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輝
人的最高追求是通過自身價值的實現而獲得的精神滿足與愉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職業幸福感”。近年來,伴隨著教師心理問題增多、壓力增大、職業倦怠的產生,導致教師職業幸福感下降。實踐證明,一個沒有幸福感,沒有積極向上心態的教師,不僅不利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積極心態的陽光學生。只有具有職業幸福感的教師才能把教育工作作為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才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滿腔熱情地關愛學生。
一、調整心態,感悟幸福
1.理性調整期望值。許多教師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喪失職業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存在認知偏差,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過高的角色期待,從而導致了低成就感。選擇做人民教師,首先要擁有一顆平凡心。一是要安于平凡、甘于平凡。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干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著她的綠蔭的。”當教師,就要有這種從平凡中見偉大的綠葉精神。二是要淡泊名利。教師的工作性質不是謀利的經濟型或謀官的權力型,而是屬于“群體”社會型工作,陶行知先生曾經對教師職業特征做過這樣的分析:“教育者應當知道教育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機會,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無絲毫名利尊榮可言。”因此,想升官發財的人不要當老師。當教師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輕怕重的干擾,以平平常常的心態,去干實實在在的事情。
2.學會知足常樂。改變世界、改變環境、改變他人,很難,唯有改變自己,學會知足常樂。倡導知足常樂,并不是倡導教師降低要求和減少需要,而是倡導教師降低不可能的要求和減少不合理的需要。正確地看待榮與辱、名與利、得與失等利益,不過高評價;冷靜地看待晉職評優、進修深造、獎金福利等資源,不過分要求;客觀地看待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不過度期待……知足常樂的教師常常會因為點點滴滴的小成績而欣喜不已:比如家長一句肯定的話語;比如領導一個贊揚的微笑;比如學生一個會意的眼神……他們對自身有著合理的認知,能進行理性的妥協,能堅持有所為又有所不為、能堅持有所求又有所不求;他們會適時調整目標,會進行換位思考,會不斷獎勵自己;他們肯接受有缺陷有遺憾的人和事,不幻想完美主義和絕對公平,因而他們擁有淡定從容的心態,擁有較高的效能感和成就感。
3.以積極的心態看待一切。有一句話說得好,快樂不是在做喜歡的事,而是喜歡所做的事。與醫生、律師相比,教師是快樂的。律師、醫生整日面對的是那些官司纏身、身患重病、心情不愉快的人。而教師面對的是最陽光的快樂、單純青少年,這是天然幸福感的源泉。與商人、官員比,教師是快樂的,與官場、商場相比,學校是最純潔的地方,關系最簡單,人與人之間是最容易相處的。有的教師總抱怨自己壓力大,其實了解一下其他行業,沒有一個行業沒有壓力,每個行業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為此,教師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使人生充滿激情,才能使工作充滿幸福感。
二、專業引領,品味幸福
1.錘煉內功,從教學的勝任感中品味幸福
專業成長是職業幸福感的一個因素,而職業幸福感是專業成長的一個動力。有些教師,他在上課,但他同時又是在享受課堂。他在課堂上徹底放松,和學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會徹底打開自己的生命,讓生命中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寸肌膚去感受、去觸摸、去體驗課堂,他能產生生命的高峰體驗,他會在課堂上率性而為,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課、課就是他,他和學生一起進入人課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什么?這種境界就是深深的職業幸福感。所以,“全然進入、徹底敞開、高峰體驗、享受過程、率性而為”等等關于生命的學問和修養,是我們進入職業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北京五中吳昌順校長認為學校要大力引導老師練好五個“一”基本功 ,即一口好普通話、一手好板書、一張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身好方法;做好五種角色,即歷史文化的傳播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畢生事業的引路人、人類靈魂的塑造師,使教育成為“解放的藝術,喚醒的藝術,發現的藝術,欣賞的藝術,激勵的藝術”。這就要求老師既是專家還是雜家。老師要學會整體把握學科性質,全面了解教材體系,深入分析教材思路,立足學生經驗基礎,恰當選擇學習方式,把握動態生成,進行有效調控,實施科學訓練,同時要有較強的演講藝術,使課堂激情四射,揮灑自由,調控著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與老師與課融為一體,教學相長,師生同享知識的快樂。
2.學會研究,從自我的成長中品味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學校應創設研究氛圍,讓老師學會研究,以研究的狀態來開展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如,學生為什么會厭學、差生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駕御課堂等來自老師日常教學遇到的問題都當成課題來研究,研究直接解決現實教育教學問題。學校要適時以問題來引導學習,不斷使日常教學工作問題化,促使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教學實踐,自覺地走上一條由“問題——設計——行動——反思——行動……”鋪設的研究之路,并結合新課程理念和要求,引導教師認真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在開拓視野、掌握周圍環境信息與前沿理論的基礎上,以學校實際、學科實際、教師實際需要為依據,層層推進,連環改進,使教育教學效益得到了提高,教師得到了發展,從而讓教師體會成長的幸福。
3.學會反思,在自我超越中體驗幸福
課堂教學行為的自我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性地審視課堂教學行為,對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給予肯定與強化,對無效、低效或負效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否定與修正,從而努力提升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及理論水平。
這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學校則應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力促教師通過學習或專家的指導來掌握有關的反思理論以提高反思理論水平,同時可通過聽課評課來豐富教師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經驗,提高自我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的能力,讓他們能從不同角度重新解釋與建構教學經驗,最終達到促進他們提高課堂教學行為水平和快速發展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目的,從而在自我超越中體會幸福。
三、和諧管理,感受幸福
管理應服務于教師的合理需要,人性中最大的需要是追求幸福,尊重人性就是尊重教師追求幸福的需要。學校與校長工作的核心理念應是生命和幸福,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師生的幸福;其內容和過程應該能夠激起教師的幸福感受,致力于 “給教師幸福的權利”,讓教師感到滿足和滿意。
1.管理要更加人性化
校長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各種活動并參與其中。活動是非常有效的交流和建立理解的方式之一。活動可以創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處在平等交流的平臺上,敞開心扉進行溝通,產生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使教師之間、教師和校長之間增進理解。在活動中,大家面對面直接交流,減少了溝通的環節,不容易出現信息被修改、修飾、縮減和扭曲的情況,可以增加溝通的有效性。共同的活動又可以增強教師對集體的歸屬感,促使教師更好地融入到學校組織之中,提升幸福感。
2.機制要更加公正公平
教師都渴望被尊重,都渴望被公平公正的對待。為此,學校的各種評優晉職必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教職工的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要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文件執行,操作過程全面公開。各種評優則按照績效考核成績的高低由評優晉職委員會按層層推薦選拔的原則確定上報人選,并在全校公示。學校還要加強民主理校,讓每位教師都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出臺的各種規章制度必須按規定的議程經教代會討論通過后方能實施,同時設立“財務監督委員會”、“校產購管委員會”、“參政議政委員會”等組織參與學校的管理。學校要設立“校長網上熱線”,全校教職工對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有意見可以在網上以匿名的形式通過向校長直接提意見,學校保證提意見的教師不會在網上留下記錄,校長則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答復。這樣既會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又能夠讓教師感到自己被重視,心中充滿幸福感。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