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華
社會治理離不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傳統(tǒng)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決定的。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積累了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文化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文化的重要因子,并將繼續(xù)影響未來中國社會治理文化與治理結構、治理秩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經典,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治理思想。儒家文化講求以“禮”修身為本的治理方式,追求以包容和諧為理念的社會秩序,受其影響的社會治理有著自己獨特的途徑。
對于執(zhí)政國家的君王,儒家倡導為政以德、仁政愛民。正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又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這實際上是強調“德治”在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希望當政者樹立自己的道德權威。孟子說:“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又說:“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即是在仁君的治理之下,國家自然會變得更加昌盛;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才是真正的心悅誠服。儒家并不主張嚴刑峻法,而是推崇以德服人的“德治”。孔子明確主張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通過比較“政刑”和“德禮”治政的優(yōu)劣,儒家認為倫理道德調節(jié)沖突,更有助于穩(wěn)定各階層之間的關系。
對于治理主體的官員,儒家文化主張選賢舉能、任人唯賢,認為社會治理的根本大計在于“用人”,強調“政在選臣”(《史記·孔子世家》)。《論語》記載,弟子仲弓問如何為政,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孟子把舉賢使能看成事關國家存亡的治國大計,認為“虞國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孟子·告子下》)儒家認為選賢舉能是達成善治最理想的實現(xiàn)方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對于社會的黎民百姓,儒家文化強調克己復禮、以禮求和。“禮”既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孔子說:“為國以禮。”(《論語·先進》)突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在古代中國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基本規(guī)范。荀子進一步解釋道:“禮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即“禮”對于人的約束是內在的,表現(xiàn)在家庭、鄰里等各種人倫、人情關系中。那對平民百姓來說,怎樣做才算是禮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就是說,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正是這樣一條條具體的規(guī)定,儒家文化柔性地調整著古代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秩序,體現(xiàn)出儒家對待實際社會事務的治理方式。
社會治理是尋求社會主體有效合作,實現(xiàn)其效果最大化的過程。而以上儒家文化種種論述,無不展示社會治理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的。在孔子看來,“禮”是人的品質的外在表現(xiàn),而“仁”是人的內在本質。“仁”字拆解開來乃二人之意,指涉的不單是個人內在、主觀修身之學而已,更多是象征“人”在“二”人關系之中的自我定位。這意味著儒家文化不僅涉及高度道德化的君子人格,也表現(xiàn)在個體自覺地對社會承擔責任。與西方秩序(新教倫理)不同,中國社會秩序建構在“仁愛”倫理基礎之上,如孟子所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進而倡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這代表儒家文化既強調對于個體性的重視,但又不同于西方自由主義的個體預設,而是試圖在群體性與個體性之間尋求平衡,尤其是其對于“自我修身”與“內圣外王”的雙重重視,到后來賦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正始》)的社會擔當,甚至可以認為個體參與社會、參與政治的義務是儒家文化社會治理理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是有文化、有理性的動物。社會治理,歸根到底是人的治理,需要人的參與。當前,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風起云涌,世界進入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種復雜多變的深刻轉型,使得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多元化,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加劇了社會治理的困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安全,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給我們當代社會治理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我們要將儒家傳統(tǒng)治理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有機結合,不斷強化公民公共領域的道德責任,積極引導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使儒家文化在促進中國社會治理發(fā)展中發(fā)揮積極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