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三臺中心學校 劉志禹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我們一入師范類學校最先映入眼簾的文字,同時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刻牢記在心中并鞭策自己的話語。從這句“師范名言”可見“師德”自古就已備受重視,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的發展和深化,更好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對于“立德樹人”,我們不僅要關注“德”和“仁”的內涵,更要明確它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要用愛來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孩子的世界就猶如一張白紙,需要教師去正確引導,用愛點燃愛,建立“尊重、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愛是教育的動力,愛學生能激發教師更好地投入教育事業,愛學生能感化學生并贏得學生的愛戴。在愛的浸染下教育才能良好發展,才能實現“立德樹人”。
教育任重而道遠,既然拿起了這個接力棒,我們就有義務為這座巨廈“添磚加瓦”。猶記得我剛邁出大學的校門,有過彷徨,有過不知所措,但當我真正走近那群純真的孩子時,當看見他們樸實無華的笑臉時,我那顆懸空冰凍的心如遇暖陽,甚至全身都沐浴在陽光里。我曾經和我的學生說過,我不能保證他們每個人都有出息,但我希望我的學生每一個都是有“品質”的孩子。這就是最初步的用愛來“立德樹人”,“立德”的要義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塑造人的靈魂,是行為中表現出的高尚。
教會學生學習是重點,教會學生做人是關鍵,教會學生如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經說,“教者必以正”,教師素養的厚度決定了學生發展的高度。教師的工作具有“示范性”,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觀、學生觀、課堂觀會通過一言一行傳達給學生,會對成長中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角色的定位也有了細微的變化,以往的“傳道受業解惑”,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還要成為學生的精神導師、引路人、學習的榜樣。教師的工作是塑造,所以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工作中戒驕戒躁,學習古人誨人不倦的美德;對待學生有耐心,對待工作有恒心,對待教育有愛心,這就是教師“立德樹人”中的“立師德”。同時,教師“立德”不僅意味著自身以德、以能、以學識立身,立學施教,還要垂范他人,不斷提升教育者的道德水準和情操。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這種文化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提升,但骨子中流淌的都是世代相傳的文化品格,這些品格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品德高超、品性端正、正義果敢的英雄人物,早有春秋時期的文圣人孔子、老子,一直到明清時代的宋濂、袁枚、顧炎武,甚至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來臨之際那些為了打贏這場“戰役”的白衣天使……這些人物都有著為國鞠躬盡瘁的家國情懷,他們當中有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也有平凡中彰顯著偉大的普通人。匆匆逝去的是生命,永遠留存的是精神,英烈對職責的堅守、對國家的犧牲,包含著深沉的力量,閃耀著溫暖的光輝。無論出身,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們的身上一樣都閃耀著高尚的道德光芒和勇往直前的民族智慧。中華兒女世世代代正是由于這種深入骨髓的精神命脈才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精神來源于國家責任,來源于民族的脊梁,那正是凝聚著的“我愛我的國”。愛國,無論是在紛繁的亂世,還是在祥和的盛世,無論是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真諦只有一個,那就是每一個人都將自己應做的事做好。教師應該多給孩子講講這樣的歷史知識,將這些歷史上愛國名人的小故事運用到自己學科的教學中,用學科中特有的講解與介紹,幫助學生樹立大文化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以身為國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樣對學生終身品德修養的熔鑄都大有裨益。
“立德為本,樹人于后”是一個硬道理。“百尺高臺,起于壘土”,教師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小抓起,從細做起,讓“立德樹人”落地生根。“立德教育”之花競相綻放,我們要引導學生不斷認知、體驗、實踐、內化、成長,使學生充分享受立德教育,體驗幸福,成就積極而有意義的生命,使“樹人”到“教育”真正能得到升華,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