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一、關于閱讀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它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閱讀可以改變思想,從而可能改變命運。
科學閱讀就是指從科學的角度和方法通過閱讀認識世界,發展思維。
二、廣州部分孩子科學閱讀現狀
根據《廣州市小學生科學閱讀情況的調查研究》,為了解當今小學生科學閱讀情況針對科學閱讀問題自編調查問卷,研究者對廣州市5個區的10間學校900名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1)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依次是文學作品和科普讀物,科普讀物中最喜歡的依次是生物類、機器人類和天文類;(2)進行科學閱讀的途徑豐富多樣,其中主要的途徑是閱讀紙質書籍;(3)科普讀物的主要來源是自行購買,也有少部分通過租或網絡閱讀;(4)科學閱讀的興趣較高,但閱讀方法和習慣不太科學;(5)電視節目對小學生的科學閱讀產生了較大影響;(6)科學閱讀態度主要與性別、家長的重視程度和教師的重視程度有關;閱讀時間主要受學校所在區域、家庭背景和家長的重視程度的影響。
根據《廣州市高小學生科技知識掌握狀況的測試分析》,為了解高年級小學生對科技知識的興趣和掌握狀況,研究者抽取廣州市862所小學2060名高年級小學生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1)對科技知識的重視和掌握程度較低;(2)對STEM(工程技術)類知識更為關注和掌握更好,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科學三大學科域的關注沒有明顯差異;(3)對識記和應用性科技知識掌握較好,對理解性科技知識掌握較差;(4)科技知識存在地區差異,與各區域的教育水平和科學文化氛圍存在正相關;(5)性別對高年級小學生科學知識體系沒有影響,但女生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知識方面略顯優勢,男生在地球宇宙科學知識方面顯優勢,但STEM知識的掌握方面未表現出性別差異。
三、從科學課程的三個基本性質思考科學閱讀的實施
(一)基礎性
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了解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培養提問的習慣,初步學習觀察、調查、比較、分類、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等方法,能夠利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初步理解身邊自然現象和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對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創新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莫定良好的基礎。
(二)實踐性
重視探究活動的各個要素。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與實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要素。精心設計探究問題。探究問題可以來自學生,也可以來自他人。處理好探究式學習中學生自主和教師指導的關系。探究式教學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放棄指導。不要把探究式學習作為唯一的科學學習方式。戲劇表演、科學游戲、模型制作、現場考察、科學辯論會等,都是科學學習的有效方式。
(三)綜合性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并設法使之帶有科學色彩。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臺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四、科學課中的項目式閱讀(PBR——Project Based Reading)
筆者結合科學閱讀的現狀,以及科學學習的三個基礎特性,分析11個二至四年級孩子的科學類課外書單,按學科分類,對應小學科學課涵蓋的生物、物理、化學、地理、天文、環境等學科,思考從孩子們的書單里尋找科學課項目式教學的P,讓課堂教學跟學生閱讀以及生活實際更緊密結合,成為項目式閱讀,調整課本中脫離生活和趣味性不強的部分。
科學課的教學是一種科普教育活動,應當讓學生通過項目式閱讀開展科學創新項目。
(一)科普劇
筆者接到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智慧閱讀任務,要求把自然觀察與閱讀結合,用表演形式展現,于是師生演出了《你好,丹頂鶴》科普劇。老師、學生和家長為了此次表演,閱讀了很多有關丹頂鶴的文學作品、科學百科資料,圍繞一個點展開了多個面的閱讀,激發了創作靈感。
(二)科學論文
學生通過閱讀文獻、檢索資料,夯實了科學研究項目,成功寫出高質量的科學論文,并在全國大賽獲獎。
(三)科學探究
學生為解決科學探究中的問題,積極查閱相關資料。
(四)自然觀察探究
學生在自然觀察中產生的問題,通過查詢其他人的研究尋找探究活動的依據和創新點。
(五)生活現象探究
生活中有很多令人費解的現象,激發我們閱讀相關資料的興趣,也引出了相關的項目。
(六)自然筆記創作
自然筆記需要查閱科學術語,做成一個生動有趣的科普產品。
五、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老師布置的閱讀書單
創設展示平臺:閱讀園地、小老師、有聲讀書頻道、微信群作業留言區、公眾號、專欄投稿……
建立鼓勵機制:科學閱讀之星、閱讀考核、閱讀打卡、親子閱讀加分制、參加科技競賽、學校科技節展示……
六、讓家長接受科學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
(一)一本書的分享引出的一個科技項目”
觀鳥社微信群里,家長和老師經常會分享書籍。一天,學生小霖的媽媽發了《鳥有膝蓋嗎?》一書的封面圖片在群里,筆者敏感覺得這個題目挺有意思,讓她查查這個書名的答案是什么。她從頭看到尾,說書里只字未提這問題了。筆者樂了,《神奇的鳥膝蓋》研究項目就此產生。從資料查找到模擬膝蓋到科學暢想到發明建模,小霖同學一步步走上廣州市科技小達人的大舞臺。此事在家長群里激起了千層浪,家長和孩子更愿意一起閱讀科技書籍,尋找探究主題,還時不時在群里探討一番。
(二)滲透式科學閱讀指引
要經常跟家長分享高考作文題的風向標、時事新聞、科學大事件、科學公眾號的閱讀推薦。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