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艷
當歸芍藥散出自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異名六氣經緯丸,全方藥物組成:當歸、芍藥、茯苓、白術、澤瀉、川芎,具有養血疏肝、健脾利濕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婦科疾病辨證為肝郁脾虛之證。目前被廣泛用于臨床各科,療效顯著。筆者就古代醫家、現代醫家及本人在婦科疾病中應用當歸芍藥散作一概述。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曰:“婦人懷妊,腹中溋痛,當歸芍藥散主之?!薄督饏T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曰:“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本方治妊娠腹中痛,心下急滿,及產后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證治準繩》曰:“治療妊娠下痢腹痛及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產后血崩,崩中久痢?!薄稘幘V目》曰:“治療婦人去血過多,眩暈虛乏。”《醫學綱目》曰:“治療胎前腹痛、產后痢?!?/p>
2.1 婦科病證
2.1.1 痛經 痛經是指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吳曉明等[1]采用加味當歸芍藥散治療原發性痛經,效果良好。
2.1.2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系指婦女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發生的慢性炎性病變。張紅等[2]應用中醫經典名方當歸芍藥散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30例,取得較好療效。
2.1.3 多囊卵巢綜合征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一種生殖功能障礙與糖代謝異常并存的內分泌紊亂綜合征。賈海榮等[3]自2007年以來應用中藥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取得一定療效。
2.1.4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張寧海等[4]采用當歸芍藥散探討養血調經類中藥配伍治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患者36例,臨床總有效率92%。
2.1.5 乳腺增生病 蘇利霞等[5]以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乳腺增生癥患者10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2.1.6 先兆流產 先兆流產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屬中醫“胎漏”“胎動不安”范疇,劉春麗[6]以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該病獲得滿意療效。鄧萍等[7]總結廣西中醫學院陳慧儂教授臨床中用當歸芍藥散治療復發性流產,取得較好療效。
2.1.7 卵巢囊腫 劉濤等[8]在醫療實踐中,以當歸芍藥散化裁治療卵巢囊腫20例取得一定療效。
2.2 藥理研究 楊喬[9]通過對當歸芍藥散的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當歸芍藥散具有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卵巢功能、改善血液流動性和調節血液凝固纖溶系統等作用。
3.1 月經病
3.1.1 月經先期 李某某,女,35歲,“月經周期提前半年”于2017年4月7日就診。末次月經2017年3月23日?;颊呓肽暝陆?0天一行,經期5天干凈,經量少,色淡紅,經行腹痛、乳脹,時有煩躁、乏力,納差,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B超檢查示:宮內膜厚0.5 cm,子宮、附件無異常。診斷:月經先期。證型:肝郁脾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調經。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柴胡12 g,郁金10 g,制香附10 g,雞內金10 g,砂仁10 g,黨參15 g。服5劑后,未提前行徑,繼服上方6劑后,月經仍未行,覺小腹隱痛,乳房脹痛,停藥后2天,經行。
3.1.2 月經后期 張某某,女,28歲,“月經延后3月”于2017年7月2日就診?;颊?月前與人爭吵后致每月月經周期延后10~20天,經期5天干凈,經量中等,色暗紅,夾血塊,經行腹痛、乳脹,時有煩躁,末次月經2017年6月1日,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弦。B超檢查示:宮內膜0.6 cm,子宮、附件無異常。診斷:月經后期。證型:肝郁血瘀。治法:疏肝化瘀調經。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丹參15 g,蘇木15 g,枳殼10 g,臺烏10 g,懷牛膝15,澤蘭15,桂枝10 g,益母草30 g,雞血藤15 g。服5劑后,月經行,經色暗紅,夾小血塊,時有小腹隱痛。囑患者下月對時服藥,服藥3月后月經33天一行,隨訪3月月經正常。
3.1.3 崩漏 周某,女,40歲,“陰道不規則流血半年”于2017年7月9日就診?;颊呓肽觊g隔10~40天不等出現陰道流血,流血時間10~15天不等,2017年6月23日陰道流血10天干凈,量少,色淡紅,腹隱痛;7月8日又出現陰道流血,今日第2天,量少,夾小血塊,色淡紅,經行腹痛、乳脹,時有煩躁、乏力,納差,眠可,二便調。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弦。B超檢查示:宮內膜1.4 cm,子宮、附件無異常。診斷:崩漏。證型:肝郁脾虛。治法:疏肝健脾益氣調經。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柴胡12 g,黨參15 g,黃芪30 g,菟絲子15 g,桑椹子15 g,益母草30 g,炒貫眾15 g,海螵蛸15 g,阿膠10 g。服3劑后,月經量少,色淡紅,無腹痛;繼服上方2劑后,經血干凈。上方去炒貫眾、海螵蛸、阿膠,繼給患者服用26劑后經行,量增多,色鮮紅。繼服3月后,月經周期27天,經期7天,量中等,色紅。
3.1.4 痛經 趙某某,女,18歲,“經行腹痛4年”于2018年4月5日就診,患者14歲月經初潮至今經行前1天至行徑1~3天腹部脹痛,經期、周期正常,今日行經第1天,經量中等,色暗紅,時夾血塊,煩躁,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弦。診斷:痛經。證型:肝郁血瘀。治法:疏肝解郁化瘀止痛。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柴胡12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枳殼10 g,丹參10 g,臺烏10 g,桂枝10 g,黨參15 g。服3劑后,4月9日復診訴:服藥后腹痛減輕,現月經干凈,給服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柴胡12 g,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桑椹子15 g,菟絲子15 g,黨參15 g,6劑疏肝養陰;患者下次行經前1周復診,繼給第一方服用5劑,5月6日就診,訴經行,腹痛隱隱,量中等,色紅,煩躁已無。后每次月經前服藥,繼服藥3月,經行腹痛消失。
3.2 乳癖 孫某某,女,40歲,“雙側乳房脹痛1周”于2018年7月21日到我院就診?;颊咂剿亟浧谌榉繒r有脹痛,1周前因受委屈后,覺乳房脹痛,伴有觸痛,自服“舒肝散”后癥狀不減,現癥見:雙側乳房脹痛,伴觸痛,易怒,時有胸悶,納眠差,二便調。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弦。B超檢查示:雙側乳房乳腺小葉增生。診斷:乳癖。證型:肝郁氣滯。治法:疏肝行氣止痛。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柴胡12 g,制香附15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夏枯草15 g,枳殼10 g,雞內金10 g,莪術10 g,橘核10 g。服5劑后,復診癥見:乳房脹痛減輕,觸痛消失,脾氣改善,納眠稍可。再繼服上方6劑后,乳房脹痛已無,脾氣平和,納眠可。囑患者調暢情志,適當鍛煉,保持心情舒暢,不適隨診。
3.3 妊娠腹痛 張某某,女,30歲,停經45天,自覺小腹脹痛,易怒,無陰道流血,納差,眠可,二便調。舌淡,苔薄黃膩,脈弦滑。B超檢查示:宮內妊娠6周-,可見卵黃囊,未見胚芽及心管搏動。診斷:妊娠腹痛。證型:肝郁脾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安胎止痛。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6 g,黃芪30 g,黨參15 g,菟絲子15 g,續斷15 g,杜仲15,桑寄生15 g,砂仁10 g,山藥15 g。服5劑后,腹痛消失,繼服上方3劑后,腹痛無反復,性情平和,無陰道流血。B超復查示:宮內妊娠7周+,見胚芽及心管搏動。囑患者調情志,適運動,飲食清淡營養,按產科要求建冊、產檢,不適隨診。
3.4 帶下病 田某某,女,35歲,“帶下量多半月”于2018年11月20日到我院就診。近半月因工作繁忙,脾氣急躁,帶下量多,色淡黃,無異味,質稠,精神倦怠,納少,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白帶常規示:白細胞(+),清潔度:Ⅲ度。診斷:帶下病。證型:肝郁脾虛。治法:疏肝健脾止帶。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山藥15 g,蒼術15 g,陳皮10 g,柴胡12 g,芡實15 g,蓮須10 g,黨參15 g。服5劑后,帶下減少,色白、質清,脾氣舒緩,精神尚可,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繼服3劑后,帶下正常,脾氣尚可,精神可。囑患者調情志,食清淡、營養飲食。
3.5 絕經前后諸證 李某某,女,49歲,“月經紊亂半年”于2016年5月8日就診?;颊呓肽暝陆洉r前時后(15~50天一行),經期時長時短(3~7天),量少,經色暗紅、夾血塊,下腹刺痛;時有全身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末次月經2016年3月20日,納可,眠差,二便調。舌淡紅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弦。B超檢查示:宮內膜線狀,子宮、附件無異常。診斷:絕經前后諸證。證型:肝郁血瘀。治法:疏肝解郁行氣化瘀。方藥:當歸10 g,芍藥20 g,茯苓15 g,白術15 g,澤瀉15 g,川芎10 g,柴胡12 g,郁金10 g,丹參15 g,黨參15 g,生地黃15 g,桑椹子15 g,浮小麥10 g,制香附10 g,柏子仁10 g,制遠志10 g。服5劑后,上述癥狀緩解,月經未行,繼服上方10劑,經行,色紅,量少,無血塊,下腹隱痛,烘熱、汗出已無,性情平和,繼服中藥隨訪。
女性因有胞宮等特殊的生殖器官及月經、帶下、妊娠、產褥、哺乳等特殊生理特點,又因現代女性職場打拼及家庭瑣事常受情志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困擾,故常肝郁,加之女性生理以血為用,肝藏血,肝為血海,肝郁使血液運行失常,氣機阻滯,致血瘀;肝郁犯胃致脾胃運化失常,脾虛濕蘊,故婦科疾病常為肝郁氣滯血瘀、脾虛血虧濕蘊所致。當歸芍藥散具有養血調肝、健脾利濕等功效,《金匱要略心典》曰:“芎、歸、芍藥益血之虛,苓、術、澤瀉除水之氣”。方中當歸、川芎、芍藥為血藥,茯苓、白術、澤瀉為水藥;重用芍藥柔肝止痛、瀉肝補脾,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藥合用,調氣、和血、利濕,使肝木條達、脾土氣暢,則血津健運。肝脾調和,脾健濕除,氣機調暢,則諸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