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瀟瀅
(廣西百色市逸夫小學 廣西 百色 533000)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許多環節中,提問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環節,在以往的課堂提問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一些隨意的問和答,“無用”的提問,比如,“對不對”、“說得好不好”、“是不是這樣”“會了嗎”等等。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這些提問對提高課堂效率是無用的,教學效果值得懷疑。
1.2 提問被老師完全控制。在課堂上,教師掌握著主動權,總是在引導學生向著自己的答案靠近,有時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仍然會因不太認同學生的回答,從而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人為地左右了學生對個人想法的表達;或者給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過少,教師等不及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學生的回答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叫停。
1.3 不會傾聽學生正在回答的問題,不會有效傾聽。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師預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時,教師應學會有效傾聽,千萬不要打斷學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會意識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錯誤,以至于根本不值得聽完。導致學生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我們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讓課堂提問有效的帶領學生到達理想的知識殿堂?
2.1 課前——精心設計問題,提供問題的層次性。我們設計的問題要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問題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價值。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優化課堂提問首先教師要從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構成提問序列,力求提問過程新穎別致,使學生喜聞樂答。
2.2 課中——教師巧妙提問,關注面要廣。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做到精益求精,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提問涉及面要廣。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面向優等學生,很少叫中等生,后進的學生更加收到冷落。這樣做教師比較省力,提問也一帆風順,但是這與因材施教相違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后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
2.3 課后——對問題進行反思。“教無定法,”,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培養學生數學提問的能力,讓他們敢于、樂于、善于提出問題呢?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 訓練提問的膽識。學生天生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興趣和許多問題,數學也不例外。可是我們學生為什么提不出問題呢?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學生不敢提問。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致力于創設一種和諧的問題環境,使學生有提問的膽識和勇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自信心的形成特點,打破學生自卑心理和疑問狀態,激發“我能行,我提的問題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識,從而樹立學生提問的自信心。
3.2 養成提問的習慣。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抓住數學思維問題的特殊性進行有效教學,促使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習慣的開始。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對教材靈活應用,使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發問題興趣,從而養成提問的習慣。良好的提問習慣是在日積月累的不斷質疑中形成的。在數學教學時要抓住學生好奇好問的心理,鼓勵學生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增強學生質疑意識,從而形成提問習慣。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3.3 教師要有效評價。正確面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要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需要教師緊貼實際,優化問題內容,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