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心,董大奎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上海 201800)
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其核心特征是與某一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密切結合,反映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規范,以及勞動者從事這種職業所達到的實際能力水平[1]。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認真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必須從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2]。可見,作為旨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融入其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本課題組選取上海市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和歷年提供較多實習機會和就業崗位的企業進行調研,以調研數據和資料為基礎,分析了目前上海市高等職業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存在的問題,對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課題組首先對上海市高等職業院校各專業學生適考證書、已考證書進行了基礎數據采集,并在此基礎上遴選出上海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專業開展了專業主任訪談,隨后邀請企業專家進行座談和咨詢。經過三輪調研,形成了上海市22所高等職業院校31個專業大類共47個專業的適考證書、已考證書等信息,獲取了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和開展相關培訓等情況。調研發現,上海市高等職業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實施面廣、獲證率高、考證培訓行之有效等,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礎數據采集的33個專業中,有19個專業的已考證書和適考證書匹配度不高,占所調研專業總數的57.6%。如會計專業,參與調研的11所院校中,已考證書和適考證書完全一致的有4所;物流管理專業參與調研的學院有8所,其中已考證書和適考證書完全一致的只有2所;開設應用日語的4所學院中,只有1所的已考證書和適考證書一致。
33個專業中,有12個專業的已考證書和主要就業崗位匹配度不高,占所調研專業總數的36.4%。如應用英語專業,多數參與調研的學院所填報的主要就業崗位是外貿類工作,但已考證書均為電子商務員(師);社會工作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是面向“社會工作、社區服務中心、社會福利”等機構,但已考證書為“數碼影像技術人員(中級)”;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參與調研的學院中有一半的已考證書和主要就業崗位不符,如有學院的主要就業崗位是報關員、報檢員和單證員,但已考證書是跨境電子商務師。
個別專業缺乏適當的職業資格證書,有的待開發,有的被取消,有的沒資格考,有的專業所考證書種類繁雜,但專業性較強的證書欠缺。如國際商務專業,其所考證書包括國際商務員單證、電子商務師、物流師、外貿單證員和外貿跟單員、國際商務秘書(高級)、全國職業店長資格證書、國際貿易單證(四級)等,而企業提出,該專業名稱太寬泛,不夠專業、聚焦、細化,因此缺乏相應的專業性強的職業資格證書。
有些職業資格證書取消后,對部分專業的學生就業影響較大。如報關員和報檢員兩證,物流管理和報關與國際貨運這兩個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包括了報關員和報檢員,兩個專業也都有相關學院把這兩證列為適考證書,取消證書后,對其影響較大。專業主任訪談時也提出,這兩證取消后,該專業沒有更符合其培養目標的證書可考。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目前在考的證書有國家職業漢語等級證書、公關員證書和高級網頁制作員。專業主任訪談時提出,該專業最適合考的證書是“網絡編輯員”和“新聞記者證”,但網絡編輯員考證取消了,而新聞記者證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統一印制并核發的,學生沒資格考。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主要適考證書包括了施工員、安全員和質量員。開設該專業的學院一般要求學生考兩個證書,企業招聘新員工也要求最好有證書。但從2015年開始,施工員、質量員和安全員考證要求工作兩年才能考,在校生拿不到這些證書。
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目前已考證書包括了藥物檢驗工(中、高級)、食品檢驗工(中、高級)、實驗動物飼養管理上崗證和醫藥商品購銷員。由于生物技術內容非常廣泛,技術發展非常快,目前也沒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證書,因此未能開展雙證融通的實踐。目前還沒有細胞培養和基因工程的證書,期望能夠開發這些證書。
“一證多考”即一張證書多個專業參與考證。如電子商務員(師)一證,就有包括電子商務、會計、應用英語、物流管理、報關與國際貨運等在內的共9個專業參與考證;維修電工證書有5個專業參與考證,分別是數控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飛機制造技術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廣告設計師證書也有5個專業參與考證,分別是會展策劃與管理、應用藝術設計、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環境藝術設計和服裝設計。
調研發現,上海高等職業院校的考證培訓還是行之有效的,校內外實訓能較好滿足學生職業能力需求,部分專業校企合作深入,但也有專業反映校內實驗實訓存在瓶頸、實驗實訓設備陳舊、實驗人員數量也不足、校外實訓流于參觀、學生接觸實際業務不多等。
通過企業專家訪談了解到,企業并不完全認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而有一些行業認可的證書學生則不甚了解,企業更鼓勵學生去考一些行業、企業認可的證書。這說明高等職業院校職業資格制度在形成和實施的過程中缺少了企業的有效參與。
從職業資格證書頒發的主體來看,有勞動部門、教育部門、人事部門頒發的,也有行業頒發的,證書種類繁雜[3]。就高等職業院校來講,哪些是行業準入類證書,哪些是水平評價類證書,哪些是行業、企業認可的證書,哪些是評價專業主要就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證書等,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規定[4]。這中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對職業資格制度的形成和實施缺乏統一的標準和依據。
有些專業的考證是沒有專門開展培訓的,而是將考證內容融入日常的教學和實訓之中;有些專業的考證則需要對學生進行額外的培訓,為了提高考證通過率,教師容易傾向于對學生進行“應知”和“應會”的典型考題和操作進行培訓。校外實訓更是由于校企合作之間存在的種種問題和障礙難以對學生進行實際工作場所所需職業能力的培訓,流于形式的現象仍然存在。
一些證書的認證考試與現實應用脫節的情況仍然存在,特別是涉及到需要一定設備和器械的考證。原因就是這個考證設備和器材沒有做到及時更新換代,所考內容自然是落后的、退伍的、過時的。
參與調研的學院普遍反映,新進教師往往是沒有職業資格證書的,通常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學歷提升或者參加相關培訓來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教師入職后參加的培訓一般都是短期的,有的通過短短幾天的學習或培訓就能獲得一個職業資格證書。這個證書本身的鑒定和能否證明持有者所具有的職業能力都存在較大爭議。而且絕大多數證書一旦獲取,幾乎就是終身有效的,沒有“再驗”的要求和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教師“吃剩飯”的習氣,缺少了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職業能力的動機和行動力。
調研中不少學校提出,學校對教師獲取一定質量和層次的證書往往會有物質獎勵,但對教師獲取證書后是否對教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有沒有借力考證對教授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等缺乏考量和評價,沒有對教學質量保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學生在選擇考證時的心態表現為:一是按照學校安排參加必考的證書考試;二是自愿考取和專業相關或相近的熱門證書;三是沒有任何目的,“隨大流”,看到別人考了自己也去考,或者別人不考,自己也不考。這反映了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并不清晰,不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么,這個職業所需的職業能力是什么,對應的證書有哪些,因此在選擇證書的時候也是盲目的,無的放矢的。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涉及到勞動保障、教育、人事及各行業主管部門,而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過程中,各部門之間存在互不承認對方所推行證書的現象,這給高等職業院校的考證帶來了諸多困擾和不便。因此,亟需成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管理機構[5],負責組織并協調各職業資格證書相關開發和推行部門,從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目標出發,規劃、設計、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國內各類職業資格證書進行統籌規劃,統一規范、監督和管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
首先,對高等職業院校各專業適合考取的證書進行篩選,哪些是必考證書,哪些是選考證書,進行明確的篩選;其次,鑒于有些符合高職學生專業職業能力的證書要求本科教育階段或有一定工作年限才可考取,而就業單位卻對應屆畢業生有需持有該證書的要求這一矛盾的存在,建議對此類證書開發適合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子證書;再者,有些準入類證書如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安全資格認定和水平評價類證書如室內裝飾裝修質量檢驗員、裝飾裝修工、地面供暖施工員、報關員、報檢員等證書的許可和認定被國家取消后,對有些專業的培養和就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建議將這些證書都歸為水平評價類證書并予以保留。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6],“實踐性”和“職業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質。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在培養的過程中,校內實驗實訓課時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是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關鍵,對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實驗實訓設備的更新換代、實驗實訓指導書編寫的補充與完善、實驗實訓指導教師知識和技能的不斷學習和提升等都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接收到最新最前沿最能給企業帶來效益的技能和實踐訓練。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與此相應的社會生產結構和職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勞動者有更高、更強、更全面的能力,特別是具有適應生產和技術發展、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5]。因此,對于勞動者來說,唯有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和終身教育培訓,不斷更新知識、補充知識,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才能不斷適應職位工作的新要求[7]。對于擔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重任的教師更應如此要求,從而讓高等職業院校內部克服教師職業資格認證終身制帶來的弊端[7]。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到校方自身都應重視并創造有利條件支持、鼓勵教師接受職業能力再培訓和職業資格再鑒定,同時作為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考核的重要考量因素。
高等職業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學生的就業、擇業[8]。職業方向的定位更是其考取何種職業資格證書的直接決定因素,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積極開展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包括職業分析、職業目標、職業知識、職業實踐等在內的系統的學生生涯建設系統,并引導學生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做好自身的生涯檔案。如一年級時通過心理測試、自傳分析等方式了解自我,分析自己的特長、興趣、個性、能力等,區分自己的能力優勢與劣勢,找準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樹立職業理想;二年級時著手分析職業環境,即通過網絡、報紙等媒介,了解并分析本專業所對應的職業選擇和崗位需求,進一步明確職業目標,選擇并考取符合職業能力考核標準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加求職成功的籌碼;三年級時深入了解當年的就業形勢和環境,開展社會實踐實習,有針對性地提升職業修養,增強核心競爭力,初步完成從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