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土地坳鎮初級中學 貴州 銅仁 565313)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往往都需要教師去運用各種方式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調動課堂氛圍,同時還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物理問題簡單化。其中教學情境就可以讓大家在想象之下營造出來一個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以此讓大家投身其中,促進對知識內容的理解。通常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有相應的技巧,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教學情境的創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所以這就需要去探討相應的對策。
1.1 對情境創設理解不正確。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情境創設具有片面認識,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更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此同時,未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由于過多關注學生掌握情況未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情境創設的結果明顯不盡人意。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方法,學習在生活中找到教材的知識個別初中物理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認為場景教學和情景教學方式是一樣的,這樣會使得情境教學變得虛有其表,無法將情境教學方式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故使得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無法提升。
1.2 情境創設能力不足。教師在探索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時,未能理解透徹,故無法高效率地將物理教學內容和情境教學方式相融合,情境創設顯得些許僵硬。許多教師因為其水平不高或能力不足等,在課堂上展現的情境創設并不生動,無法引起學生意圖探索的興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3 單調的情境創設。為什么要創設教學情境?一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好奇,從而調動其積極性;二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與理解。事實上,許多老師還在用著單調老套的情境創設方式,不斷地舉同一個例子,比如說教到電能轉化為內能時,老師會講許多白熾燈通電后燈發熱的現象,然而這在生活中是一個常識,學生們在學習這個之前已些許了解,故無法帶動學生們學習的熱情,教學效果不是很好。
2.1 豐富情境內容,聯系生活現象。
第一,依照物理這門學科的特點去進行情境創設。物理本身就是研究自然運動規律的一門自然科學,其中絕大多數的定律都是在觀察生活當中一些物理現象而建立起來的,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提煉、概括和抽象。因為反映在課本上面的絕大多數物理概念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都比較大。對此教師就需要以生活為基礎創設出來多彩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大家去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知識,以此提升學科素養。比如:在講授“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以及電動機”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直接將洗衣機以及電風扇等圖片先給大家展示出來,然后再根據其提出問題:“在通電之后他們之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大家在觀察這些圖片的過程中請思考一下怎樣就可以使小電動機快速轉起來?”“怎樣能夠實現反轉以及正轉呢?”“怎樣才可以轉得更快?”等等,然后再給大家展示以下電動機的模型,讓大家繼續觀察:“電動機的主要組成部分都有什么?”“都是哪一部分在進行轉動?”“將磁體取下之后進行通電會發生什么現象?”等等。這種直接將物理知識和生活中常見的電器相互聯系在一起,可以更快地將大家引入到教學內容上,同時激發起來大家的探究欲望。
第二,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需要以大家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創設出來最富有情感的氛圍,進一步激活大家的思維,幫助學生們去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出來這樣的情境:其一,冬天在車內,如果不開空調,那么車窗玻璃就會產生水霧,這是為什么呢?其二,在燒開水的時候,在電熱水壺以及燃氣灶同時燒水的情況,同樣的燒水時間,哪一種是最先開始沸騰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其三,兩列并排停靠的火車,一列緩緩啟動,一列依舊在停靠,為什么緩緩開出來火車會給停靠不動的火車上的人帶來自己的車先開的錯覺?其四,光在反射當中光路本身是可逆的,那么紫外線以及紅外線所組成的光是否可以看見?等等。這種將生活背景作為基礎所創設出來的問題可以有效激發起大家的求知欲,產生對物理的親近感,以此更好地投身到感知認識當中。
2.2 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在創設初中物理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們理應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有關設備,制作或尋找一個相關視頻,并與課堂內容結合。這樣做既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又可以以更直接的形式將知識內容呈現給學生。比如說,在講解“物態變化”過程或教學“霧凇的形成過程”時,教師可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看到這些變化,印象更加深刻,注意力高度集中,可大幅度提升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去分析教學情境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理念,以此創設出來能夠滿足大家發展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深入發掘大家的學習能力,有效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其深入思考,最終實現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