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撫順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需要工匠精神”;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之后連續三年都將“工匠精神”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對2017年5月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做出重要批示:“堅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產業大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也就對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提出了新要求。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踏實肯干,愛崗敬業,認真對待工作中的細節,而不能是以賺錢為目的,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要具有工匠精神。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體現了從業者的職業價值觀。工匠精神在實際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愛崗敬業是指從業者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靜下心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專心致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對待工作一絲不茍,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原則,全心全意專注在一個工作上,不要見異思遷,這樣才能在這個工作領域內獲得一定技能,才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最終可以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根本。
精益求精是指從業者要不斷進取和創新,不能對已有的成績知足常樂、得過且過,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樹立正確的志向和高尚的目標奮斗,追求卓越,爭取做得更好,達到極致。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有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工匠”,是因為他永不滿足于現有成績,只有進行狀態,沒有完成狀態,永遠在路上孜孜以求[2]。重慶女孩聶風憑著自己的剪發技藝、廣州選手梁智濱靠砌墻手藝二人獲得了世界技能大賽的金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追求極致、精益求精。
協作共進是指從業者要有團隊合作的精神。“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這種說法告訴我們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新時代的工匠需要有團隊合作精神,才能擔當新時代的重任,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跡,只有發揮團隊的共同奉獻精神才能完成目標任務。當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已經由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原來的手工作坊,每個從業者都有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一部分,只有團隊協作,才能完成全部任務。團隊需要的是同心協力,“獨木難成林”。攜手共進、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是現代“工匠精神”的要義。
追求卓越要求從業者要有不斷創新的進取之心。傳統工匠傳承的主要方式是祖傳父、父傳子、子傳孫,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強調的則是不忘初心,結合實際情況,大膽質疑,勇于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或者創造新的、比過去更好的技術或事物。創新不離根,舊中生新,跟上快速發展的時代步伐,才能用升級換代的新產品滿足市場的需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想立足于現代社會,成為新時代的“工匠”,就必須擁有“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比如我們大家熟知的華為、格力、萬科和三一重工等不凡的企業,他們都開始自我反省,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出問題所在,培育企業的工匠精神,在恪守業界良心的基礎上,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在世界平臺上銳意進取,持續創新。“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靈魂。
新時代高職院校在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上是義不容辭又責無旁貸的[3]。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現狀令人擔憂,這背后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根據撫順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分布情況,選取了554名不同年級各個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以問卷的形式對學校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現狀及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行了調查。其中回收問卷549份,有效問卷546份,其中:大一年級254份,占46.52%;大二年級214份,占39.19%;大三年級78份,占14.29%。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了問題的所在。
“工匠精神”能否對學生的未來產生影響,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工匠精神”的領悟程度。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都知道“工匠精神”這個詞匯,也知道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但很多學生卻并不真正知道“工匠精神”這四個字的內涵,也不清楚“工匠精神”與英語職業技能之間和職業發展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聯,很多學生簡單地認為“工匠”即“工人”,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高校還是重視成績,重視就業率,忽視了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學生對職業發展的理解也僅僅局限于找到一份薪資不錯的工作;再加上我國長期以來的現狀是工匠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不屬于功名者的追求,因此也就造成了當前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學習的程度不夠,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不足。
高職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過程中,需要利用多種資源,采取多種方法培育學生的工匠意識和工匠精神。但是目前,不少高校更多地專注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英語技能訓練,很多英語教師認為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在英語課堂上很少有教師對工匠精神進行教育和宣傳,淡化了工匠精神在課堂上的培育。因此學生獲取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是:教師在課堂簡略地提一下工匠精神的相關知識,大多是思政課上提及;學校通過宣傳櫥窗或者是講座報告宣傳工匠精神的相關內容。從學生在學校獲得工匠精神的途徑來看,高校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過程中,氛圍還不夠濃厚,沒有做到全方位、廣渠道,模式和方法比較單一。因此雖然學生們通過這些渠道可能認知到“工匠精神”非常重要,但是卻不理解到底重要在哪,也就造成了他們工匠精神的欠缺,從而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探索將工匠精神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勢在必行。
目前,很多高校非常重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企業文化職業精神的熏陶,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4]。很多高職院校在教材的編寫、課程體系的設置等環節注重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有些系部的專業還開展訂單式培養,這類方法和模式可以讓學生盡快了解合作企業的文化理念和工作要求,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校企合作大多具有功利性目的,產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都十分有限,這導致了在有些校企合作中并沒有真正引領工匠精神。
校園文化在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要,它對于豐富師生生活、處理人際關系、塑造師生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5]。但是目前大多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創新點比較少,在校園文化體系中缺少優秀的校園文化活動項目,缺乏工匠精神的嵌入,針對不同專業的工匠精神缺少個性化內涵;或者校園文化中有工匠精神的內容,但是沒有系統的規劃,使校園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流于形式,沒有使工匠精神入腦入心,沒有充分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高職院校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外許多國家在高職院校中都將其作為一種格外重視的培育方向。因此,我們該如何把高職院校提高到它本該所在的位置,如何使人們形成一種關于職業教育的正確價值觀,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工匠精神如何有效引導是尤為重要的。
高職英語課堂融入工匠精神的前提條件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工匠型教學隊伍,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這就需要英語教師轉變自身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教師要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專業特色,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改變教學方式,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6],將工匠精神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考核之中。原來的傳統專業課堂是教師講解專業知識,整個英語學習過程缺少創新和實踐,也缺少工匠精神的嵌入。教師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專業課堂對于工匠精神的融入是通過實踐來幫助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7]。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將工匠精神落實其中,讓創新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英語課堂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學內容,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有些專業如英語教育、數學教育、小教、學前等專業,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相比,對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更加緊迫,這些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是否盡職關系著小學生的未來。因此課堂上工匠精神的融入至關重要,培養學生對教育工作崗位的熱愛,把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
學生身處校園之中,時刻浸潤在校園文化的氛圍之中。高職院校應當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以此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協作共進、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兩大類。
1.物質文化環境建設
學校的體育場、教學樓、實訓基地、教室、食堂、宿舍、校園道路、樹木花草、小橋流水等都是校園內的物質環境[8]。整齊的教學樓、一塵不染的食堂桌椅、安井有序的食堂打飯秩序、窗明幾凈的教室、班級里懸掛具有不同特點的格言、修剪整齊的花草綠樹,都會讓學生體會到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學生生活融入了工匠精神的校園環境之中,不知不覺他們的思想觀念、性格塑造、價值取向都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2.校園文化建設
職業學校應以校園文化為平臺,通過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將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的構建相結合。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知識競賽、技能大賽、工匠進校園、優秀校友展臺等,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引導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同時還要注意不同專業工匠精神的個性化內涵及培育要求。此外,將一些先進事例、模范人物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讓其感悟杰出人物的工匠精神。
讓學生在學到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工匠精神的意識,實踐教學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實踐操作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工匠精神元素,自己了解到實踐操作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養,更好塑造學生的職業素質。
1.加強實踐活動
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畢業實習、課外實踐等方式是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走出校園走上職業崗位的職場演練。高職教師讓學生憑借真實的職業環境來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職業精神,使學生更能真切體會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比如,對于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找到了撫順雷鋒小學等多所小學供學生實習,讓他們自己親自當老師來了解自己要從事的這個職業的偉大;對于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我們搭建了商務英語專業服務型實訓基地,此基地以公司為依托,面向社會提供服務,以教師為主、以學生為輔,提供語言培訓、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等業務。同時我系建立了翻譯師工作室和福獅翻譯公司,吸納學生參加,讓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這個創業平臺上把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得以運用。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踐活動的開展,校、企、學生等多方共建、共營和共贏的機制的構建[9],使學生在未來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中,同時培養他們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深化校企合作
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是長期行為,需要學校、企業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為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合理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體驗、感受,以便獲得對工匠精神的真切理解。我們先后與義烏市金鼎工藝品有限公司、浙江橙果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義烏市寶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簽訂協議,為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建立就業實習基地,有效落實對學生完美工匠精神的教育與培養[10]。
3.鼓勵學生參加外語技能大賽
近幾年來,技能大賽的舉辦讓職業院校的學生充分感受到國家對技術行業工匠精神的重視。目前,對于英語教學團隊來說,讓學生參加市、省、國家舉辦的各類高校技能大賽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環節[11]。學生通過參加這些技能大賽不僅能提高聽、說、讀、寫、譯等實際能力,每場比賽一定比率的淘汰率還能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勇于拼搏,竭盡全力去爭取最好的成績。比如在每年國家省市舉辦的技能大賽英語口語賽項中,其中一個環節的辯論,內容體現了團隊協作精神。工匠精神要求競賽過程公平公正,好成績是要靠實力來獲得的,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刻苦訓練,才能獲得理想的成績,這就培養了學生腳踏實地的精神。參加技能大賽的學生平時需要嚴格的訓練,這對學生英語技能的提升非常有利,能讓自己有一項其他同學無法比擬的長處。
學校本著“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原則,在學生每次參加技能大賽之前都要進行選手的選拔工作,讓有意向參加比賽的每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選拔主要是通過校內大賽來完成。大賽的要求及比賽環節與要參加的大賽要求及環節相一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熟悉參賽題型的同時,也能了解此次比賽內容是否是自己所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為比賽取得好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英語技能大賽口語賽項中,學生從圖片描述,到真實情境問答,再到最后的辯論場景,參賽選手需要對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敬業精神,同時也磨練了學生的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
在“中國夢”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作為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應以工匠精神作為標準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不忘初心、兢兢業業,實踐中發揚工匠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