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問題導學是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模式,是利用問題來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刺激和鼓勵,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最后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在實施的過程中,問題導學模式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不再以灌輸式教學為主,而是以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加大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而對學生而言,問題導學模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自我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了自我探知的能力,并豐富了自身的知識體系,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問題導學優化預習過程
預習是學習數學的第一步,但是大多數學生不注重預習過程,導致在正式上課時,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和教學思路,在一堂數學課結束后,學生經常是聽得云里霧里,不能把知識掌握的牢固。如果只是靠教師的講解,沒有經過預習,那么聽課時學生學習就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使得聽課效率很低。而教師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就提前設計了導學案,在上課的前一天給學生發下去,運用問題導學幫助學生進行預習,讓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問題,對課堂知識提前預習,從而使學生對課堂知識有個大概的了解和認識,在遇到不解的問題時,對其進行標記,等到正式上課時,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掌握和理解。只有通過這樣的預習過程,學生才能提高聽課效率,并不斷地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實現了數學課堂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為了能夠讓學生提前對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進行分析和了解,就設置了導學案,并分發給學生讓其提前預習,這樣一來,在正式上課時就可以進行針對性和目的性的講解。在導學案中,筆者就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2)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又是什么關系?
二、問題導學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由于缺乏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使得學生在學習課堂知識的難點和重點時比較困難,因此,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久而久之,對數學課程產生了恐懼,對數學的學習不感興趣。這并不是數學課程改革所看到的現象,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導學突破小學生的理解盲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得知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其不能夠理解和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從而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制定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重點和難點。只有這樣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增進師生間的關系,才能將教學難點和重點一一擊破,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這也是每位教師希望看到的局面,是數學教學的基礎目標,從而讓學生通過數學課程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并達到全面發展。
三、問題導學升華課后復習
學習數學除了預習和課堂學習環節之外,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復習了,通常情況下,教師就是運用課后作業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教師通過課后作業,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可以從學生的盲點出發,對問題進行剖析和復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而問題導學也可以設計在課后作業中,教師通過設計課后問題導學,可以深化學生復習過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因此,問題導學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法寶。例如,在學習完《圓柱和圓錐》一課時,筆者為了鞏固學生的課堂知識,讓學生加深對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理解,給學生布置了以下的作業,以便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1)如果將一個圓柱木料加工成一個最大的正方體,那么它們之間的體積是什么關系,若又加工成一個圓錐體呢,同時思考它們的體積關系。(2)列舉生活中是圓柱體,并且要通過求出表面積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所以,通過上述的問題導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升華了課后復習內容,讓學生在復習中不斷地提升數學能力,培養數學素養,這樣一來,實現了高效課堂的教學價值。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可觀的教學效益,因此被廣大教師推廣和應用。問題導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還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并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不斷地探索中去解決問題,找到合理的解答方法。
責任編輯 徐國堅