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進入21世紀,我國各級各類的學校逐漸更重視生命教育,這里所指的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關系的教育。[1]目前,我國在學前教育方面涉及幼兒生命健康的政策要求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該文件將健康領域放在五大領域之首,指出教育與健康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即“幼兒健全健康的身體是實施教育的首要前提,而培養幼兒健康的身體又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2]。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從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在幼兒階段身體健全、生命健康是最關鍵的,然而這個時期幼兒不懂什么是生命,甚至會因為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傷害自己或別人的生命。因此,幼兒園需要建構生命教育課程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即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幼兒所能理解的方式,讓幼兒在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進而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健康地發展生命。[4]
生命教育貫穿在人一生當中,教育應該關注幼兒生命的全面發展,并基于幼兒的生命需求而展開。但不論對于幼兒還是教師來說“生命”“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課程”都是相對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認知和理解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也正因為有這些困難的存在,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關于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的建構及實施情況并不樂觀。
課程是實施教育的載體,教育觀決定著課程觀,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做導向,那課程觀必然會出現偏頗。針對幼兒生命教育這個主題來說,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現狀是幼兒園缺乏幼兒生命教育,更沒有設置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使得幼兒的生命教育被置若罔聞。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幼兒園教育者在制定關于教育觀念的頂層設計時就忽視了幼兒生命教育,從思想上和認識上淡化了幼兒生命教育,認為幼兒長大了自然而然會懂得,沒有必要在幼兒園進行專門的教育,因此在課程觀的建構中也就失去了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應有的地位。
建構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做支撐,但對于一般幼兒園的幼兒教師來說由于自身理論知識的不足,尤其是關于課程建構相關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缺乏,建構的課程內容體系不夠完整合理。主要表現如下:一是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由零散的知識拼湊而成,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利于幼兒的參與和理解;二是教師窄化了生命教育的范疇,課程內容僅局限于培養幼兒認識、保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對幼兒處理與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培養,忽視跨領域、綜合性、多角度的知識體系的建構;三是課程內容的編排主要以學科邏輯為主,超越或者脫離幼兒的心理邏輯實際,導致幼兒所接受的教育和實際的發展水平之間存在差距,最后形成了片段式的認知。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教師不能一味地做知識的灌輸者,要給學生創造建構知識的真實情景,關注學生的直接體驗,促進學生積極的自身意義建構。但目前大多數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存在即使有相應的知識內容或者教材作為依托也很難高效、恰當、合理實施的問題,存在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看起來結構內容較完善,實施起來效果卻大打折扣的現狀。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師受到生命教育內容的廣泛性、抽象性和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不足的制約,不知道該如何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最后呈現的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通過播放動畫片或者繪本閱讀形成的課堂講授。[5]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幼兒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既忽視了幼兒自身對知識的體驗和建構,也忽視了多元教學模式對實施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意義。
葉瀾教授把教育定義為“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這也就表明生命的發展完善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命的健康健全是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條件,如若生命健康受到了危害便無法順利地進行其他活動,尤其是對于身體和心理各方面發育還不健全的幼兒來說,對其進行愛護身體、懂得珍愛生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且最為重要的。課程是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及實施途徑,那么要對幼兒進行最基本的生命教育,就需要在幼兒園設置相應的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通過課程的建構和實施達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建構幼兒生命教育課程是必要的,要充分發揮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對幼兒個體發展的本體價值,其價值主要體現在能夠使幼兒形成對待生命正確的認知和行動上。
3~6歲幼兒處于對一些觀念和事物形成正確態度及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期教育者要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生命教育是影響幼兒一生發展的必備的教育,是貫穿在幼兒生活、學習和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學前教育階段給幼兒進行及時的認知啟蒙,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認知,為幼兒后續的成長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如今幼兒處于信息化覆蓋的場域中,較容易受到網絡媒體上呈現的不良觀念的影響,如“人死可以復生”“生命是有輪回的”“變成超人就不會滅亡”等等,導致幼兒對生命這一原本抽象的概念形成了錯誤的認知,逐漸演化成了一種固有的思維觀念,會對幼兒未來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基于這一嚴峻的問題,幼兒園需要建構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課程的內容和素材要多樣化。教師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生命教育繪本,如《爺爺變成了幽靈》《一片葉子落下來》作為生命教育課程的素材;可以將幼兒園里的動植物角等作為幼兒觀察生命的場所等。皮亞杰兒童心理學提出,3~6的幼兒有著特殊的“泛靈論”的心理特征,會認為非人的東西也是有生命的,幼兒通過繪本或動植物角中人或物的消失,可以初步理解生命只有一次且終將會逝去。這樣,可以發揮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對實施幼兒生命教育的重要價值,扭轉幼兒錯誤的觀念和認知,幫助幼兒對生命形成正確的認知。
教育對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內隱的認知和外在的行為兩方面。上述對幼兒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幫助幼兒形成對生命正確的內在認知,除此之外進行生命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價值體現在規范幼兒的外在行為上,引導幼兒學會保護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從心理學上講,3~6歲的幼兒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自我判斷能力還沒有形成,會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中模仿他人的行為,“他人”一般指幼兒崇拜的、喜歡的或者是他認為的權威人物,如父母、老師、兄姐及影視媒體中出現的角色人物。在關乎幼兒生命教育面前“影視媒體中出現的角色人物”是不可控的,對幼兒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由新聞報道可知,有幼兒在觀看了某部動畫片之后,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在現實中模仿一些暴力的情節,最終導致同伴傷殘甚至死亡。這樣可惜又可悲的事件有很多,由這些報道可知,幼兒在對待如何保護和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的行為表現上還需要正確教育、規范和引導。在建構實施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過程中,教師通過選取合適的教育素材和案例,尤其是通過正例和反例的對比,既可以轉變幼兒先前錯誤的認知,還可以強化幼兒得體的行為表現。在這樣雙重作用下,幼兒可以對自己當前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判斷,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應該怎么做,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知行合一。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建構課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只有在保證課程理念、結構、內容等都具有科學性的基礎之上,才能保證其蘊含的教育價值與功能是積極向上的,因此在建構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必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主要是指在建構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中:首先要保證課程內容的真實、客觀和合理;其次課程內容的設置應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課程結構的編排上既要遵循學科邏輯也要遵循幼兒的心理邏輯;最后在課程實施上要結合幼兒當前的身心發展水平,把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以便能使幼兒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發揮生命教育課程對促進幼兒發展的本體價值。
2.靈活性原則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也在不斷的發展,生命教育雖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也要隨著社會和教育對象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內容、改進教學形式。因此在建構幼兒園生命教育的課程中還需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靈活性原則,意指在建構課程內容中要摒棄一成不變的想法,留有可伸縮的余地和空間,而教師在實施課程中要堅持課程創生取向,做到與時俱進、靈活應變,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既能符合幼兒認知理解的水平還能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
3.實用性原則
我國當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幼兒園之間的經濟基礎和軟硬件設施是不同的,所以建構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一定要在幼兒園能夠承擔的物質或經濟的能力范圍,以方便、低成本、實用為主。例如,不可以一個省級示范園的資金和配備標準讓一個鄉村幼兒園的構建生命教育課程,這樣不但會給鄉村幼兒園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而且沒有經過培訓的教師也無法發揮高標配課程的價值,造成資源的浪費。除此之外我們強調要開發園本課程,那么就可以將生命課程作為一種園本課程來開發,充分利用本園的資源和優勢,打造富有本園特色的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使得教師更容易教、幼兒更容易理解、課程也更容易發揮應有的價值。
1.將以幼兒為本作為課程重構的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主知”主義教育,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重視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強調課程內容要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第八次課改強調樹立以“學生為本”“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實際興趣、需要和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出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建構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時需要堅持以幼兒為本的價值取向,從幼兒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和興趣需要等方面出發,選取適合幼兒的課程內容,采取幼兒所能理解的教學方式,通過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促進幼兒對生命、自我及他人的了解,進而學會保護尊重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6]
2.以園本特色作為課程重構的資源保障
在進行課程開發建構時會涉及課程資源的取材問題,因此課程建構者要考慮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將生命教育課程與幼兒園的園本特色結合起來,最好能讓教師直接參與到課程的建構中,使得建構的生命教育課程具有本園特色,使課程的內容更貼近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同時可以降低教師實施課程的難度。另外,幼兒園要將園內的資源作為生命教育課程的教材內容,方便幼兒進行參與式和體驗式的學習。例如,在進行生命教育時,幼兒園可以將飼養園和植物角作為幼兒觀察感知生命的場所,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容易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概念。
3.以社會現狀作為課程重構的內容延伸
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必然要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制約,尤其是在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等方面。學校培養的是社會人,學生要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生命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建構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一定要與社會當前現狀聯系起來。在信息化時代,幼兒聽到看到的不止是美好的一面,可能會在無意識中模仿他人錯誤的行為。因此,幼兒園在建構生命教育課程時,需要將社會現狀中存在的珍愛尊重生命的正例和危害生命健康的反例作為課程內容的延伸,從大社會環境的角度切入,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的生命教育,讓幼兒對生命形成一個全面宏觀的認知。
幼兒園建構生命教育課程還需要多方的支持,家長要與幼兒園做好交接和溝通,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在愛護尊重生命方面為幼兒做好榜樣示范,讓幼兒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成長,為幼兒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提供支持。在社會方面,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尤其要凈化網絡環境,為幼兒生命健康發展提供外部保障。以幼兒園教育為主導,以家庭為輔助,以社會為保障,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兒能夠準確定位生命,引領幼兒懂得珍愛生命、學會保護生命,敬畏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