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巴彥淖爾市廣播電視大學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根據新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免稅收入涉及到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以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收入等多個方面。然而,雖然目前針對免稅收入的范疇和定義已經有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應用該法律規定就社會企業進行管理時卻存有諸多現實問題。因此,如何保證新企業所得稅法的應用可行性,使其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并發揮應有的法律監管價值,是現階段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所謂免稅收入,其指的是在國家新企業所得稅法體系中的一項建立在稅收優惠政策基礎上而免除企業本身應付稅收的法律規定,但免稅收入并不具有恒久性,是根據一段時期國家經濟政策需求所制定的政策規定。一方面,免稅收入是以量能課稅原則為基礎所推行的一種按照納稅人給付能力進行課稅的稅收規定,但是,從量能課稅原則的角度上分析,企業所獲取的免稅收入原則上與稅法制定的根本原則即公平性原則相悖,因此本質上該規定是給予特定者特定收入特別利益的一項規定,在此基礎上,免稅收入并非大眾意義上的一個涉及價值沖突與衡量的不公正社會問題,而是在國家貫徹、實施一定經濟及社會政策手段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新企業所得稅法關于免稅收入的相關規定雖然原則上違背了稅收的公平原則,但其在滿足財政管控目的、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等層面的價值遠高于其違背公平原則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其背后的政策目的原則上是合理且可行的,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發展需求,且保證了基本的公平與正義。
2.1 國債利息收入。就國債利息收入而言,其指的是涉及到企業持有國債的利息收入,但于目前來看新企業所得稅法并未明確固定哪些國債內容可列入免稅收入,即國債利息收入的界定尚未確定。其中,考慮到國債普遍具有發行速度快、品種繁雜、風險低、流動迅速以及收益平穩等特點,因此相比于地方政府債券,國債以承擔還本付息責任為前提突出中央政府的社會信譽,同時,國債利息收入一般可分為九個層面,即包括普通國債、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在內的多個方面均可列入國債范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企業所得稅法所規定的國債利息收入并非包涵發放于其他中央政府所屬部門的債券,而是特指的財政府發行的國債,因此在現有新企業所得稅法免稅收入相關規定中對國債外延進行適當列舉說明,并在普通國債、特種國債等內容基礎上就排除債券進行明確,是國債利息收入層面免稅收入問題的解決方法。
2.2 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針對股息,其依照一定比率就每股定額進行息金發放,而反觀紅利,其則是在股息基礎上對按照股息比率分配完畢后盈余進行再分配的稅后利潤,但是,在實際針對該類收益進行稅法處理時,鑒于企業籌資模式的不同很容易導致所得稅重復征收問題,在此基礎上,國際上一般采用股息扣除法、雙稅率法或者歸集抵免法來進行處理,且各種方法各有優勢,而新企業所得稅法則使用了免稅法就該權益收入進行處理。其中,根據《關于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等相關已有政策文件,新企業所得稅法將盡可能保障企業尤其是投資方企業的免稅優惠,即要求需對因差別稅率所致的投資方企業所得稅進行補稅,且不構成雙重征稅,此舉目的在于體現針對投資方企業的扶持政策。但是,在實際應用該規定時我們發現,由于減免稅不再補稅基于稅收饒讓的觀點仍有待考究,因此應在其他條款如納稅調整中適當進行補充規范,進而保證免稅收入相關規定的完整性。
2.3 非營利組織收入。圍繞新企業所得稅法,國家規定只可將滿足規定條件的非營利組織收入劃為免稅收入,但由于目前我國法律仍缺乏對于非營利組織收入性質的區分,且無法簡單地通過人為進行判斷,因此應在實施免稅收入相關規定后增添一定的條例以對非營利組織的界限進行規定。其中,可借鑒美國《國內收入法典》在我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規定基礎上就非營利組織進行管理,進而以此確保免稅收入政策的針對性。
針對上述相關問題,可將收益性作為征稅的基本原則,但由于公益性和收益性往往存在較大矛盾,因此清楚明確二者的界限,并將其清楚說明于新企業所得稅法相關規定之中,是保證新企業所得稅法免稅收入科學性和合理性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政府需進一步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就政策體系進行補充完善,進而以此應對各種基礎法無法解決的稅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