打擊更加精準,一體化信息作戰平臺使得指揮控制更加高效,無人作戰裝備更是突破了傳統作戰方式的諸多局限。同時,軍事變革催生了多種新型作戰樣式,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體系成為軍隊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實行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著重培養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對高技術武器裝備的使用、維護和開發能力,加強學員的聯合作戰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新型武器裝備效能,發掘聯合作戰體系的巨大潛力,對提高作戰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防科技的飛躍發展是推動軍事變革的主導因素。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武器的技術含量大幅提高。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防科技的較量。全面實施科技興軍,是我軍培養世界一流軍隊的重要戰略選擇。然而,科技的制勝關鍵在于科技人才。誰擁有科技人才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實施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著重培養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科學理論水平及創新能力,有利于激發學員深入鉆研,鼓舞其創造新理論、新方法,為我軍搶占科技強軍先機、贏得科技制勝優勢做出貢獻。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向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的內涵式發展轉變,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和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當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任務。[2]國務院印發的《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實現我國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轉變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重。實行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能促進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和布局的進一步優化,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完善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更好地滿足軍隊建設發展的需求。
軍隊院校近年來逐步擴大軍隊在職干部及地方生的招生比例,而不同類型學員的職業規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部分軍人學員畢業后被分配至一線作戰部隊,從事作戰應用;部分軍人學員畢業后被分配至軍隊科研院所,從事科學研究。地方學員畢業后去向更廣,可選擇軍工集團、民用企業、軍隊科研院所等。不同的任職崗位對學員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素質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軍隊院校只有實現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根據培養對象將來崗位的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及方案,有針對性地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才能為個人發展夯實基礎。
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在教育發達的美英國家有著比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相對而言,國內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模式自2007年開始逐漸走入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國內諸多高校參考英美高校的成熟做法,開始探索碩士研究生的分類培養模式的新思路。
英國的研究生教育歷史比較長,體制完善,注重課程學習和學術研究,在全球高等教育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將碩士研究生分為兩類: 修課型碩士(Taught Master)及研究型碩士(Research Master)。修課型碩士學位以職業為導向,多注重知識技能的運用和實際案例的分析處理。修課型碩士在校期間主修課程,由專門的學術教員授課,教師通過專題報告和輔導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修課型碩士一般無畢業論文要求,也不進行畢業答辯,只需要完成規定量的課程學習即可畢業。研究型碩士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導師的指導下,自己選定課題并展開研究,最終撰寫學位論文,答辯通過后方可畢業。
國內各大高校也在分類培養體系建設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作為改革探索的先驅,清華大學將分類培養機制與碩士、博士定位交叉結合。[3]對于碩士研究生,清華大學將其培養目標明確為培養各行業高水平專業技術應用人才,并確立了應用型、研究型和復合型多樣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是針對應用學科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校提供更多機會培養其應用性技能技術。為了重點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技術實踐能力以及技能實際應用能力,學校大力實施“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及“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與訓練計劃”。此外,為了加強學術型人才的科學研究探索創新能力以及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學校全面實施“未來學者培養計劃”及“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清華大學的分類培養舉措立足于研究生不同階段的不同實際需求,有側重性地實施培養方案,值得借鑒。
軍隊院校應遵循分類培養原則,結合軍隊實際,明確應用型碩士生和學術型碩士生的培養目標及人才定位。只有培養目標定位準確,才能準確把握高層次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內涵,豐富和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一方面,隨著軍隊改革逐步推進,作戰部隊、試驗基地以及軍區保障等單位對先進武器操作及新型技術應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應用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應著力培養軍隊高層次應用實踐型技術人才,以滿足部隊在備戰訓練中對裝備使用、維護保養及二次開發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軍隊作戰水平的提升離不開高性能武器的研發與先進作戰技術的積極探索。這一發展需求為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應注重基礎科學探索研究能力,筑牢知識基礎,緊跟科學前沿,為部隊科研院所提供高水平科學研究型人才,以滿足前沿軍事科學技術探索的內在需求。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定位應立足于畢業后的不同職業規劃。應用型碩士生將為一線部隊提供對高技術型裝備使用、維護和開發的有力支撐,學術型碩士生可全力支持軍隊的高水平軍事科學研究計劃。以此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將為培養計劃的具體實施提供準確方向。
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專業方向需結合軍隊信息化建設中的實際發展需求以及本學科的專業優勢,進一步凝練出具體的二級學科方向,使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既有學科優勢,又與軍隊需求相吻合。對于應用型碩士生和學術型碩士生的招生方向可有所區分,在相同的一級學科下,可設立針對不同類型的二級學科。應用型碩士的招生方向可更偏向于工程應用領域,并與一線部隊的需求緊密結合;而學術型碩士的招生方向可更傾向于基礎學科研究,并與部隊科研院所的需求交叉融合。實施招生選拔時,軍隊院校應充分調研應用型人才需求單位(作戰部隊、試驗基地、裝備維修機構)和學術型人才需求單位(科研院所、軍隊院校)的用人需求量,以此為依據制定當年的應用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招生數量及比例。在招生生源上,應用型碩士可適當從部隊中有工作經驗的考生中錄取,而學術型碩士可適當從應屆本科生中錄取。制定與報考生源相匹配的招生比例,能優化碩士研究生的整體結構,并促進應用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雙軌并行培養與發展。
1.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
應用型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應進行必要的區分。應用型研究生的課程內容應更注重知識應用和工程實踐,教學方式應多采用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的方式。而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內容應更強調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教學方式應突出啟發式教學。
2.實踐教育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特別是在當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培養學員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成為當代信息社會的必然需求。[4-5]對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軍隊院校可以組織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到作戰部隊、裝備維護中心等單位進行實踐教學,開展與部隊建設和作戰訓練緊密結合的課題。同時,學校可利用合作單位的軍事演習、比武競賽等實踐條件,培養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對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軍隊院校可以組織學術型研究生到具有學科優勢的科研院所進行實踐學習,學習前沿理論知識,并鼓勵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形成創新性成果。
3.管理模式
軍隊院校碩士研究生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素養、軍事素質、作風紀律、專業能力和品質等方面,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合力聚焦,才能培養出素質全面、能力過硬的復合型人才。研究生管理工作涉及學員隊、教研室、機關、在職單位、導師等多個管理機構和管理者。如何統籌和協調各管理機構的工作職責,共同促進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落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應用型研究生與學術型研究生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實踐教育、學習階段方面存在差異,管理工作也應分類進行。例如,可以對應用型與學術型研究生進行分區隊管理,對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的導師隊伍進行分類建設,機關職能部門也應對應用型及學術型研究生進行劃分,實現專人負責,從而細化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分類培養最終將以分類評價為標準進行培養成果的審核。碩士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任務可主要分為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應用型碩士可研修更多工程技術相關類實踐實驗課程,掌握多種實際技術與技能。在研究課題的選擇方面,應用型碩士可通過與導師的討論溝通,確立貼近部隊實際需求的研究方向。基于其課題的碩士畢業論文不一定要求學術創新性,但要求體現較強的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對于提升部隊作戰性能有較強的應用價值。這一評價標準的把控可交給由同行專家及作戰部隊高級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論文評審組來完成。對于學術型碩士,課程的選擇上可偏向基礎理論課程和前沿技術研討課程,以此來培養學生扎實的數理基礎,并發展學生的發散性、創新性思維。學術型碩士的研究課題應更注重學術創新性與前沿性,與所在教研室的研究方向相契合,并在研究期間接受研究能力及思維方式的訓練。畢業論文及學術成果應交由導師、同行專家及理論研究工作者共同審閱,以此來考察學術成果的創新性及研究價值。
導師作為學生培養中的至關重要的角色,也需要根據碩士研究生的不同類型進行合理分配,并充分發揮作用,培養出適應不同職業需求的合格人才。對于應用型碩士,軍隊院校一方面要指定具有豐富實際工程經驗的校內導師,指導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項目實踐,另一方面,要配備作戰部隊中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校外導師,幫助學生了解部隊實際,打通從學校到作戰部隊的溝通渠道。對于學術型碩士,軍隊院校應選擇科研實力強、理論基礎扎實的教師作為導師,帶領他們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培養鉆研探索能力。在導師悉心指導的基礎上,完善的硬件設施配置和寶貴的實踐應用機會將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院校可與作戰部隊、試驗基地及研究院所等單位合作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提供切合部隊實際的實踐項目并指導學生開展相關課題研究。除在本校建立實踐平臺外,軍隊院校還可將教學培養遷移至實際部隊單位中,通過聯合培養或者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部隊氛圍,并結合部隊單位的資源優勢,完成實踐或者研究環節。通過與一線部隊單位的合作,學校搭建由院校教學到工作應用的橋梁,努力建設適合研究生教育的實踐基地體系。此外,在軍民融合背景下,軍隊院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培養手段,充分運用企業的資源,建立合作導師培養模式,促進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培養。例如,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率先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6]
軍隊院校是培養軍事人才的主陣地。本文以軍隊院校改革為契機,結合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現狀,對新時期軍隊院校碩士研究生學術型和應用型分類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立足于軍隊院校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特殊使命,本文討論了軍隊院校碩士研究生學術型和應用型分類培養的意義。隨后,本文對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分類教育培養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此外,本文從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定位、招生專業和比例、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實踐教育、管理模式、評價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初步探討了軍隊院校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實施,為軍隊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建設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