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子華明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都勻,558000)
語言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交流工具,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然而語言能力的獲得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一些語言學習研究者認為,語言學習存在學得(leaning)和習得(acquisition)兩種方式。語言學得是指學習者通過傾聽他人的直接講解,并配合自己有意識地練習、記憶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來實現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理解、對語法概念的掌握的過程。語言習得則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地使用并掌握甚至是“拾遺”語言的過程。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目的和動機并不在于語言形式的學習,而是在于實現交往的目的。因此,語言學習被看成一種活動的手段。相關研究表明,幼兒語言的學習一般發生在完整的、真實的、有趣的、非競爭的、與生活有關的情境中,因此幼兒的語言學習方式主要為語言習得。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S. D. Krashen)認為,成人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習得比學習更重要。這更進一步強化了語言習得的重要性,因此語言習得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環境論強調語言是受環境和學習影響的。1924年阿爾伯特(Allport)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從模仿說的角度提出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機械地臨摹成人。1975年懷特赫斯特(G. J. Whitehurst)和瓦斯托(R. Vasta)在其共同完成的文章《語言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嗎?》中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觀點,認為幼兒并不是對成人說的所有話都進行簡單機械的模仿,而是有選擇的。該觀點指出了模仿的條件以及模仿與新話語之間產生的關系,前進了一大步。1957年斯金納(B. F. Skinner)在《言語行為》一書中,基于強化說理論提出語言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以經驗為前提的,嬰兒通過模仿成人經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來習得語言,例如“嬰兒在聽到別人的話之后,當獨自在其他地方時也會發出同樣的聲音,從而自動地強化自己的試探性言語行為”。斯金納分別從環境因素和強化兩個方面探討了語言學習的影響,他認為只要人能夠弄明白外界刺激因素就能預測其接下來的語言行為表現。
先天論強調先天能力對于語言的決定性影響。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 Chomsky)的理論強調,語言習得的內在機制“語言獲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是幼兒生來就有的一種加工語言符號的現成裝置,是大腦專門進行語言處理的生理機制,這一理論的提出改變了幼兒以被動的方法習得語言的傳統觀點。但是,由于這一理論完全是思辨的產物,并沒有充足的實證依據,以及它忽視了語言環境和語言經驗的作用,因而被許多學者所質疑。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勒納伯格(E. H. lenneberg)在著作《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中提出了以神經生理學和生物學為基礎的自然成熟說,他從幼兒學走路中獲得啟發,引申出幼兒生來就具備語言能力,并且在后天的發育中逐漸成熟。他還指出幼兒的許多生理發育都有一個發展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臨界期,就很難再得到理想的發展狀態。
相互作用論強調環境和主體的相互作用對于語言的決定性影響。其中認知相互作用論以皮亞杰(J. Piaget)為代表,主張幼兒語言發展與幼兒在環境中主動經歷的事情有關,這些直接經驗被編碼在幼兒的思維中,幼兒的發現逐漸從經驗轉化成詞語表征。因此,這一理論認為語言是一般認知的組成部分,人們應從認知結構的發展來揭示幼兒語言的發展。以維果茨基(L. Vygotsky)為代表提出的社會相互作用論認為,社會環境、認知發展、語言知識和先天成熟因素等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促進幼兒語言發展,其中幼兒和成人的語言交流是語言獲得的決定性因素,在吸取其他派別的合理觀念的基礎上,尤為強調語言環境和語言輸入在語言獲得中的作用。一些研究者發現,媽媽和其他人通過為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提供適宜的語言材料——特殊的語言形式,可以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積極的主動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雖然這一觀點被很多人所接受,但一些學者認為它并不能說明幼兒如何在交往、語言輸入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語言,因此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弊端。
語言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以上三種理論分別從單一的角度闡釋了語言習得的過程,具有片面性,因此難以全面解釋幼兒語言的習得過程。本研究認為語言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形式,是遺傳素質、語言環境、語言教育和認知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
這方面的相關理論以格賽爾的成熟說為代表,他認為只有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順序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相關理論發展也為語言的信息神經傳遞提供了完善的理論,特別是關于語言障礙的中樞神經缺失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證據。
1.發音器官的完善與成熟
人的發音器官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動力區——橫膈膜、肺,其中肺為呼吸氣流的活動風扇,呼吸的氣流則是語音的動力。由肺部呼出的氣流從支氣管到達喉頭,通過聲帶、咽腔、口腔、鼻腔等發音器官進行作用。聲源區——聲帶位于喉頭的中間,形狀為兩片富有彈性的帶狀薄膜。聲音通過振動,在兩片聲帶之間的空隙叫聲門中發出聲音,控制聲帶松緊的變化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調音區——口腔、鼻腔、咽腔和口腔(包括唇、齒和舌頭),咽頭上通鼻腔、口腔,下接喉頭。經過一系列的作用最后產生語音,任何一個器官的功能喪失或減退都會影響正常語音的產生。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的這些器官發展較成人還不夠成熟,比較稚嫩,因此成人要注意保護幼兒的發音器官,保持其口腔、鼻腔和咽腔的衛生,說話時注意語言的音調適中。
2.正常的聽覺
幼兒只有先聽到了外界的語言刺激,才可以做出相應的反應。耳朵是引起聽覺的聲感受器,由于幼兒外耳道的骨部和軟骨部發育尚未完成,外耳道皮下組織少,因此要注意保護幼兒的耳朵,以保證其擁有正常的聽覺。
3.健全的大腦
人的大腦有四個腦葉:額葉、顳葉、頂葉和枕葉。學者在言語活動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左額葉損傷的患者即使復述能力還可以,其對次序的掌握情況也會受到影響;大腦半球左顳葉主思聽覺、語言和記憶功能,左顳葉及其邊緣區域受損會引起相應的語言缺陷;顳枕交界處病變可導致聽覺和視覺的協調被破壞;Wernicke區病變的患者會喪失語言的理解能力,角回的受損會影響患者的閱讀能力;頂葉的部位受損會導致書寫、閱讀障礙等。因此,幼兒擁有健全的大腦對語言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
4.感覺器官
人體的感覺器可以將光、聲、熱、壓力等物理刺激能量轉變為神經沖動,引起感覺,感受器中帶有一些輔助裝置或附屬結構的器官——感覺器官。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嘴、鼻、耳和皮膚等,這些感覺器官的缺失都會對幼兒語言習得產生負面影響。
遺傳素質作為幼兒語言習得的生理基礎,只是提供了一種語言習得的可能性,這種先天的遺傳素質是否得以實現還受到后天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華生的行為主義認為,環境是人成長的決定因素,人的行為產生機制是現有刺激導致行為的出現,也就是“S-R”的過程。托夫曼提出的“S-O-R”以及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都強調了信號刺激對行為產生的作用。因此,對于幼兒來說,語言環境是語言產生的刺激,主要是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及社會環境。
1.家庭環境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幼兒出生最早接觸的就是其家人,因此父母與幼兒的對話與交流、為幼兒營造的環境等都會對幼兒語言發展產生影響。父母要以幼兒的興趣為中心,讓幼兒通過聽、摸等感覺刺激來探索、操作所看到的東西。父母應在和幼兒對話過程中為其提供簡單的語句,語速放慢,且每句話留給幼兒說話的機會,循序漸進地促進幼兒的語言習得。
2.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為幼兒提供了系統、科學和成套的教學計劃,幼兒在幼兒園可以和玩伴共同學習、生活和游戲,全新的語言學習場所可使幼兒的語言習得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應利用各種契機為幼兒提供真實和豐富的語用情境,逐漸引導幼兒由“要我說”轉為“我要說”。不管是集體教學活動的語言環境創設,還是區域活動、自由活動、游戲活動等,都強調語言環境的創設,以此來促進幼兒語言習得,因此幼兒園環境對幼兒語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社區環境
在社區的環境中,幼兒可以感受到更多人文環境所帶來的信息,與更多的人進行言語交流,從而逐漸形成個體與群體的概念。此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也可以得到發展,幼兒逐漸感受到集體力量,出現較為豐富的情緒情感,形成最初的道德判斷標準,這些可以為幼兒語言習得奠定堅實的基礎。
1.教育理念
(1)維果茨基的語言觀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創始人維果茨基對語言與思維、幼兒發展及教育的研究至今對語言教育有影響。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兩種: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個體低級心理機能的獲得是生物進化的結果,而人類高級心理機能則是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結果。他特別強調人類由低級心理向高級心理過渡的過程中需要輔助介質——語言,認為語言一開始就具有社會性,具有交際功能。他還認為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從社會化向個體化、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逐漸轉化的過程,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要有先進性,幼兒語言教育要以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和已經具備的語言經驗為基礎。
(2)完整語言教育觀
完整語言教育觀指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內提供完整語言教育的機會,包括教育目標的完整性、教育內容的全面性、教育活動的真實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教育目標的完整性涉及語言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中的情感態度、認知和能力等維度;教育內容的全面性涵蓋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日常交往語言和文學語言;教育活動的真實性指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積極互動的語言學習情境;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指語言教育通過組織多種活動形式來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3)整合教育觀
整合教育觀指將幼兒語言學習看成一個整合的系統,充分意識到幼兒語言發展與其他方面的發展是一個整合的關系。包括語言教育目標的整合、教育內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教育目標的整合包括開展的語言教育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教育目標相結合得以實現共同目標;教育內容的整合要考慮內容與社會知識、認知知識和語言知識的有效結合,以及對幼兒語言學習的影響;教育方式的整合強調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與滲透的語言教育活動的整合。
(4)活動教育觀
活動教育觀以心理學的有關活動以及認知與活動之間的關系理論為依據,主張通過活動的形式開展語言教育,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分操作語言的機會、注意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2.教育方式
語言教育是幼兒園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貫徹于幼兒園各項活動的始終,幼兒園為了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可以開展專門的語言教學活動,包括:談話活動,重點培養幼兒傾聽他人、與他人交談的能力;講述活動,讓幼兒在集體面前敘述個人看法;文學活動,重在讓幼兒理解和使用敘事性語言表達方式;語言游戲活動,重在培養幼兒的語言敏捷應變能力;早期閱讀活動,為幼兒接觸書面語言提供機會,也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書面語言打下基礎。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幼兒園可以使幼兒開始正式、系統、科學的語言訓練,使幼兒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忽視任何一種教育活動都會阻礙幼兒的語言習得,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以教育目標為導向,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語言領域的教育目標,明確幼兒語言教育的任務:培養幼兒正確說普通話的能力;培養幼兒語言交際習慣,提高幼兒語言交際能力;發展幼兒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幼兒用恰當詞句表達思想、描述事物;培養幼兒傾聽、欣賞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引發幼兒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然而,如今的語言教育活動存在一些問題:缺乏以幼兒為中心、教育小學化、教學內容無序性、缺乏創造性等問題。這些都會制約幼兒的語言習得水平。因此,在幼兒園語言教育過程中,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在實踐中不斷反思。
認知包括各種形式,如感知、記憶、想象、推理和判斷等,幼兒通過認知的發展不斷認識世界。認知發展的理論觀點告訴我們語言發展與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有關,而智力是通過直接、具體的經驗來發展的,因此人的語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語言發展是以認知為前提的,同時語言又可以作為認知發展的重要手段。兩歲以前的幼兒處于感知運動階段,主要通過擺弄物體,以動作和事物來發展其思維,不依靠語言表述。學前期幼兒(3~6歲)逐漸由動作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轉化,他們可以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逐漸區別開來,因此認知與語言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以上提到的這些影響因素都在幼兒語言發展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幼兒的語言發展。幼兒教師如果想開展好語言教育活動,就需要先領悟幼兒語言習得的相關知識,學習先進的語言教育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只有學會反思與評價,形成“實踐—反思—再實踐”的教育思維,才能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得到提升。幼兒教師要始終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念,科學引導幼兒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