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琨 王 昊
王昊,男,主任醫師,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衡陽市中醫醫院腫瘤二科主任,首席醫學專家,湖南省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中醫經典及臨床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抗癌協會分子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腫瘤內科臨床、教學、研究多年,治學嚴謹,醫術精湛,筆者有幸跟隨吾師坐診,現將其對氣陰虧虛型癌性發熱的病因病機的認識、癌熱消方配伍的理解和臨床醫案介紹如下。
癌性發熱為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常見臨床癥狀,熱程或短或長,熱度或高或低,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期,目前臨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中醫文獻中并無癌性發熱的記載,結合其起病較緩、發熱反復且熱勢較低的特點,多將之歸于中醫學“內傷發熱”的范疇討論[1]。其病因病機復雜,大體可分為虛實兩端,氣滯、血瘀、痰濕、熱毒郁結,壅遏化熱為實,氣、血、陰、陽虧損發熱為虛。癌腫為其根本病因,此外還與人的體質,情志、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醫宗必讀·積聚》載:“積之所成,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 癌腫消耗人體正氣,“正虛”是本病的基本病機,而邪實以“熱毒”“痰濕”“瘀血”為主,它們既是促進癌性發熱形成與發展的原因,亦是本病重要病理產物和病理基礎。
王昊教授認為,臨床上癌性發熱常發生在中晚期癌癥患者,而此期患者往往癌腫較為嚴重,且容易進展,放化療應用較多,癌癥患者接受的放療、部分化療及靶向治療即為外來火熱毒之邪,熱毒積聚,加之癌毒侵蝕,耗氣傷陰,水不制火,虛陽浮越,故而發熱。正源于此,王師在坐診中多遇氣虛、陰虛并見的癌性發熱患者,這類患者常癥見:高熱或低熱,夜間或勞累后加重,消瘦,神疲乏力,口渴欲飲,潮熱盜汗或自汗,舌質紅,苔少,脈細弱。針對這類患者王師采用自擬癌熱消方作為滋陰透熱基礎方,并配以具有健脾扶正功效的藥物,隨證加減,臨床療效確切,在退熱的同時防止正氣持續性消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癌熱消方原方由生地黃、青蒿、白薇、西洋參、魚腥草、三七、連翹、白術、白茅根及甘草組成。方中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生地黃清熱滋陰生津,共為君藥;臣以青蒿清虛熱、退骨蒸,白薇清熱涼血解毒;魚腥草、連翹清熱解毒;三七活血止痛;白茅根清熱涼血;白術甘溫健脾,以防諸藥寒涼傷胃;甘草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地黃水提取液可抗炎解熱[2],白薇可退熱、抗腫瘤[3];青蒿素和青蒿素衍生物具有抗腫瘤的作用[4]。全方共奏養陰透熱,解毒扶正之功,符合中晚期腫瘤發熱患者之病機。
3.1 案1陳某,女,68歲,2019年5月15日就診,確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1月余,夜間反復低熱半月。患者于2019年元月初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并逐漸出現胸悶痛不適,當時未予重視;2019年4月4日患者自覺右側鎖骨上窩處有一腫塊,遂前往衡陽市中心醫院就診,行肺部CT檢查提示肺部占位性病變;2019年4月12日前往湖南省腫瘤醫院行右鎖骨上窩淋巴結切除活檢術,病理確診為肺癌(具體分期不詳)伴右鎖骨上窩淋巴結轉移,未行手術及放化療等治療;2019年5月5日因患者出現疼痛不適開始使用埃克替尼靶向治療;近半月來患者反復夜間低熱,體溫38.3 ℃左右,曾于衡陽市中心醫院抗感染治療一周無效,現患者欲服用中藥調理而就診。刻診:夜間低熱,神疲乏力,咳嗽不顯,胸悶氣促,活動后加重,口干,納少,夜寐差,整晚難以入睡,夜間盜汗,小便少,大便秘結。舌淡紅,苔薄,脈弦細。中醫診斷:內傷發熱,辨證為氣陰虧虛,治擬養陰透熱,解毒扶正為法。方選癌熱消方為主方加減:生地黃20 g,青蒿20 g,白薇10 g,太子參30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玉竹10 g,玄參10 g,山藥20 g,茯苓15 g,延胡索20 g,麥冬20 g,烏藥10 g,百合20 g,南沙參15 g,桑葉1 0 g,山銀花12 g,浙貝母20 g,銀柴胡10 g及甘草6 g,上方7劑,400 ml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5月17日二診,患者訴服用上方7劑后夜間發熱較前改善,但仍感神疲乏力、胸悶氣促,原方去山銀花,加桂枝6 g,黃芪30 g,繼續服用10劑。5月27日三診,患者訴服用上方10劑后夜間已無明顯發熱,體溫37.6 ℃,精神可,無明顯咳嗽、胸悶氣促等不適,納寐可,偶有頸肩臂疼痛,原方去銀柴胡,加桑枝10 g,繼續服用14劑。6月13日四診,患者訴服用上方14劑后無發熱,頸肩臂疼痛好轉。原方繼服14劑。此后隨訪患者,病情穩定,已無特殊不適。
按:本案為肺癌晚期患者,反復夜間低熱半月,體溫38.3 ℃左右,臨床檢查無感染證據,且經驗性抗生素治療1周后無效,故可診斷為癌性發熱。清代臨床醫家張璐在《張氏醫通》中云:“陰虛則內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弛,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間而發熱也,實發熱,當作陰虛治,而用補養之法可也。”癌腫屬中醫癥積范疇,為有形之邪,癌毒長期積聚體內,邪正交鋒會消耗大量正氣,因此晚期癌癥患者往往表現出神疲乏力、活動后氣促等氣虛證候,加之患者有靶向藥物用藥史,而靶向藥物作為一種火熱毒邪,長期使用容易耗氣傷陰,引起機體陰陽失調;陰液虧虛,不能制陽,陽無所附,散于肌表,故而發熱;《證治匯補·陰虛發熱》有記載:“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夜間衛陽行于里,使體內偏亢的陽氣更加亢盛,故而夜間熱甚,難以入眠;氣陰虧虛,腸失滋潤,推動無力,則大便干結;陰液不足,不能上承于口,發為口干。綜上所述,本例患者當辨證為氣陰虧虛證,治療以青蒿、白薇、生地黃、玄參及銀柴胡滋陰透熱,其中青蒿為芳香之品,可清熱透絡,引邪外出,白薇、銀柴胡為退虛熱專藥;配以玉竹、麥冬、百合、南沙參、太子參等滋陰藥,補養機體陰液,陰液足則虛熱自退;對于中晚期癌癥患者,癌腫往往較為嚴重,邪正交鋒,機體正氣處于虧虛狀態,發熱可使正氣虧虛的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這類患者在治標的同時還需顧護正氣,防止機體正氣的進一步消耗;基于此治療原則,方中加用山藥、茯苓健脾扶正,二診時患者發熱癥狀較前緩解,在前方基礎上加用大劑量黃芪益氣扶正,恢復患者自身抗病能力;因方中滋補藥過多,用少許桂枝以防方藥過于滋膩。王師抓住了疾病的“標”之“熱”及“本”之“虛”,充分體現了“扶正治癌,標本兼顧”的治療理念。
3.2 案2唐某,男,65歲,2018年8月27日初診,因“肝癌TACE術后2月余,反復低熱1月余”就診。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胸肋部疼痛,呈持續性疼痛,痛處固定,無發熱、惡心嘔吐等不適,遂前往衡陽市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腹部CT結果示:肝右葉占位,多考慮肝癌并子灶形成可能性大,肝門區淋巴結轉移;2018年5月21日于該院行TACE術(洛鉑40 mg+吡柔比星40 mg+碘化油8 ml),并聯合阿帕替尼靶向治療。患者術后近1個月反復低熱,體溫波動在38.0~38.5 ℃,實驗室檢查血象不高,予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療效不明顯,現為求中藥調理治療,遂來我院門診就診;刻下癥見:午后及傍晚發熱,盜汗明顯,口干口苦,納差,小便頻數,大便干結,夜寐一般,舌紅苔膩有裂紋,脈細。中醫診斷:內傷發熱,證屬陰虛內熱為主,治擬養陰清熱,益氣扶正為法。方選癌熱消方為主方加減:生地黃20 g,青蒿20 g,白薇10 g,柴胡10 g,白芍20 g,太子參30 g,玉竹10 g,白術15 g,茯苓15 g,石斛15 g,麥冬20 g,五味子10 g,香附10 g,佛手10 g,魚腥草15 g,萊菔子15 g,雞內金15 g,銀柴胡10 g及甘草6 g,上方7劑,400 ml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9月3日二診,患者訴服用上方7劑后發熱較前減輕,納寐可,但小便仍頻數,原方去茯苓,加山藥20 g,益智仁15 g,繼續服用10劑。5月13日三診,患者訴服用上方10劑后諸癥已消,原方繼服14劑。此后隨訪患者,病情穩定,無特殊不適。
按:TACE治療和靶向治療是西醫治療肝癌的常用手段,而這些治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容易耗氣傷陰,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肝陰虧虛,不能制約肝陽,陽氣外越則發熱陣作;邪伏少陽,少陽樞機不利,本案在癌熱消方的基礎上加用柴胡和解退熱,并配伍香附、佛手等開氣之品疏肝理氣、調暢氣機;肝體木硬,宜用柔肝之法,故予白芍養陰柔肝;肝侮乘脾,容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本例患者可見納呆,故方中加用萊菔子、雞內金健脾消食,茯苓、白術益氣健脾,體現了近代醫家張錫純肝病從脾胃論治的思想[5]。以上諸藥合用,共奏養陰清熱,益氣扶正之功,療效確切。
根據中醫癌性發熱診療指南,癌性發熱可分為陰虛發熱證、氣發熱證、熱毒熾盛證、濕熱蘊結證、瘀毒內阻證、肝經郁熱證[6]。針對癌性發熱產生的原因,中醫學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采用滋陰清熱、甘溫除熱、清熱解毒等法,標本兼治,扶正抗邪,對緩解癌腫對機體正氣的持續消耗及控制癌腫的生長、轉移起到了積極的治療作用。王昊教授在臨床上注重證候之間的相互轉化,尤其是中晚期癌癥患者,久病必虛,大多數患者易形成氣陰虧虛證候。若濕熱為患,則可濕郁化熱,灼傷陰液,耗氣傷津而成氣陰虧虛證候;若痰濕或瘀血為患,也可久郁化熱,耗損陰液而成陰虛之候。針對這類癌性發熱,王師靈活運用癌熱消方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臨床療效觀察也表明該方能有效降低患者的體溫,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7]。王師通過四診合參,細詢病史,抓住主要矛盾,審證求因,辨證準確,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晚期腫瘤患者,癌毒長期積聚體內,消耗大量正氣,加之西醫常規的放化療、靶向治療進一步損傷正氣,引起脾胃受損,正如李東垣《脾胃論》中曰:“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發熱。雖癌性發熱病因病機錯綜復雜,但氣陰虧虛,虛陽浮越,脾胃虛弱,正氣不足為核心病機,故王師主張在滋陰透熱基礎上,時刻注意健脾扶正,且不宜使用大量以毒攻毒,藥性過猛的蟲類抗癌藥,以達到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